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關注川普貿易政策對台灣的衝擊
正在加載......
關注川普貿易政策對台灣的衝擊

567


  受惠於全球景氣回溫,台灣經濟表現也逐漸脫離谷底陰霾,根據主計總處公布台灣2017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2.56%,同時,景氣燈號已連續8個月維持穩定的綠燈,整體而言今年台灣經濟景氣審慎樂觀。

   雖然如此,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匯率波動,以及美國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卻是台灣經濟和業者難以迴避的課題,必須妥善因應。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除了宣布退出 TPP,並將檢討NAFTA等14項貿易協定、研議實施邊境稅之外,更於3月31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下令對造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原因進行調查:第一項行政命令係要求行政當局,查明造成美國貿易赤字的“所有形式的貿易違規行為和所有非互惠的做法”。美國商務部和貿易代表處將在90天內向總統提交一份關於美國不正常貿易赤字的全面的報告。第二項行政命令將加大美國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徵稅執行力度。

   事實上,美國原本就是全球最積極透過貿易救濟手段打擊傾銷、補貼等行為,保護本國產業的國家,自2008年以來,共對其他國家採取了6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僅2016年就採取了90項,名列全球之首,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則是遭受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

   特別是中國大陸加入WTO入會議定書第15條規定,其他國家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或平衡稅調查時,得選擇替代國(surrogate market)作為國內價格的判斷標準,使得大陸企業出口面對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外傾銷的指控與被課徵反傾銷的懲罰,也連帶影響台灣出口。該規定原本將於2016年12月11日後失效,但由於歐美、日本已宣布將不給予「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 MES),加上川普政府強調「公平貿易」的保護主義傾向,將使大陸和台灣出口的產品面對極大的反傾銷控訴風險,業者必須審慎因應。

   同時,川普總統為落實「美國製造」,除簽署「買美國貨、僱用美國人」的行政命令外,更於4月27日公布「稅制改革計畫」大綱,將企業所得稅由35%降至15%,企業海外利潤匯回一次性徵收10%(原為35%)利得稅,取消替代性最低限額稅、遺產稅、淨投資所得稅,放棄邊境調節稅。雖然這項稅改方案能不能真正實施,必須看眾議院、參議院的臉色,但是該計畫凸顯美國政府將對製造業回流提供更大租稅獎勵,甚至於加強追查美國企業的海外避稅活動,將對美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布局帶來影響。也因為如此,不論是將供應全球的商品組裝全部回流美國本土,或是只有在美國銷售的商品回流美國本土組裝,都將影響兩岸產業與美國的供應鏈合作關係,其對台灣產業出口和海外布局的影響,尤其需要及早籌謀規劃。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