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全國工業總會於本﹙106﹚年7月20日發表「2017年白皮書」,並分「產業發展」、「能源政策」等10個單元,共向政府提出272項政策建言,期望政府審慎考量,儘快形成政策方案,俾為台灣產業營造一個優質的經營與發展環境。又本白皮書在第二章的總論中,也特別以「期待再起」為題,向政府提出包括「確立『把餅做大』的政策理念,營造正面向上的社會氛圍」、「以更全面的產業發展策略和願景,引導企業投資」等11項關鍵策略,期待「讓台灣再度變成猛虎」。
文:編輯部
工總產業政策白皮書已堂堂邁入第十年,十年來世局詭譎多變,對內而言,台灣歷經兩度政黨輪替,但台灣經濟卻長期陷入低迷,這樣的困局凸顯出台灣的民主固然值得我們驕傲,但過度的民主造成了民粹,擴大了勞工與環保的紛爭,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對外而言,從油價崩跌、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恐怖攻擊常態化與極端主義的興起,都引發國際的關注,也對台灣經濟帶來挑戰。另外,長期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緊密,然而隨著紅色供應鏈的興起,及「一帶一路」的推行,使兩岸除了合作之外,更多了一層競合關係。新政府成立後兩岸關係陷入緊張,也影響我對外關係的維護與拓展。
有感於台灣整體投資環境近年來無法提供積極友善的投資環境,工總在2015年的白皮書中即明確提出,台灣投資正面臨一個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環境。面對著國內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的諸多現象,我們期待國家新的領導人能提出具體的國家發展願景與策略,引起社會最大的迴響。面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的沉淪,我們在2016年的白皮書中特以「扭轉」為題,希望新政府能藉由新人新政徹底扭轉台灣經濟發展的頹勢,重振人民的信心。
檢視新政府成立一週年,我們很遺憾過去一年來大家所關心的「五缺」與「六失」,不但未見改善反有更加惡化的趨勢,一例一休造成全民皆輸,廢核的政策影響供電穩定的疑慮,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受到各方的質疑,諸多問題導致台灣陷入投資停滯、人才流失、企業外移的窘境,令人憂心。
「2016年工總白皮書」共提出293項建議,我們感謝政府各部門能夠認真看待與回覆,尤其感謝國發會不厭其煩負責相關的彙整,並透過跨部會協商以解決釵h陳年未解的問題,經調查對政府的意見回復的滿意度仍高達六成左右。
「2017年工總白皮書」對政府政策建言,分「產業發展」、「能源政策」、「環境及安全衛生政策」、「公平交易暨消費者關係」、「賦稅暨金融政策」、「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 「智慧財產權」及「青年政策」10個單元,計提出119個議題、272項建議,建議的件數是歷年的次多。在今年的272項建議中,業界關切的議題前五項依序為環安、賦稅、勞工、產業與能源等問題。其中以勞工議題增加最多,突顯出今年以來企業在勞資關係和人力資源運用上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多;而兩岸問題從去年25項減為12 項,說明在兩岸目前的僵局中業者心中的無奈,大家都選擇不言。
新政府成立以來,勵精圖治,積極推動各項政策改革,但多數因事先溝通不足,缺乏具體的評估,以致政策推動遭到強烈的質疑或反對。一例一休造成全民皆輸,嚴重傷害經濟發展,各界一再呼籲政府應儘速修法以降低損害,但政府迄今不動如山,以拖待變,無視其傷害之擴大,令人遺憾。
為呼應蔡總統於今年年初在英國經濟學人發表「讓台灣再度變成猛虎」專文,今年白皮書第二章我們特別以「期待再起」為題,反映產業界對政府無比的期待,期待新總統能夠落實專文所強調「將重新強化台灣的領航角色,維護基本社會安全網,以全新的發展模式振興經濟」,以有效引領並誘發台灣企業與外國企業進行投資與創新,進而重塑台灣在全球價值鏈的優勢。
另本章也向政府提出包括「確立『把餅做大』的政策理念,營造正面向上的社會氛圍」、「以更全面的產業發展策略和願景,引導企業投資」等11項期待台灣再起的關鍵策略。
在第三章對政府之政策建言部分,本會為促使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積極排除我產業界目前所關切、遭遇的問題與瓶頸,建構具全球競爭力的經商與投資環境,進而讓我產業能持續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提出如下重點建言:
一、近年來國內民間投資低迷,外人直接投資不見起色,其背後重要原因在投資環境不佳所致,故政府必須正本清源,除應積極掃除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外,更應儘速排除包括水、電、土地、勞工、人才等五缺障礙,以及完備數位經濟時代亟需的網路建設及加大政府投資、制度創新與法規鬆綁等,以贏回國內外投資人的信心,並改變企業出走的趨勢。
二、鑒於在數位經濟時代,不斷崛起的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循環經濟等創新商業模式,將逐步蠶食或完全顛覆既有產業的版圖,原以硬體、零組件產品及代工模式為主的我國產業,必須以新觀念、新作法來研擬數位經濟崛起下的因應策略。尤其應發揮跨業整合的綜效,以開創國際市場,並使本身從原有的硬體或零組件供應商,轉變為具備服務價值之解決方案提供者。
三、「電力安全」雖等同「國家安全」,但政府為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卻祭出「以再生能源發電取代核發電、以天然氣發電取代煤發電」的手段,不僅不利國家競爭力維護、低碳經濟發展,更與國際電源多元開發趨勢背道而馳,讓台灣曝露於高度缺電風險的環境。因此,政府應儘速研擬「能源轉型白皮書」,明確提出能源轉型的配套措施,並避免核能機組在除役前停止運轉及應思考延役的必要性;同時也不應陷入「再生能源迷失」,而應務實面對我國「電網獨立」的電力系統環境,善加利用國內汽電共生發電能量,及推動節電獎勵誘因,摒棄不利經濟發展的「用電零成長」政策。
四、依據規定無論是溫室氣體減排、事業廢棄物處理再利用、減少毒化物使用,還是空氣與水污染防治設施的更新等新製程設備投資,均須通過環評程序才能進行。但依環保署資料顯示,環評申請案件逐年下降,已從每年100餘件降至不到20件,且通過率也逐年下滑,尤以投資規模較大須二階段環評案,在過去7年竟無一案通過。顯示冗長的環評規範已成為阻礙投資的最大障礙,如今,我們欣見政府近來拋出將檢討環評制度的議題,我們殷望政府能夠建構「明確、有效率」的環評制度,除使未來每個環評案審查能在6個月到1年內完成,也讓經濟、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能被平等對待。
五、為因應產業及市場結構丕變,交易型態日愈複雜,主管機關雖為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特將公平法規研修擴及聯合、結合行為、限制競爭、不公平競爭行為等,但因合法的事業單位並不怕嚴格的法律規定,只希望主管機關能將法規訂定的很清楚、便於施行,或執行時很透明,並給予受調查單位足夠的資訊以提出相對說明,不致權利受損。
六、鑒於金融與產業互利共生,且健全合理租稅制度有助於產業發展,故我們期望未來金融業能夠緊扣數位經濟發展趨勢,善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區塊鏈等新科技,發展創新商業模式,以支持產業創新發展,金融業亦得益於產業繁榮發展。另因我國的租稅政策除有背離產業政策、對創新鼓勵不足的現象,也存在著稅務專業認定與稽徵實務執行的落差,故我們期望政府能以「競爭力」的角度,去思考與其他國家的國際競爭關係,進而建立一個與時俱進且兼顧「稅收、公平、效率、簡化」的租稅環境。
七、依據世界銀行與資誠聯合發布「2017全球繳納稅款調查報告」,台灣企業總稅負34.5%,高於韓國33.1%、香港22.9%、新加坡19.1%,居四小龍之首。另我國雇主負擔勞工稅捐在2016年調查為18.4%,不僅高於韓國的13.8%、香港的5.2%、新加坡的15.3%,也高於全球平均的16.2%。因此,未來政府在制訂勞動政策及增修勞動法規時,切勿一味的為討好勞工,任意墊高企業的負擔,否則勢必促使企業增加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甚至關廠歇業,屆時勞工反受其害,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八、近一年來的國際政治局勢高潮迭起,其中尤以英國脫歐與川普勝選,對國際經貿情勢造成莫大的衝擊。由於這些衝擊與影響尚未落幕,對此,政府一方面應該提出具體的國家經貿戰略,力求在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及兩岸關係的僵局中突破困境外,二方面更應該擘劃如何在工業4.0的競爭中破繭而出,讓台灣在新型態的經濟發展下,重新找回優勢地位與成長動能。
九、兩岸關係合則兩利,特別是在全球經濟版圖重心快速向亞洲移動的趨勢下,期盼政府秉持務實原則,以實質行動取代標語口號,以誠意與善意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以期儘早恢復兩岸兩會協商機制,為兩岸民間經貿交流與產業合作創造穩定且「可持續」的政治環境,也可以此減少我推動「新南向政策」與對外開拓國際經貿空間時所面對的阻力,促使兩岸達成一致的利益目標,共謀雙贏。
十、面對把智財權當國家戰略的美、歐、日、韓及中國大陸等諸多競爭對手,我們如何在全球興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慧製造潮流中,藉由突出的智財戰略立於不敗之地,殊為重要。故除請行政院早日指派政務委員督導智財戰略的推動,並強化其幕僚作業,以進行各部會橫向整合外,也請儘速成立財團法人智慧財產發展研究院,以適時執行智財戰略的資訊蒐集、評估、檢討及研擬增修政策措施,進行以國際產業競爭為導向之專利布局分析,以及培育具國際觀、跨領域的智財專業整合人才。
十一、由於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及科技創新的關鍵動力,故我們期望政府應與全球同步積極投資青年,並積極建構青年發揮創意與實踐理想的友善環境,除提供青年參與公共政策的機會,也協助其在全球化、自由化與數位化的浪潮下開拓未來。
工業總會2017年白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