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
近年來,台灣民間投資低迷,外人直接投資也不見起色,探討其成因,包括本土企業投資普遍面臨五缺問題,台灣招商引資與國際投資趨勢脫軌、陸資疑慮衍生、參與區域整合不足、環保意識過度擴張及社會仇富氛圍等問題。由於投資不僅可帶動就業、內需,也對進出口及消費影響至鉅,故如何完善創新的經營環境,進而刺激投資,攸關台灣的景氣復甦及整體經濟的活力。基此,本文乃先探討台灣投資環境現況,投資及經營環境不佳的原因,最後針對如何落實產業創新的經營及投資環境,提出解決對策。
文:王健全
近年來,台灣的民間投資呈現低迷,直接外人投資(FDI)也不見起色,背後重要原因在於基礎建設不佳,包括全國工業總會陶荈租z事長指出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勞工、缺土地、缺人才)與「一多」(名嘴太多),還包括了「一環」(環境影響評估冗長又不透明),以及新進惡化的「一勞」(勞資對立),致投資的不確定性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也相對下滑。再加上缺乏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缺乏體制創新、嶄新工具及社會共識的凝聚等。而投資不僅帶動就業、內需之外,也對進出口及消費影響至鉅。因此,如何完善創新的經營環境,進而刺激投資,攸關台灣的景氣復甦及整體經濟的活力。
落實創新的經營及投資環境,顧名思義,所謂的「落實」,代表:一、規劃上位思考、架構,與有效而得以執行的作法;二、設計得以掌握績效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及讓利害關係人得以受到照顧的生態體系(eco-system)。至於「創新」代表有別於以往框架式的思考,大膽提出突破性的想法,包括「制度創新」、「政策工具創新」、「思維創新」(如由成本降低走向價值提升)、「成長模式創新」等。
有鑑於此,本文首先探討台灣投資環境現況,投資及經營環境不佳的原因,最後,針對如何落實產業創新的經營及投資環境,提出解決對策。
國內投資環境及面臨困境
根據金管會統計,2016年2月國銀放款總額達25.42兆元新台幣,但存放比則持續創下新低水準73.47%(註1),國銀的爛頭寸增至9.155兆元新台幣,因素之一是來自於企業投資意願的持續下滑。究竟台灣投資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投資的重要性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薪資成長、提供新產業發展動能、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提振投資率,以振興景氣,是新政府上台後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以下我們分別就投資環境及投資面臨困境的癥結所在提出分析。
一、台灣投資現況
台灣目前的投資動能不足,主要的困境在於:
(一)游資充斥卻未能轉化成投資動能,對經濟成長貢獻有限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近幾年台灣超額儲蓄率屢創新高,2014年已達到10.46%,約有1.7兆台幣的資金停泊在金融機構,且主計總處進一步預估2015年超額儲蓄率將進一步升至近15.52%的水準,整體超額儲蓄將達到2.72兆台幣的水準,增加約1兆台幣,這顯示台灣金融體系的資金相當充裕,足以支應各類產業的投資,但從銀行端的放款現況卻發現,經濟體系無法消化過多資金的困境。根據金管會統計,2016年2月國銀放款總額達25.42兆元,但存放比則再度創下73.47%的新低水準,國銀的爛頭寸增至9.155兆台幣。
民間超額儲蓄率屢創新高,而銀行爛頭寸也同步增加的原因在於民間投資的不振。以近幾年的投資率觀之,2010年以來投資率自24.23%落至2014年的21.30%新低水準,排除2009年金融風暴期間(19.29%),2014年投資率已是近10年來新低(如圖一所示),而2015年經濟表現不佳,成長率不足1%,投資率更進一步下滑。
台灣投資率不振亦反應對實體經濟貢獻度的不足。從近20年固定資本形成毛額變化對經濟成長率GDP的貢獻可發現,1994年至2004年間,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多為正(2001年網路泡沫危機除外),且大多維持2%的經濟成長貢獻度,相較淨出口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固定資本形成有7個年度的成長率在淨出口之上(註2),這顯示投資對此期間經濟成長率有相對較高的貢獻度(如圖二所示)。
2005年至2014年間,台灣整體經濟成長率相較前10年有略微下滑的跡象,此期間台灣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幾乎是敬陪末座,平均成長率約在1%左右,除2010年及2013年成長率高於淨出口外(註3),其餘期間的成長率都在淨出口成長率及消費成長率之下。在消費及淨出口成長的變化相對不大之下,投資的不振成了經濟成長率趨緩的重要主因。
(二)台灣逐漸失去外資關注
在台灣吸引外人投資方面,如圖三所示,成績並不理想,以淨額來看(對外投資減外人來台投資),近25年來說,除2006年外,FDI幾乎都呈現淨流出的情況。且淨流出的速度有增加的趨勢,特別在2010年後,淨流出金額每年平均在百億美元以上,數倍於過去年度平均水準。進一步觀察全球外人投資變化可了解台灣資金外流的嚴重性。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定期出版的全球外人投資報告,2000年以來全球外人投資的高峰期出現在金融風暴前2007年的1.8兆美元的最高水準,金融風暴發生後,全球外人投資遽減,至2014年僅剩約1.2兆美元的水準。全球外人投資趨緩,反應各國資金淨流出普遍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台灣在全球外人投資減緩之際,資金淨流出金額卻持續增加,說明台灣在全球外人投資版圖的重要性顯著的下降,投資機會更快速的流失中。
如從經濟規模衡量台灣FDI的表現,近10年台灣FDI存量占GDP比重均在15%以下,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三成以上的水準,說明台灣外人投資占台灣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偏低。由於外人投資通常反應前端的技術或商業模式的流入,抑或代表與全球產業鏈的連結程度,故外人投資在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低,亦相當程度說明國內產業發展與國際主流產業趨勢可能脫節。
(三)投資機會與國際主流產業脫節
從2010年-2012年台灣吸引外人投資主要產業來看,主要以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業及台灣具有優勢的電子產業為主,這幾個產業合計平均每年吸引投資約30.95億美元,比重合計占比約為65%;在全球FDI主要產業方面,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其次是商品服務業,再其次為採礦業,採礦業的投資主要著眼於全球原物料價格的高漲,吸引各國投資或併購相關原物料企業有關,比重第4的產業為貿易相關產業,4項產業合計投資比重約為65%。
比較台灣與全球外人投資產業分布可發現,全球具吸引力的產業項目與台灣吸引外人投資產業項目有所差距,除金融相關產業外,其餘產業差距頗大,顯示台灣具吸引力的產業項目並非全球外人投資主流產業,這可能是造成台灣這幾年外人投資不振的因素之一。需留意的是,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相關產業並非在全球外人投資的主要項目中,故台灣如要以電子產業作為吸引外人投資的亮點,恐容易事倍孕b。
二、台灣產業投資面臨的主要困境
台灣面臨投資不振的困境,包括內資企業投資不振,外人來台投資低落等問題,探討其成因,包括本土企業投資普遍面臨的五缺問題,台灣招商引資與國際外人投資趨勢脫軌,以及陸資疑慮衍生、參與區域整合不足、環保意識過度擴張及社會仇富氛圍等問題,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解決企業五缺問題可帶動投資、但並非長久之計
雖台灣投資率低落,但實際上不少企業仍展現相當的投資意願,但普遍面臨五缺的問題,主要的是缺水、缺電、缺工、缺地及缺人才。以缺水、缺電而言,是電子零組件業、基本金屬製造、化學材料製造、石油化學製品等高耗能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缺工而言,製造業常態缺工數維持在8萬人以上,服務業亦有將近10萬的缺工數,多以基層勞動力為主,現階段產業外勞供給仍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缺地的問題亦相當嚴重,特別是中部以北工業區土地幾乎是一地難求;人才問題方面,企業在高端研發設計、系統整合、行銷人才不足,且同時又面臨人才出走及對岸挖角的問題,此當然影響企業投資意願。
政府解決企業現階段關切的五缺問題,當然有助於促進投資,但須留意的是,政府長期提供低廉的水電給企業,等於鼓勵企業從事低附加價值的經營活動,企業不需要從事高端研發或創新的商業模式即可長久經營,而這也象徵企業進入門檻低,才會導致現有工業區土地一地難求及對大量基礎勞動力的需求。且因企業多進行獲利不高的生產模式,不太可能給付高額的薪資,不僅難以吸引台灣年輕人投身產業,而人才自然也被國外高薪企業吸引。
另外,立法院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加上核四不商轉及核一、二、三廠屆齡除役,未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勢必受到衝擊,也可能面臨電力短缺及電價大幅調升的壓力。故現階段仰賴低廉水電費經營的企業或高污染為主的經營模式,屆時勢必面臨更嚴重的轉型問題。
(二)台灣投資環境與國際投資趨勢未能有效接軌
目前全球整體外人投資有幾個重要趨勢,首先是服務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特別集中金融及商品服務業,合計占全球FDI近五成比重,次為採礦業及製造業等相關產業;其次,併購型態投資的比重逐漸提升,更有不少是透過私募基金的型式投資產業,主要著眼於更快速的投資效益展現;第三、製造為主的投資則側重接近大市場及能提供大規模的生產條件者,如中國大陸、印度、巴西等。
就現階段全球外人投資趨勢來說,台灣要大量吸引製造業投資並不容易,因台灣很難提供大規模生產的條件,與對岸或印度等國競爭;而服務業的投資,雖與市場規模有關,但台灣的服務業仍有一定的競爭力與吸引力,不少外資仍相當感興趣,台灣仍有相當的機會,還包括一些具有利基的製造業,但外資可能會希望以併購的方式進行,此時稅政的穩定度、法規的鬆綁及政府的態度就顯得相當關鍵。
其中稅政的穩定度包括合理的稅率,以及能支援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政,提供各種多元商業型態與複雜的企業併購合適的遊戲規則,以及減少經營限制及自由化環境的營造。但目前台灣整體稅政環境仍與外資投資需求環境有所落差,自由化環境的營造仍不足,且私募基金在台灣遭到污名化,能提供外資投資的誘因與條件自然有限。
(三)陸資疑慮影響投資意願
政府基於國家安全原則,對於陸資投資台灣有相當的管制,亦同時造成外人來台投資的阻礙。以陸資直接投資台灣來說,由於有些產業台灣與中國大陸具有上下游合作關係,例如電子相關產業,陸資與台灣企業合作的誘因不少,透過大陸企業對台投資入股,有助於協助台灣企業打入大陸供應鏈,為台灣企業創造更多再投資的機會。
針對陸資直接來台投資或具有陸資色彩的外資,政府時因社會氛圍、國安因素等考量,拒絕陸資對台灣企業的投資或合作,此將扼殺台灣企業打入大陸主流供應鏈機會,商機消失下,競爭力下滑,企業投資誘因也跟著下降;而針對有陸資疑慮的外資,政府可能要求其舉證,但外商時因涉及商業機密造成不便舉證或難以舉證,造成外資無法來台投資,甚至已在台投資的外商也可被迫離開台灣,隨著陸企對外投資步伐加快,不斷對外投資與收購企業,未來將有更多外商與陸資企業合作,對未來台灣吸引外人投資的影響將會更大。
(四)環保因素造成大型投資案的不確定性
環保相關政策亦對產業投資構成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台灣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亦隨之提升,而政府把關產業投資對環境的影響,也跟著民眾意識及國際環保趨勢的發展日趨嚴格。
政府採取日趨嚴格的環保規則,台灣企業多能理解與配合,但現階段環保對於企業投資的障礙不在於法規的嚴格,而在於評估標準的不確定性與時受政治因素干擾。例如國光石化共歷時冗長的50個月的朝野角力與社會輿論,最終於2011年4月22日政府宣布停止國光石化投資案;台積電投資中科擴建案歷時長達14個月,在各方環保人士的抗爭、質疑下,終有條件的通過。
大型製造業投資案象徵的不僅是其投資金額的規模,更由於其有相當大的產業帶動效果,對於促進就業、帶動經濟成長效果不小,同時也有提升國際能見度之意義。因此政府環評制度的不確定性,影響的不只是單純的就業或經濟成長,更將使台灣失去大型外商業者的投資目光。
(五)參與區域整合進度落後
區域整合通常涉及區域間貨品關稅的下降及服務業市場的開放,產業發展條件與商機亦隨之變化,對於全球布局型的外資,其投資策略亦隨之調整。
台灣目前簽署FTA的國家不多,且參與區域整合(如:TPP及RCEP)亦存在諸多變數。如因此種變數導致台灣停滯不前,長期而言,對於整體貿易條件及進入區域服務業市場都相當的不利,將導致我國面臨邊緣化的危機,對於瞄準區域市場的外資而言,台灣的吸引力將逐漸下降。
(六)社會仇富氛圍影響企業投資意願
由於貧富差距的擴大,台灣的稅改及相關的稅費加徵都指向高收入族群,目前台灣高所得族群面對綜所稅最高稅率達45%,加上股利扣抵減半及加徵2%健保費,台灣在個人有關的稅賦幾乎已是全球最高。租稅手段當然具有平衡貧富差距作用,但必須要考量的是,鄰近國家租稅制度及台灣當前實際貧富差距狀況而定,才不致產生殺雞取卵的副作用。
台灣刻正面臨人才荒問題,仇富氛圍下,持續增加高所得高收入族群的負擔,只會使人才更加遠離台灣,外商投資更加怯步,對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實非好事。
解決及因應對策
如同第一節所述,欲落實創新投資及經營環境。在落實上,必須有上位、系統性思考解決問題;其次,必須有落地作法;再者,必須有照顧利害關係人的生態系。
至於創新的想法,包括「制度創新」、「政策工具創新」、「思維創新」及「成長模式創新」,以下分別加以探討。
一、「落實」經營環境的對策
(一)上位思考及系統性思維
1、解決跨部會本位主義,提高誘因機制及去除圖利他人罪,提高公務員士氣
行政院應聚焦幾個上位的重大政策,並訂定跨部會合作的共同績效指標(KPI),以利跨部會合作。在公務員效率上,改為圖利公眾利益不受刑法約束,同時,提高考績的獎金差距,鼓勵勇於任事官員積極作為。
2、中央、地方財政劃分,權責分明,誘因機制設計,使中央/地方政策可以協調並有效執行
建立更明確的中央、地方財政劃分標準,使中央、地方的權責更分明,同時,財政劃分的指標也應有中央/地方合作的KPI指標。此外,環境影響評估應修正為地方投資與否的指標之一,而非絕對的否准唯一指標,方能解決吸引投資不足的問題。
3、顯不相稱所得負舉證責任,解決官商勾結、官員貪瀆
除了廢除刑法的圖利他人罪之外,可以仿效新加坡,設法通過官員有顯不相稱所得時,必須免有舉證責任,可嚇阻和奸商勾結的不法官員,減少利益輸送,官員貪瀆的弊病,以澄清吏治。
4、系統性思維
產業政策及貿易政策應有系統性思維,且相互為用。如圖四所示,新南向政策有助於為5+2開拓市場,5+2產業可以利用新南向市場擴大出口及展現規模經濟。而新南向政策可以為加入FTA做準備,當然5+2的發展有助於為加入FTA做準備,因應衝擊。
(二)落地思維
在新南向的產業推動上,政府可以選定目標國家、城市,設立經貿運籌基地,一方面做倉儲、物流基地,協助台灣電子商務的推動,進行O2O(線上線下)的規劃;另一方面可以藉此展示台灣產品,做為行銷基地。
(三)利害關係人的生態系
為了打造生態系,政府和企業可以合作,在台灣訓練年輕人,隨著企業投資東協的前往就業,使台灣的年輕人可以搭上國際化列車,同時,在東協經營有成的企業回台上市,可以把資金帶回台灣,或者鼓勵企業回台灣初次的公開發行(IPO),在台灣的資本市場集資,做為經營東協的金融後盾,使人才、資金得以雙向流通(見圖五)。
二、「創新」的經營及投資環境
(一)制度創新
1、服務業創新
制度、法規上的鬆綁、調整,有助於改善投資環境,加速國內外資金的投入。例如,在服務業的鬆綁上,澳洲工商部每3個月召集服務相關部會首長,協調欲鬆綁法規,大大提升澳洲商業的競爭力。其次,中國大陸的賽馬理論,讓企業在服務業的灰色地帶,先行先試,跑在前頭者予以獎勵,並逐步制度化,讓創新和法制相調和,政策先行,法規再跟上,大大提高創新的可行性。
2、行政創新
(1)投資台灣因北部缺地,可將投資引導至中南部、貧瘠地區
(2)吸引外資應有定位、策略及嶄新工具
(3)財政收支劃分使中央/地方調和,有誘因包括:
A.統籌分配款必須有平衡地方稅捐的設計;
B.共分稅的設計,使地方稅可以在固定比率抵減中央應納稅額
(4)重大議題,建立跨部會KPI
(5)環評並非產業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指標之一
(6)超過100億元以上重大投資應賦予主管部會裁量權,並由專業團隊負責
(7)服務業創新先行先試,選定專區鬆綁、產業化
3、投資環境的創新
(1)環評為投資否準的指標之一,而非唯一指標
目前,環保凌駕於產業發展之上,使國內投資、外人投資慢慢減少。2013年台灣的外人投資祇剩37億美元,而新加坡則有637億美元,足足比台灣多了600億美元。2014台灣的外人投資,也沒有多大起色,在亞洲祇超過北韓、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更有甚者,連台灣最自豪、舉世皆知的台積電公司也無法通過環評,極盡諷刺。展望未來,環境影響評估應為投資批准與否的指標之一,而非唯一指標,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應負最為把關及批准投資的最後角色。
(2)缺水電、土地等生產因素的解決
缺水的部分,應由經濟部和農委會協商,建立指標,使農業用水可以支持工業發展。缺電方面,目前台灣電力公司的備載容量明顯不足,如能延緩核一、核二,爭取發展再生能源的時間,並透過適度的價格調漲,提高離岸風力、太陽能發展的誘因。在土地方面,經濟部可以考慮協調教育部,將若干閒置土地活化,同時,利用回台投資方案,將若干投資導引自土地較充裕的中南部。缺勞工則可以考慮透過創造國內就業和引進外勞指標掛勾,提供申請企業較高額度外勞,但若未來聘用外勞數目不如預期,未達目標的企業則予以處罰,額外課徵外勞稅。缺人才則需改進台灣的薪資結構、塑造產業前景與良好環境,才足以吸引高階人才。最後,在太多名嘴批評政府上,除收視率調查應調整,以減少倡議立論,譁眾取寵外,政府應要求各政論節目平衡報導,出席來賓正、反面不得差距太大,減少偏頗言論。
(3)正面思考的心態建立
鼓勵民眾正面思考,而非一味說「不」的負面思維。正面思考培養執行的能量,有利個人經驗的累積。一味說不,會使人變得更退縮、消極。
(二)政策工具創新-類主權基金設計
根據新政府的規劃,目前的類主權基金(改稱為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係以三駕馬車來進行。第一駕馬車為國發基金向銀行融資1,000億元,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投資有意願在台灣投資的企業;第二駕馬車,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資本額100億元;至於第三駕馬車則為投資五大創新產業(見表二)。
不過,資金太少,作用會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建議:(1)修改「產創條例」之法源,提供更大彈性。(2)國發基金改成國營事業,一方面人事聘用、薪資績效掛勾,另一方面增資引進民間資金,擴大基金規模,基金規模擴大又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民間增資占絕大比例則成為民營企業;第二,民間增資占絕小比例則維持國營。第三,國發基金撥出一定比例資金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一方面引進民間資金,彈性更大,另一方面則可以簡璊H事、會計、審計等限制。
(三)思維創新
1、服務業應有產業發展KPI
服務業應有產業發展KPI,如此,衛福部的長期照護、國際醫療,內政部的都市更新,金管會的新金融工具等,才能引進郵政儲金、保險基金,帶動服務業的產業化,並創造龐大投資與就業機會。
2、5+2產業創新
當前,新政府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莫過於「5+2產業創新計畫」,包括綠能、國防、生技醫療、亞洲矽谷及智慧機械等五大產業及新農業、循環經濟的「加二」產業,並以「連結國際、連結未來、連結在地」為主要訴求。
就整體的產業創新計畫的戰略而言,計畫成左疑鶬鉿]素包括:
第一,產業的規劃推動應有事前的成本效益分析及未來的產業全貌的推估:分析的範圍包括投入的資源、預計的產出及整體經濟效益的評估,以免好大喜弗幫吨ㄓ褸篕琲熄等堙A落得民窮財盡。而未來產業趨勢的掌握,才能精確地分配資源至最有競爭力的領域。
第二,五大產業創新與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應有系統性思維:透過新南向的人才、技術、市場連結,有助於五大新興產業的升級轉型,而五大產業創新的發展又可藉由新南向拓展商機,相輔相成。
第三,產業鏈的詳盡規劃:從上游的技術,中游零組件,下游的產品、行銷通路及可能的技術輸出,都應妥善規劃。在完整產業鏈的加持,並擁有市場商機時,才有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共襄盛舉。同時,透過國發會的「創新轉型基金」扮演強化劑角色,促成相關投資,注入動能。
3、前瞻基礎建設
林全內閣日前推動「前瞻基礎建設」,並宣示以8年8,800億元新台幣預算執行。在貨幣寬鬆政策效果效用遞減之際,利用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切中時機。同時,展現大開大闔,透過基礎建設,由政府帶頭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及活力,加速台灣經濟的脫胎換骨,值得肯定。不過,基礎建設有進一半的預算(48.1%)用在軌道建設,但其自償性不高,擴散效果也有限,提高對經濟的擴散性、規劃財務的自償性,才不至於拖垮政府財政。其次,根據政府規劃,未來8年將大幅膨脹預算,人才、設備及執行力能否搭配上來,值得正視。再者,邁入數位經濟時代,善用科技,加強軟、硬整合,並強化其「前瞻性」,並使之和產業、民生利益及區域平衡有效連結,也不容輕忽。最後,公共工程執行時,以往的貪腐弊病如何有效排除,也攸關成效,必須有嶄新思維才能落實執行。
基於解決上述公共建設弊病及賦予前瞻性,和產業升級轉型所需建設相連結,使前瞻基礎建設更具效益,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議:
第一,產業化、導入競爭機制的思維:目前的「前瞻基礎建設」主要以政府及國營企業的投資為主,應創造誘因,結合民間共襄盛舉,如透過BOT(建設-營運-移轉)或PPP(公私夥伴關係),才能創造更大的綜效。但法規制度規範的明確,防弊/興利平衡點的拿捏,資訊的公開等左右其成敗。其次,導入競爭評比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參考,以提升公共工程的效率:各公共建設應建立指標,評比各縣市、各大型公共工程、各部會發包、執行率等,同時,作為未來資源配置調整的參考,以提升公共工程的效率。再者,各公共建設應進行成本效益、自償性分析,並由公正人士進行審核,作為政府配置資源優先順序的參考。
第二,配合數位經濟時代的建設:根據OECD國家在數位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基礎建設及研發通常以智慧城市為主體,進行交通、醫療、安全、環保、戶政等的研發及相關基礎建設,強調硬體及軟體的結合。同時,導入民間資金,使智慧城市有產業化的可能性,並具備國際化格局的應用價值。如今各縣市政府未考慮自身財務、成本效益、自償性,紛紛提出智慧城市規劃、軌道建設,但停留在小格局、小規模的創新。應由中央政府在若干發揮試點城市投入預算,成市幘ㄔ穸傰d效果,再將模組推廣至各個城市,以減少資源的重疊使用及浪費。而且試點上不能太具獨特性,否則難以發揮擴散及輸出之效。再者,善用新科技(如物聯網、巨量資料等)於各縣市公共工程,並作為新科技應用的場域,結合公共建設和新科技的落實應用,使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將資源花在刀口上,而非淪為地方綁樁的工具。
第三,招標方式的改變:以往政府在執行基礎建設時,最常見是大包、中包、小包層層剝削,最後以偷工減料,草草驗收結束,致工程品質低廉。其次,營造業低價搶標,再結合不肖官員,追加預算。以往價格標造成廠商低價搶標,基礎工程品質惡化,應採資格標,並由行政院下公文,採購的指標規格之格式,使承辦公務人員有遵循的規則。其次,採購追加預算超過20%以上,除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否則主管、承辦人員應記過、調職,並連坐處罰。同時,創新採購應給予10~20%的價差,以鼓勵工程的創新。此外,環境影響評估對公共工程的推動影響至鉅,將環評流程簡化,並將環評視為產業、工程推動的指標之一,而非唯一指標,才能使公共工程的發包、執行更有效率。
4、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創新策略
台灣吸引投資必須衡量自己的優勢,如電子商務及製造業上的優勢,以及在醫療、教育、文化、美食、華文地區的優質生活環境,並先行定位自己在亞太區域的角色,例如在服務業上,可以做為亞洲優質生活服務的提供者,在製造業上則可定位台灣的亞太創新創業中心。其次,有上位政策進行跨部會、中央/地方協調。再者,聚焦台灣有優勢的產業或欲優先發展的產業,再配合良好的軟、硬體建設,以及聚焦策略,如吸引各領域前5名的台商回台投資新領域,具華僑背景的CEO,在日本、美國打造品牌辦公室,招攬人才,打響台灣名號,並吸引物聯網、巨量資料、人工智慧(AI)、生物科技等新領域的投資人,當然,先行先試專區(法規鬆綁、政策先行),使嶄新領域得以脫穎而出,相當重要(見圖六)。
5、成長模式創新:
由成本降低(cost down)邁向價值提升(value up)
有關創新成長模式的想法,請參見圖七。
結語
吸引外人投資是一國綜合國力的展現,包括優質投資環境、明確的產業定位、展現政策工具作為吸引外人投資的誘因,優質的招商策略,以及社會資本凝聚。
完善基礎建設是提振國人投資信心,吸引外人投資的關鍵。基礎建設包括了硬體、軟體的建設,除了水、電、土地、勞工等硬體的基礎建設外,軟體的建設包括寬頻、網路等,尤其是制度的創新,更為重要。其次,社會資本的凝聚,乃至嶄新政策工具的強化,以及招商策略的新思維,都是關鍵。除此之外,明確的國家定位、產業政策也是吸引外資的關鍵。
本文分別就投資環境改善、制度性創新、嶄新政策工具、全盤性思維等而再提出政策建議,希望政府能夠正視,俾利招商引資,活絡景氣,再創台灣經濟成長的契機。(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1. 王健全(2016),「創新台灣─掌握新經濟趨勢 布局全球新思維」,未發表論文。
2. 王健全(2016),「新政府財經與產業政策及因應」,第二次智庫諮詢會議簡報,研究發展委員會,2016.06.22。
3. 王健全(2016),「對新政府之財經建言」,全球工商月刊,第698期105年05月號。
4. 王健全、林柏君、林宜蓁(2016),「從國際機構相關報告研析台灣發展數位經濟的利基」,2016.11.21。
5. 經濟部工業局(2016),「對新政府之財經建言」,2016.01,未發表簡報。
6. 蔣復聰(2016),「公共工程?包現況問題與改善措施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7. 簡立峰(2016),「名家縱論/提升數位競爭力 翻轉台灣產業」,聯合報,2016.02.28。
註1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金融統計月報」,http://www.cbc.gov.tw/ct.asp?xItem=26178&CtNode=532&mp=1。
註2 1994年至1998年、2000年及2004年。
註3 2010年投資大幅成長與基期較低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