工業總會服務網 -- 能源政策應務實可行
正在加載......
能源政策應務實可行

570


  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是計畫運用「以綠能發電取代核能發電」、「以天然氣發電取代煤發電」的策略,於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減碳」目標,同時也將國內發電配比調整為天然氣發電占50%、煤發電占30%、再生能源發電占20%。

   不過,台灣天然資源貧乏,98%的能源仰賴進口;同時在2015年發電結構中,燃煤的占比為39%、燃氣為35%、核能為16%。雖然政府祭出「廢核減煤」的政策,但產業界仍憂心未來核電歸零後的替代電力銜接,能否順利於2025年達成50︰30︰20的能源配比目標。

   特別是,儘管產業界非常認同政府推動綠能的決心,且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也是國際趨勢,然太陽光電的特性之一,即在於穩定性不足,陰天、夜晚無法供電;另風力發電在無風之日或風力極大的颱風天,為了避免損害,也無法運轉。也因為再生能源無法24小時穩定供電,所以迄今皆不能作為基載電力。因此,2025年非核家園後所造成16~18%的能源缺口,即相當於每年400億度的供電缺口,若要以風電與太陽能等綠電替代,目標恐難達成,屆時也恐將發生嚴重的缺限電危機。

   其次,過去即因台灣的天然氣卸收能力長期不足,故安全存量只有7~14天,未來天然氣發電占比一旦達到50%,極可能會發生「斷氣即斷電」的恐怖情景。再者,目前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正面臨嚴峻的環保問題,若無法順利通過環評,大潭電廠新建機組將無氣可用,也將連同使備用容量率降低5%以上,另對於供電不足的北台灣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必須及早向外界說明如何兼顧能源轉型及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否則產業界仍會擔心天然氣安全存量不足,進而造成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問題。

   第三,未來如果綠電推動進度緩慢,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也因環保問題阻隔,政府為了穩定供電,勢必會增加燃煤發電;再根據經濟部的說法,燃煤發電的比重,在3年後要提高到50%,並到2025年才會降回30%。不過,增加燃煤發電,代表的是污染增加、碳排放升高,且如果未來綠電與天然氣發電進度不如預期,燃煤發電比例是否降得下去,誠令人擔心。

   其實,政府如果貿然取消核電,不僅將會折損電力系統的可負擔性與低碳化,也會提高缺電風險,不利國家競爭力維護與低碳經濟發展。同時,無論是以綠電取代核電或以氣電取代煤電,皆會造成發電成本的大幅增加,以及產生供電穩定性的問題。換言之,政府的新能源政策,不僅無法引資,更恐會因電力成本、供電穩定性等問題,將國內資金逼出去。

   因此,政府應在「確保不缺電」、「維持合理電價」及「達成國際減碳承諾」三原則下,積極實踐各項穩定電力供應措施,以避免能源短缺或供需失衡時,威脅國家安全、影響民生物價與產業競爭力。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