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邁入21世紀後,東亞以驚人的速度進行區域經濟整合。但反觀WTO的杜哈回合談判卻陷入停滯,使得台灣不但無法充分利用WTO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平台,反而受到區域化的衝擊。展望未來,東亞國家的區域整合仍會繼續加溫,特別是RCEP的形成,對台灣影響很大,未來台灣若無法在來勢洶洶的整合浪潮中有所突破,勢必是本波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最大的輸家。為此,台灣自由化的腳步務必加速,而且應以優質經營環境,搭配高度開放且與國際接軌的制度,使企業將台灣做為全球樞紐,進而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文:劉大年
相對於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多邊自由化談判的進展緩慢,近年來全球區域結盟的趨勢非常普遍,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的數目呈現倍數的成長;區域主義(Regionalism)已形成一般潮流,不但對於WTO的
功能產生影響,更對全球貿易、投資,甚至產業分工產生重大衝擊。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下,各國積極對外尋求結盟的對象,以主要地區而言,美洲除了以美國為軸心外,中南美洲則主要強調區域內結盟,整合程度不斷加深。歐洲地區是以歐盟(European Union)為主軸,除了不斷內擴,目前已有28個成員,但是英國2016年公投通過脫歐,對歐盟影響很大;另外歐盟近年來也將觸角對外,積極進行跨區域結盟。
亞洲地區則以東亞地區變化最為明顯。相較於歐美地區,東亞各國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時間最晚,但進展卻最快,而且對台灣的衝擊也最大。展望未來WTO多邊自由化談判仍難有重大進展下,實應重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於台灣的影響。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概況
東亞國家過去並不熱衷於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的數目也屈指可數,其中僅有1992年成立的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為較具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事實上,以中國、日本及韓國三個主要國家為例,在2000 年以前,並沒有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註1),但由2000年至2017年8月為止,中國、日本、韓國對外生效的FTA數目分別為14、15與15個,由此可見東亞地區區域整合發展之迅速。
促成東亞國家由多邊轉雙邊,產生重大轉折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首先是因為WTO貿易自由化談判進展不順,時程一再遞延,東亞國家普遍失去耐心,所以由支持多邊體制轉為推動雙邊結盟。其次則是在1997年東亞所發生之金融風暴,重創東亞經濟,東亞國家普遍體認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性,開始積極地投入區域經濟整合。另外,由於美洲及歐洲較早投入區域經濟整合,在整合程度不斷深化下,對於東亞國家自然會產生威脅,所以東亞也搭上了區域整合的列車,此種骨牌效果(Domino Effect),近年來持續在發酵中。
由自由貿易協定形成的數目而言(註2),如表一所示,截至2017年8月為止,東亞地區共有254個協定已經生效或在醞釀當中,其中以新加坡最多,對外已生效21個,另外13個則在進行當中;其他如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日本、泰國及印尼,數目均超過了20個。
表二進一步列出東亞主要國家在2000年以後區域整合之進展,各國簽署之FTA大幅成長,以日本為例,在2002年之前,日本並未對外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但在2002年日本與新加坡首先簽署後,日本已對外簽署了16個自由貿易協定。韓國的情形也類似,在2004年與智利簽署FTA後,大力推動與全球主要經濟體洽簽FTA,迄今韓國是全球唯一同時與中國大陸、美國、歐盟與東協等4個經濟體有FTA連結的國家。由表二可以進一步看出台灣明顯被排除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外,迄今台灣與中美洲5國(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生效4個FTA(註3),中國大陸之ECFA,及與新加坡及紐西蘭之FTA已生效;另外在2017年7月與巴拉圭簽署了部分產品自由化之台巴經濟合作協定。
除了東亞個別國家的整合外,另外以東協為軸心的整合方式也在加速進行。東協是在1967年成立,並在1992年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AFTA的內容與一般自由貿易協定相同,最重要的部分為關稅調降,目前早已完成關稅調降。除了對內整合不斷深化外,東協也積極加強對外的聯結,以東協為軸心(Hub),即東協+N 的整合模式已成為東亞經濟整合的主流。目前東協與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澳紐等5個FTA均已生效。
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RCEP)發展亦值得注意。RCEP自2012年11月第21屆東協高峰會中正式啟動談判開始,至2017年8月,共已完成19回合的會談,預計將於2017年完成談判。RCEP的主要目標是提升東協各國與其重要貿易夥伴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與印度等共16個國家自由化程度,並以現有的五個東協加一(ASEAN+1)為基礎,實現16個國家之間貿易與投資進一步的開放。
除了經濟面之整合外,東協在2007年簽署了《東協憲章》(ASEAN Charter)。《東協憲章》對東協而言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是東協成立以來第一份對所有成員國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東協憲章》是東協在推動機制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措施,此憲章的簽訂將使東協從憲章簽署前的鬆散組織,轉變成為一個更具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東協憲章》確定了東協的發展方向,並確立東協法人地位及確保機構的運作,將使得東協更能朝著一體化的目標邁進。《東協憲章》之簽署也是建立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的重要法律保障及里程碑,東協規劃已於2015年建立東協共同體。《東協憲章》顯示東協在內部整合又邁進一大步,是繼歐盟之後,全世界另一個主要之共同體,此外,《東協憲章》顯示東協整合已由市場面力量轉由制度面的建制。在對外整合方面,《東協憲章》也有助於東協推動以東協為軸心的對外經濟整合。
目前東亞區域整合進展快速,對於進展較慢的國家將產生競爭壓力與邊緣化的問題。台灣雖然在2002年加入WTO後即積極尋求參與區域整合,但目前進展有限,特別是無法參與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目前已有5個「東協加1」已經生效,再加上東亞個別國家所形成之FTA,對於台灣的衝擊已一一浮現。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作為,才有可能有所突破。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
綜整目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概況,可以發現建構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多數國家貿易政策的主軸。然而區域經濟整合雖然成市P進成員國之間合作,經濟相互融合,但在市場開放下,也使得部分弱勢產業受到衝擊,失業問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人民不滿聲浪也因而升高,也產生國內的衝突與對立。
這些衝突與對全球化的不滿,也使近年反全球化聲浪高漲,導致2016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各國民粹主義政黨興起,並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時達到巔峰。川普認為整個世界經貿環境,釵h地方對美國不公平,使美國受到傷害,最主要的指標就是巨額的貿易赤字,川普認為貿易赤字過高是造成美國製造業工作流失、競爭力下滑、經濟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而美國的貿易赤字就是過去美國失敗的FTA以及貿易夥伴不公平貿易行為所造成。因此為確保美國權益,唯有重新評估美國FTA政策,並抑制貿易夥伴不公平貿易措施,美國才有機會再次偉大。
在此趨勢之下,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的發展可以歸納如以下四點:
一、因應美國雙邊的貿易政策
川普認為TPP生效後將傷害美國的工作機會與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在上任後宣布美國退出TPP;同時強調未來美國將轉以雙邊談判為主,以創造公平且符合美國利益的FTA;並針對已生效之14個FTA展開評估,探討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東亞各國雖然只有新加坡與韓國與美國有雙邊FTA,美韓FTA也即將展開重新談判。川普主要是以貿易逆差為重要依據,未來東亞各國將是美國主要目標。美國雖然退出TPP,但仍會評估建構符合美國標準的雙邊FTA,但前提是必須先改善貿易赤字的問題。
如表三所示,美國在2016年的貿易逆差高達7,354億美元,而在前十五大貿易逆差國中,東亞即占了8國(中國大陸、日本、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台灣、印尼)。其中以中國大陸為主要貿易逆差對象,逆差金額高達3,420億美元,占貿易逆差總額的47.2%;台灣則位居第14位,貿易逆差金額為133億美元。
美國不論未來是否要與貿易對手國建構FTA,未來都將以改善貿易赤字為重,更積極地尋求雙邊協商機制以促使貿易對手國降低貿易障礙。美國政府每年都會針對美國主要貿易對手國發布「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向國會說明美國在主要貿易對手國所面對的貿易障礙,而美國將會就關切議題尋找管道以與對手國進行協商。
以台灣為例,由「2017國家貿易障礙評估報告」(The 2017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來看,美國對台灣的關切議題包括美國豬肉及牛肉產品的進口檢驗檢疫問題、稻米收購制度及底價制度不透明等農業議題,以及銀行、證券與電信等相關服務業的進入障礙等。惟有解決美方對台的關切問題,台美經貿關係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化。
二、TPP的可能發展:其他成員仍尋求突破
自美國宣布退出TPP後,TPP能否順利生效的前景不明,但TPP多數成員仍不放棄,12國在2017年3月在智利舉行之「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高級別對話會議」中,廣邀中國大陸、韓國及哥倫比亞等國參與,共同就TPP後續發展展開討論,以新會員填補美國空缺,或是在既有的規模下尋求其他替代方案等,均是未來TPP可能的發展方向。
雖然有部分成員國希望能由中國大陸填補美國空缺,但因TPP是以美國為軸心所打造,涵酸傢D之廣、標準之高,遠非中國大陸所能參與;再加上中國大陸目前以推動RCEP為主,而RCEP中之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等國,同時亦為TPP成員國,要中國大陸參與TPP將使RCEP的談判困難度增加,因此中國大陸已明確表示將不會介入TPP。
為促進TPP生效,TPP11國首席談判在7月舉行的TPP資深官員會議中,已達成維持高標準規則、控制修改幅度於最小範圍內,以及將在8月底或9月初於澳大利亞再次召開資深官員會議等共識。而在推動生效的立場方面,目前以日本、紐西蘭與澳大利亞最為積極,認為即使沒有美國在內,TPP仍可為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且希望關稅等內容仍能維持原高標準;秘魯與智利認為或可邀請其他國家,如中國大陸、韓國等國參與TPP;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與汶萊等國,則支持TPP在取得所有成員國共識下持續推進;另以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態度最為保留,這兩國在美國要求下大幅開放市場,未來將有可能要求針對國營企業、服務業等專章重新談判。
由於11國目前仍存在不小的歧見,因此目前日本正積極協調各國意見,期盼能在2017年11月10日於越南舉辦之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領袖會議中,達成TPP新規則之成果。日本能否在未來幾個月內,協調各國維持原高標準開放程度,將是TPP後續關注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積極推動TPP生效的情勢下,我行政院長林全於2017年6月23日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表達加入TPP的意願及欲與其他貿易夥伴深化合作的企圖心。對此,日本政府表示歡迎,並表明將會對台灣及其他有興趣的地區或國家提供必要資訊。
因此在11國於今年11月取得TPP後續發展共識前,台灣不僅需加速進行自由化與制度面的改革,積極進行國內法規鬆綁、與國際接軌,以因應經貿自由化之挑戰;同時仍應尋求區域經濟整合突破的機會,以增加加入TPP的機會。
三、RCPE以在2017年底完成為目標
在美國宣布退出TPP後,RCEP成員仍持續積極推進RCEP談判,下一回合談判將在10月於韓國召開。目前RCEP共已舉行19回合談判,與會國持續就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市場進入議題進行討論,並同意增加政府採購及貿易救濟等工作小組,16國已同意將盡力於2017年底前完成談判。
雖然多數成員國均已同意貨品自由化比率90%的目標,但因印度態度較為保守,堅持貨品關稅應與服務業市場開放程度掛勾,自由化比例不超過80%,放寬對商務人士自由移動的規範與限制,而使談判進度受到影響。另外日本及新加坡則主張納入國營企業議題,但部分成員國認為此議題過於敏感,也使RCEP的談判延宕。16國能否化解歧見在2017年底前順利達成共識,仍有待觀察。
四、持續推進區域經濟整合
除了TPP、RCEP等巨型FTA持續推進外,東亞各國也將持續推動雙邊FTA。日本的重點將放在日歐FTA及RCEP,另外中日韓FTA將有機會在2017年取得進展。中國大陸正與既有之FTA夥伴,即東協、巴基斯坦、新加坡、紐西蘭和智利等國進行升級談判,其中與東協之升級版協定更已在2016年7月生效;也參與中日韓FTA談判,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色列等國進行FTA談判,持續擴大其影響力。
在韓國方面,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 MOTIE)所公布之主要藍圖,其在2017年3月與中美洲六國完成簽署後,未來將以完成RCEP、與以色列、厄瓜多爾,及印度FTA之升級協商、擴大韓東協FTA自由化比重的談判,並開啟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及墨西哥之雙邊協商等為主。
綜合而言,未來東亞各國會持續推動區域經濟整合,並不因美國退出TPP及調整經貿政策而有所動搖,未來將會走向雙邊FTA與大型FTA(如RCEP及TPP)並行。
台灣的反思
面對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台灣首先要注意RCEP形成的影響。RCEP將是一個GDP 24兆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涵誘H口最多的FTA;也是在TPP前景不確定下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最重要的進展。
RCEP開放廣度及深度雖然不及美國及歐盟主導之FTA。但是台灣和RCEP成員經貿互動密切,去年台灣對RCEP出口超過兩千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超過七成,未來RCEP一旦形成,將會是對台灣衝擊最大的FTA。
除了對出口直接衝擊外,由於RCEP成員產業互補性高;未來RCEP將透過較為嚴格之原產地規定,並搭配產業合作及貿易便捷化等措施,以加強區域內成員分工及供應鏈整合。由於目前台灣對RCEP出口仍以半成品為主,未來有部分會被排擠出供應鍵,可能產生斷鏈危機。
特別是中國大陸、東協,乃至印度,為台灣海外投資的重要據點,釵h台商企業即使早已在當地生產,但仍與台灣維持相當程度的採購關係,此種由投資所帶動的貿易,未來也會在RCEP形成後弱化。
事實上,台灣一直以來是東亞生產鏈上重要的一環,過去受來自日本及歐美多國籍企業的投資,成為這些企業在東亞重要的生產基地。1980年代以後,台商開始在東南亞和中國大量投資,重新布置生產的基地,使它們在東亞生產鏈上的地位更為鞏固。在以ASEAN為軸心的東亞FTA網絡形成後,由於中、日、韓和ASEAN的連結更為緊密而順暢,台灣的地位有弱化的危機。如果台灣一直無法加入這個FTA網絡,則台商只有進一步調整其生產布局,把在台灣的生產能量往中國及東南亞轉移,使台灣產業逐漸空洞化。自1980年以來的對外投資浪潮已經把台灣出口的重要下游產品大部分轉移到東南亞及中國各地,目前台灣是以供給上游的材料及零組件為出口的大宗,而中國大陸和ASEAN分居台灣出口市場的第一位及第二位,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性。如果因為台灣被排除在東亞地區的整合之外,使目前台灣對ASEAN的出口被日、韓取代,或者被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取代,則將對台灣產生不利的影響。
其次面對RCEP的進展,台灣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RCEP 16國中有13國是屬於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首先應完整盤點這些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利用台灣的產業利基,並結合目前國內推動的重點產業;由以往單品輸出的形式,轉為結合製造與服務系統整合的輸出模式,以強化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經貿連結,並降低供應鏈可能被弱化的現象。
台灣也需考量當地消費特性及市場成長潛力,擬定客製化拓銷內需市場策略;強化通路及品牌的構建,以提高消費性產品出口。此將有助於台灣簡獢u淺碟式」的經濟型態。這其中除了技術的提升外,如何由模仿走入創新,製造轉為行銷,被整合者提升為整合者;並由企業對企業(B2B)的關係,轉為品牌下企業對顧客(B2C)關係;以及由追求成本下降(Cost down),進一步追求價值的提升(Value up),均是必要的改變。
結論
邁入21世紀後,東亞以驚人的速度進行區域經濟整合。但反觀WTO的杜哈回合談判卻陷入停滯,使得在2002年加入WTO的台灣不但無法充分利用WTO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平台,反而受到區域化的衝擊,貿易空間的開拓受到莫大的壓力。
展望未來,東亞國家的區域整合仍會繼續加溫,特別是RCEP的形成,對台灣影響很大。台灣在東亞區域整合中已經明顯落後,面對來勢洶洶的整合浪潮,未來若無法尋求突破,勢必是此波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最大的輸家。
各國在推動FTA時,也會針對反全球化展開因應,將更為重視就業維持與所得分配。台灣如何能夠結合產業與對外貿易政策,找到利基優勢、或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強化國際連結,將是能否於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
政府也應加速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策略,在面對RCEP供應鏈形成,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下引發美國供應鏈重組,以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等多重因素下,台灣必須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在全球供應鏈中掌握重要核心技術,才有可能取得競爭優勢。
台灣自由化的腳步也應加速,不能因為台灣在FTA較難突破而放慢腳步;更不能有TPP不確定而有可以喘口氣的心態。政府更應全力營造優質經營環境,使企業可以將台灣做為全球樞紐。唯有優良的營運環境,搭配高度開放並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台灣才有可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註1 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寮國及孟加拉等5國,早在1975 年即簽署〈亞太貿易協定〉(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或稱〈曼谷協定〉(Bangkok Agreement),此協定為亞太地區最早的優惠貿易協定,但涵遢d圍甚小,與目前FTA差異很大。中國於2001 年加入該協定。
註2 通常可以將建構區域貿易協定分為評估、談判、簽署及生效等四個階段。評估階段是指雙方進行相關研究,並進行非正式諮商;其次則進入正式談判階段,完成談判之後雙方則正式簽署。簽署後仍須國會通過後才正式生效。
註3 其中台灣-薩爾瓦多-宏都拉斯FTA屬於複邊F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