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川普保護主義因應策略
正在加載......
川普保護主義因應策略

566

美國總統川普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牽動全球經貿市場,尤其對生產零組件、中間材為主的台灣產業影響深遠,為尋求因應策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與全國工業總會特於4月中旬共同舉辦「川普保護主義下的產業因應之道」研討會,會中邀請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中經院副研究員顏慧欣、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分別針對川普貿易政策主張、佈陣與戰場、美國因應不公平貿易的邊境調整政策,以及川普新匯率政策的影響與因應,進行深入剖析,並提供因應策略。

文:紀麗君整理

美國總統川普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牽動全球經貿市場,尤其生產零組件、中間材為主的台灣產業受影響深遠,為尋求因應措施,經濟部國貿局與全國工業總會於4月中旬舉辦「川普保護主義下的產業因應之道」研討會,邀集北、中、南產業代表,及台經院、中經院、鉅亨網學者,針對川普貿易政策、邊境調整政策、匯率政策,共同研討因應策略。

與會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分析表示,台灣遭大陸紅色供應鏈上、下游夾擊,需積極朝智慧製造、亞洲矽谷與互聯網努力,對於自貿協定談判宜彈性,為產業爭取更多發展空間。

中經院WTO中心研究員顏慧欣指出,過去台灣經貿發展策略,過於仰賴單一國家與單一目標,當面對如川普保護主義興起時,即不知所措,未來不可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需靈活因應國際經貿情勢與區域經濟整合走向。

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站在投資立場分析指出,目前房地產市場因持有成本高,失去投資誘因,台灣股價則明顯被低估,整體台灣金融資產以中長期為主流,他提醒不可忽視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政策,投資時以儲蓄心態,正確穩定投入。

研討會由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首先分析川普貿易政策主張、佈陣與戰場,接著由中經院副研究員顏慧欣深入剖析產業界最關心的議題──美國因應不公平貿易的邊境調整政策,最後由長期研究金融市場的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詳細說明川普新匯率政策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邱達生-川普貿易政策的主張、佈陣、戰場

據IMF預測,2017年世界經濟規模達79.54兆美元,美國達19.38兆,占全球25%,依然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日本達5.11兆,美國加日本占全球四成,中國達12.35兆美元。

一、美國經濟走勢對台影響

不過,邱達生分析表示,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至今尚未確定兩點,首先不確定川普政策是否必然落實競選言論?再則不確定萬一川普落實其競選言論所形成政策所衍生衝擊程度,所以也沒有對未來的景氣展望進行下修。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如IMF與OECD在全球的地位,也在川普當選後,對2017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分別進行0.1%與0.2%的上修。

去(2016)年美國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主要是受到一些負面因素影響,包括先前釋出的量化寬鬆(QE)資金回流美國,造成美元走強,連帶壓抑美國的出口動能。

而且,強勢美元加上供過於求,使得國際油價持續處於低檔,低油價除了讓美國的商品市場籠罩在通貨緊縮的陰影之外,也讓後危機時代帶動美國經濟復甦的頁岩油業者利潤縮減,甚至出現虧損狀態。

對此,川普的能源與基建政策以拉抬內需為主流,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美國經濟將呈現穩健復甦,IMF預估2017年美國經濟成長率2.3%、歐盟1.7%、中國大陸6.5%、日本0.8%。

至於台灣、美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美國仍是外銷訂單最大來源,中國是最大出口市場,邱達生研判,如果美國最終財貨需求萎縮,紅色供應鏈力道會加強,他指出,台灣有兩大結構問題,一是面臨紅色供應鏈夾擊,二是自由貿易協定不夠,僅與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新加坡與紐西蘭完成自貿協定,進度遠遠落後。

基本上川普是一個成左犖t說家,無論其演說內容如何,綜論美國經濟走勢,川普政策如果沒有帶來負面衝擊,美國2017年經濟比2016年好,在美國需求上揚走勢下,台灣所處東南亞供應鏈也可順利運轉,但如果美國需求減緩(可能性不高),將會衝擊台灣出口動能。

二、川普經貿政策

邱達生觀察川普政府的經貿政策,深入研析其未來經貿走向與影響層面,以下是川普所提一般性政策、能源政策、基礎建設、貿易政策、稅務政策重點內容如下:

(一)一般性政策

1.立即公開表態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以其與中國進行談判。
2.促使中國尊重智慧財產權規範。
3.終結中國非法出口補貼與鬆弛的勞工與環境規範。
4.對海外代工企業課徵15%強制稅。
5.推動經濟增長活力,以在未來10年創造2,500萬的新工作。
6.推動稅務革新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主軸,建立美國優先的法規架構與貿易政策,解禁美國能源計畫,精簡不必要預算支出。
7.提升平均經濟成長至3.5%。

(二)能源政策

1.開放開採美國總值50兆美元的未開發頁岩油、天然氣,以及蘊藏百年以上的潔淨煤礦,並予以聯邦基金支持。
2.解除對OPEC具聯合壟斷性質,具對美不友好國家之進口能源倚賴。
3.鼓勵利用天然氣與其他美國能源。
4.廢止任何抑制就業的歐巴馬政府能源政策。

(三)基礎建設

1.推動非赤字擴大計畫,大幅更新基礎建設投資。
2.擴大營建、鋼鐵生產與其他部門,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3.使用美國工人生產的美國鋼鐵於美國基礎建設核心工程。
4.與金融機構合作、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以及其他審慎融資機制,擴大基建資金來源。
5.執行大規模基礎建設更新,項目涵遜D路、橋樑、隧道、機場、鐵路、港口、渠道、下水道管線等。

(四)貿易政策

1.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產品課徵45%關稅。
2.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3.所有進口品課徵20%調整稅。
4.告訴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成員(加拿大與墨西哥),美國打算重新談判相關內容。

(五)稅務政策

1.精簡原來七階層為四階層所得稅:0%、10%、20%、25%。
2.企業所得稅降至15%。
3.對匯回本土之海外美國資金,課一次性優惠稅10%。

三、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邱達生分析川普政策重點,在於讓美國再次偉大……,這顯示川普認為美國現在還不夠偉大,因此,川普全力提高就業,他的手段之一是以稅務誘因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其次則是擴大基礎建設。

川普並將茅頭直接指向中國(Politiplatform唯一提到6次的國家),為拉開與中國的差距,川普點名中國兩大罪狀,一操蹤匯率,二是不公平補貼。

另外,川普為提升美國經濟成長率,採行兩大策略,一是建立能源主導經濟與外交政策;二為降低貿易赤字、啟動出口引擎,針對此,川普傾向退出或重新談判「不公平」的FTA。

(一)掀起美中貿易戰爭?

邱達生分析川普此舉最壞可能之一是掀起美中貿易戰爭的風險,美中貿易戰爭將立即衝擊全球經濟。多家國際經濟機構亦針對川普的保護主義提出警語;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院認為,除去現存貿易協定,從WTO退出,以及對中國進口品施加45%的高關稅,將造成進口品更加昂貴,並引誘貿易對手國採取報復性關稅,這將導致貿易停滯;彼得森國際經研究所則指出,若美國退出WTO,短期內美國出口商將面臨比最惠國待遇更高的稅率,可能重現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狀況。

是否會掀起中美貿易戰?可從美國政府人事布局實務觀察,首席經濟顧問科恩立場目前得勢,他是主張維持現狀的鴿派;貿易顧問納瓦羅目前失勢,他是主張對中國強硬的鷹派。

(二)提高美國經濟風險

邱達生分析最壞可能之二,是提高美國經濟運作風險。

在對外風險方面,川普經濟政策會造成美國經濟更加孤立,貿易與移民大幅減少,外人直接投資縮減;在對內風險上,由於對個人和企業大幅降稅,又增加退伍軍人與軍隊支出等政策,將造成聯邦政府赤字擴大負債更多。

穆迪信評估計川普政府的經貿政策,將減少約3,500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將攀升至7%(現4.5%,10年來最好),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平均家庭收入將停滯,股價和房地實價也將下跌。

四、川普政策主軸與可行性

就川普經貿政策主軸,包括:製造業回流美國、擴大基礎建設、擴張性財政政策、提高關稅等四項,邱達生客觀分析其可行性如下:

(一)製造業回流美國

邱達生指出,其實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曾提及製造業回流美國一案,但美國製造業委外代工始自1970年代,如今已經形成全球「製造分工」的跨國價值供應鏈,形成的動機源自成本考量的比較利益原則,亦即如果製造業回流,將使美國遭受到成本推升的通貨膨脹衝擊,代價太高,所以至今無法落實。

(二)擴大基礎建設

在製造就業機會方面,邱達生認為比製造業回流更加可行。
本來透過基礎建設提升美國的需求,再經由市場機制運作,亞太供應鏈國家皆有機會提供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原物料與設備,進而參與美國國內建設。
然而川普提出的「使用美國工人生產的美國鋼鐵於美國基礎建設核心工程」一說,是否暗示寧願違反市場機制比較利益原則,也要確保完全利用美國自身投入要素於基礎計畫,則有待觀察。

(三)擴張性財政政策

擴大財政會造成預算赤字,川普卻在此時提出減稅鼓勵投資,未來如何平衡美國財政收支,預期將是個難題。

(四)提高關稅

邱達生評估美國提高關稅、高築保護主義的可能性不高,因為美國經濟結構依賴進口消費財提供國內消費,採行保護主義將會造成輸入型通膨(除非停滯性通膨,否則不見得會阻礙美國經濟復甦),但是通膨會招致民怨,使得川普的民調支持率進一步走低,再者美國通膨率已經超過聯準會設定的2.0%,通膨壓力已然浮現,保護主義將致火上加油,因此可能性低。

五、對區域經濟整合影響

川普上任後馬上發布行政命令退出TPP,對中國大陸相當有利,因為歐巴馬推行TPP,會將成員國組成一個供應鏈,鞏固成員國的利益,此將不利以生產零組件、中間材的東亞各國(含中國大陸與台灣),所以美國退出TPP,實則有利於東亞各國。

另外,川普上任也大幅降低RCEP盡快完成談判的壓力。

六、台灣因應建議

深入了解川普政府經貿政策,邱達生建議台灣主要因應策略如下:

1.可以支持推動WTO架構下的部門別自由化。
2.推動與重要經貿夥伴的雙邊FTA。
3.考慮完成兩岸ECFA談判、至少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下完成貨貿談判。
4.以ECFA取得EEP身分,或釧|有加入RCEP的機會。

顏慧欣-美國因應不公平貿易之邊境調整政策

「Jobs,Jobs,Jobs」,中經院副研究員顏慧欣點明,川普的經貿政策的核心──就是提高美國就業率。

為達此一目的,川普的經貿政策重點有三:

1.消除貿易赤字
2.製造業回流
3.務實主義

川普政府不追求抽象的「地緣政治」利益,過去歐巴馬力推TPP,除經貿考量外,另有意重回亞洲,以牽制中國大陸,但川普認為TPP的利益不夠大,立即以行政命令退出TPP。

一、川普經濟學及經貿政策方向

雖然美國一直強調對外貿易逆差,顏慧欣分析表示,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以工業產品為主,事實上,美國在服務業貿易及農產品領域是享有貿易順差的,而且順差規模還不小,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來源為中國大陸,2015年美國對中國大陸服務業貿易順差333億美元,占全體順差金額的14%。

顏慧欣指出,2017年川普貿易政策相當務實,皆依照提升就業率等基本原則,並規劃推動重點來執行。

(一)基本原則

川普經貿政策採取的所有行動都為增加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與貿易夥伴的互惠、加強製造業基礎、保衛自身產業的能力,擴大農業與服務業出口。

(二)推動重點

1.確保國家主權不受貿易政策影響:
WTO爭端解決裁決對美國不利者,不自動履行,將就是否落實裁決,如何落實及時間點與國會相關委員會進行諮商。

2.嚴格執行美國貿易法規:
未來將積極使用美國國內法(特別是1974年貿易法)來維護美國利益,例如:貿易法第201條防衛措施、第301條措施。

3.使用各種工具促使他國開放市場:
使用各種可能的手段鼓勵其他國家給予美國製造商公平、互惠的市場進入機會。
目前WTO或FTA經貿規則有兩個重要的挑戰,部分國家不完全遵守自由市場原則、監管制度不夠透明。

4.談判更新更好的貿易協議:
三個重要的貿易自由化機制反而造成美國工作流失、貿易逆差擴大(如美韓FTA簽定後,美韓逆差擴增2倍),未來新的雙邊協定必須有助於增進美國之利益。

二、「邊境調整政策」

川普保護主義玩真的,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川普依邊境調整措施來執行,尤其主張課徵「邊境稅」的懲罰性關稅,最刺中各貿易國要害。

(一)邊境調整政策內容

1.全面提高美國WTO「最惠國待遇」關稅
為了達成川普政府所謂公平貿易降低貿易赤字目的,普遍性提高美國進口關稅是一種合乎WTO規範的可能方式;事實上,美國平均「拘束關稅」與「實施關稅」差異不大,因此能調升的空間極為有限。

2.增加貿易救濟措施之運用
不公平貿易剝奪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因此將祭出高關稅來懲罰中國、墨西哥,制止各國違反貿易協定之行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實施更多貿易救濟措施,包括反傾銷或平衡措施。

3.匯率操縱國之認定

美國財政部目前認定標準有三:
(1)與美國貿易順差逾200億美元。
(2)經常帳順差相對GDP比重逾3%。
(3)政府介入外匯市場規模占GDP比重逾2%。
目前列入觀察名單有中國大陸、日本、德國、瑞士、韓國、台灣。

4.課徵「邊境調整稅」
主張課徵一種「邊境稅」為形式的懲罰性關稅,實際上乃為美國國內公司稅制改革方案之一。

(二)邊境調整政策選項

1.全面調高關稅的空間不大

顏慧欣指出,因美國平均「拘束關稅」與「實施關稅」差異不大,因此能調升的空間極為有限。目前工業產品平均拘束關稅為3.3%,平均實施關稅為3.2%,空間僅0.1%;以皮革鞋類為例,目前拘束關稅最高稅率為55%,實施最高關稅已達54%,空間僅剩1%。

2.增加貿易救濟措施之運用

在實務上,反傾鎖及反補貼稅已非新鮮事。
川普於3月31日又公布新的總統行政命令:「強化對於反傾銷稅與平衡稅的課徵,及違反關稅法之執行」。此命令重點:至2015年5月前,仍有進口商欠繳23億美元的反傾稅或平衡稅,美國將實施保證金等適當制度,確保追回欠繳的稅款。

此命令發布後90天內,美國相關機關將提出落實目標的執行計畫,實際執行效果已現,中國大陸出口美國鋼鐵已降70%。

3.認定匯率操縱國

目前觀察名單(2016.10)有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德國及瑞士(下次報告時間為2017年4月)。

依慣例,一旦被認定(designate),不會立即引發報復等法律效果,美國須先啟動雙邊談判,若一年後認定之條件未改變,則美國總統可採取以下之懲罰性措施:拒絕提供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融資,將該國排除在美國政府採購外,加強如IMF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指示USTR評估是否推動啟動貿易協定之談判。

依2017年4月報告,最快要到2018年4月後才進入第二階段,關鍵在於美國是否會據此啟動其他貿易措施。

4.實施邊境調整稅

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實際上並非關稅,而是課徵「公司所得稅」的新方式,又稱「目的地現金流量稅(destination based cash-flow tax)」。

基本原則:此稅制方案主要實施在進口產品,但免除出口產品的稅負。

顏慧欣說明表示,川普提出對墨西哥課徵45%關稅,實際上就是公司所得稅,以汽車廠使用零組件為例,在美汽車公司若使用進口之零組件,不得作為成本扣除,若使用美國本地公司生產的零組件才可扣除此成本,川普此舉無非逼迫美國企業不想進口,鼓勵使用美國本地原物料與中間材,此為川普提出邊境調整稅的實際用意。

對川普的邊境調整稅,歐盟已在WTO大會提出質疑,指出美國違反WTO國民義務,目前美國鷹派也在妥協中,各界都希望歐盟挑戰川普成央C

三、川普經貿政策之影響與因應

(一)美國優先解決貿易逆差的對象

包括日本、德國、墨西哥及加拿大等前五大逆差來源國,作為主要之優先處理不公平貿易以及降低貿易障礙之對象;國家貿易委員會(NTC)主委Peter Navarro亦點名台灣、韓國、印度、法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亦為造成美國貿易逆差之主要市場,就實質數據顯示,台灣於2015年對美順差占台灣GDP比重高達14.6%,高於中國大陸(3%),因而遭NTC點名。

(二)中美貿易戰箭在弦上?

若鷹派閣員主政,可能的情境有:全面開戰、部分產品、短期局部對抗;若採行部分產品開戰,台灣可能被拖下水,尤其是電機設備與機械設備廠商。

顏慧欣分析,美國若實施邊境措施的可能影響有三種狀況,第一是中國大陸與美國掀起貿易戰,屆時處於三角貿易的兩岸貿易,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將減少;第二種狀況是美國對台灣施壓,要求降低貿易逆差,屆時台灣對美國出口將減少,對美投資增加;第三種狀況是美國國內實施邊境調整措施,則台灣對中國大陸、對美國及全球出口都將減少。

(三)美國邊境調整稅(公司所得稅)之可能影響

1.主要受害對象:以美國零售商(如Wal-Mart,BestBuy等)首當其衝,還有電腦、鞋業、汽車及零組件等業者(使用進口品)。
2.主要受益者:專門生產出口者(如Merck&Co,Johnson&Johnson等)。
3.其他影響:美國消費者的選擇變少與產品價格變高?物價影響?WTO問題?

(四)因應

顏慧欣分析,面對川普政府經貿政策,台灣只能且戰且走,過去由美國主導的經貿談判,現階前景未明,對於美國掀起貿易大戰的影響亦有待觀察。她認為,川普希望增加2,500萬個就業機會,並非掀起貿易戰爭,在中國大陸方面,其對抗籌碼增加,可採合作而非對抗方式來回應美國。

而近期歐洲主要國家(德法荷)大選結果影響也是觀察重點,荷蘭大選由主張自由貿易者勝選,後續還要觀察德法選戰;對台灣而言,全球化定位才是重點,區域整合從來不靠協定,但加入協定的「準備」不應放慢。

邱志昌-川普新匯率政策的影響及因應

長期研究全球匯率的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分析,風力發電、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與生物科技、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投資,為台灣經濟轉型升級方向,台灣可善用2~3年期間,在尚未被規範為CRS國家前,引導海外台商回流熱錢投資台灣。

一、QE

邱志昌表示,現階段全球匯率變動,與量化寬鬆政策(QE)息息相關,這必須回溯2008年的金融風暴,為挽救2008年金融風暴,自2009年3月起,包括美國FED、歐盟ECB、英國BOE、日本BOJ、中國大陸人行等,陸續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各國央行在該國金融體系收購安全系數較高的MBS(不動產扺押貸款證券)、機構債(由政府保證)、政府公債、ETF(股票指數型基金)等,釋放大量資金。

目前全球各國貨幣的發行,準備貨幣為黃金與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的SDR(Special Drawing Right)特別提款權,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圓、英鎊這五種貨幣。

(一)QE外溢效果──新興市場貨幣升值

SDR組成貨幣為各國貿易結算與金融交易的國際通用貨幣,準備貨幣國央行有該國貨幣鑄幣權(印鈔票),與國際發行債(借據)權利;除2016年第3季,進入SDR的人民幣貨幣之外,這些準備貨幣國金融市場完全開放,資金自由進出。

QE資金溢出效果使與美國經濟往來國家貨幣升值,熱錢湧進新興國家。QE政策主要目的為挽救金融危機,但卻造成新興國家匯率升值,商品價格被匯率干擾,困擾新興市場對外貿易競爭。

執行QE政策國的匯率趨於貶值,新興國家貨幣匯率升值,為避免QE政策喪失貿易競爭力,新興國家想盡各種對策,不讓本國貨幣過度強勢,全球各國央行多進行匯率阻升潮流,這被中國經濟學家喻為全球貨幣戰爭,各國匯率競相貶值,希望能保護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

(二)QE結束

隨金融風暴平息,及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落幕,各國貨幣政策出現反向調整,想回歸正常;寬鬆政策可刺激成長,但也會使物價上揚,反向緊縮可控制通貨膨脹,但卻使得短期匯率變強。

歷經5年QE政策,FED美元QE政策於2014年11月起轉變方向,FED宣告完全停止美元QE;2015年12月27日FED啟動自2009年3月後首次升息,又於2016年12月14日進行二度升息,再於2015年3月15日三度升息。

2017年2月,由於經濟褐皮書顯示,美經濟復甦情況良好,為預防通貨膨脹,因此加速升息,FED宣告2017年將有三次升息,2018年也會繼續升息,2017年3月15日升息0.25%,日前利率在0.75%~1%。

預估美國一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將上揚到2%以上?和成長,FED要在CPI年增率達到2%前,將聯邦資金利率調高到2%~2.25%。

二、川普經濟學

邱志昌分析表示,為拉抬美國經濟、提高美國就業率,川普不喜歡強勢美元,他強勢與商務部唱反調,以口水成本威脅利誘方式,拉攏美國與全球企業,以邊境稅威脅逼迫為美國代工之亞洲企業,到美國投資增加勞工就業,又以15%企業稅,及未來將降低富人稅,利誘美國人與全球企業家。

川普上任後,立即發布中東七國移民禁令,與全球自由化唱反調,包括:反對自由貿易、亞當斯密斯國富論絕對利益說、李嘉圖相對比較利益說,及當今世界貿易組織WTO所主張全球各國自由化貿易越高,對每一個國家經濟越有利。

邱志昌觀察川普的財經政策與雷根時代相近,雷根時代,美國為振奮積弱不振總體經濟情勢,供給學派經濟學改革者雷根,指向降低所得稅,降幅達25%;雷根在推動稅改前美股大漲,如今川普不僅發動企業稅戰爭,也要弱勢美元。

債券天王葛羅斯(BILL GROSS)說,全球貨幣戰爭已進入貨幣冷戰,雖FED不再寬鬆,且美元又已進升息循環,但匯率戰爭尚未解除。

川普政策聚焦公共支出、租稅,一系列企業稅、邊境稅、及富人稅等政策,撐起反全球化貿易旗幟,簽下停止TPP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命令,要求墨西哥與加拿大重新檢討三國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

租稅政策一向為共和黨善用,雷根(1911~2004年)執政時,1981年到1989年,為解決美國嚴重貿易赤字,對美元匯率干預不假辭色,1985年12月22日,美、日、西德、英、法等央行總裁與財長,齊聚紐約廣場飯店召開弱化美元匯率協商會議,1986年美國與五大工業國家聯手操縱全球外匯市場,讓美元趨於最弱勢。

邱志昌說明,理論上,Y國民所得=C消費+I投資+G政府公共支出+X出口金額+M進口金額。

在美財政已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情勢下,川普想以最低租稅成本,刺激企業投資I,以I增強美國GDP成長。

長期以來,美國企業將智慧型裝置等科技產品,委託給台灣代工製造商,而台商則在大陸設廠,利用較為低價勞力組裝產品,再將產品回銷美國及全球市場。

此生產製造過程,使美國最基層勞工失去工作機會,台灣與美國產業發生空洞化。

廠商低價雇用新興國家勞工,最終又將產品回銷本國,最後造成本國國民,以政府福利與津貼,及內部廠商給予薪資,去購買回銷產品,在工資與消費循環出現單邊失衡。

三、CRS

根據所得稅肥咖條款(CRS),金融機構要把非本國企業,與非本國裔的自然人,在本國金融機構每年資金流動情況彙總整理,各國定期互相資訊交換,中國大陸目前正對600萬人民幣戶頭,進行資金調查由來的溯本根據法令。

邱志昌指出,CRS影響加上美國掀起反全球化潮流,使新興國家匯率在FED升息預期下不貶反升,新興國家在外國的企業,及自然人在外資金資訊,多將被所在國與本國稅務當局交換,進而被查察。

巴拿馬、開曼群島等資金回流到大陸與台灣,這些免稅天堂也被納入CRS執行範圍,而大陸的台商資金更在2016年,在人民幣貶值趨勢已成定局下,群聚回流到台灣。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於2014年7月發布《金融帳戶資訊主動交換共同申報標準》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for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 in Tax Matters, CRS),呼籲各國政府主動取得該國金融機構帳戶持有人資訊,並與帳戶持有人之稅務居住國進行稅務資訊交換,以期防堵跨國性之逃漏稅行為。

2014年OECD訂出CRS規範,為各國稅務稽徵收入公平,防範全球隨意流動,進而扼止犯罪行為,金融機構需要在2018執行CRS。

台灣匯率強勁升值,卻未聽聞企業強烈抨擊新台幣匯率過強不利出口,因台商企業與負責人資金回流,使新台幣兌美元匯價,由2016年12月29日的32.35兌換1美元,升至2017年2月底的30.65兌1美元。

川普關稅戰爭及CRS所掀起新台幣升值,有利於台灣內需產業及所有企業資本支出與產業投資,而關稅障礙提高,未來各國消費性產品在地優勢將抬頭,這可觀察台灣2016年第4季至2017年初,部分上市公司股價表現。

在OECD的CRS規範下,房產價格處高價區間,長期持有成本高,氾濫資金流向股市,邱志昌認為,應以預期發展概念,面對未來企業稅、富人稅,及股票各種稅賦。

四、人民幣崛起

2003年法國巴黎再度召開類似廣場協議美元匯率政治協商,這次美日德等國要求中國進行人民幣匯改,就是要求人民幣長期升值。

2005年7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回應此決議啟動長期升值,自此人民幣升值一直持續到2014年1月,在希臘債務危機前夕;2011年中國GDP規模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龐大的GDP於2013起成長放緩。

(一)人民幣的過去與未來

2015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外宣示不貶值,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中國要求國營企業轉型升級刺激經濟成長,但人民幣匯價走勢並非如此,2005年至今人民幣走勢,像英文V字型,長期升值後又恢復到貶值軌道。

(二)中國信貸風險

中國自1989年至今,幾十年地方建設,諸侯經濟官僚體系使地方債務沉積問題逐漸浮現?面,根據國務院審計部2013年全國實地調查結果統計,地方債務總計約24兆人民幣,2015年企業不良資產債權總額達歷史高峰。

為解決地方債,2014年底起,以國債轉置方式,將地方債轉為國債,金融監理存在雙重壓力,面對經濟著陸與債務沉重雙挑戰。

實體經濟面對不貶值的人民幣傷害,也影響全球經濟與金融穩定,中國持續彈性處理人民幣升貶問題,2016年起決定以賣出美國公債干預阻貶人民幣匯價,以彈性匯率來緩和經濟走勢。

2016年11月,以美元計價外匯儲備達3.05兆美元,為2016年3月以來最低,2016年11月人行外匯存底當月大減690.57億美元,人行阻人民幣過度貶值進行「拋補操作」,買進人民幣貨幣資產,賣出美元貨幣與債券資產。

(三)中國成為日本國債最大債權

人行持各國公債,因預期FED升息殖利率上揚,債券類資產帳面價值將大幅減損,經2016年大量調節,人行持美債金額排行僅次於日本,為全球第二大,人行持有美債一度達1.3兆美元,截至2016年初,中國持有美債約1兆1,851億美元。

(四)人民幣制度變革

2015年8月11日,人行藉匯率制度改革,宣示人民幣開盤中間價,由市場供需自行決定,人民幣每天交易浮動區間仍維持2%,這宣告促成人民幣匯率大貶,引發全球各國股市大跌。

2015年4月中國出現史上最不良資產債權業逾期放款與呆帳,公司債本息無法兌現,2015年12月27日FED升息,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大跌,中國企業去槓桿壓力升高。

人行每月大賣美債,為2016年首見,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次貸危機、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嚴峻;隨GDP規模,及匯率浮動,人民幣未來升貶有所不同,2015年4月信貸危機規模,遠大於1997年,為免經濟硬著陸,人民幣趨彈性是時勢所趨。

五、SDR(IMF特別提款權)

1967年美元兌換黃金信用動搖,準備貨幣擴及西德馬克、日圓、法朗、英鎊等,因而組成特別提款權,由全球準備貨幣歷史經驗研判,美元的獨霸長期對貿易不利,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正式由貨幣體系脫鉤,全球貨幣體制架構改變為各國貨幣→以SDR五種貨幣為準備→美元權重最大→黃金不可兌換。

黃金成貴金屬商品後,與主要貨幣價值呈現逆向關係,每次金融危機必然動用寬鬆貨幣,這使五大貨幣供給規模大增,1967年前,黃金官定價格35美元/盎司,2011年8月金價漲到1,912.29美元/盎司。

Robert Triffin特里芬教授1969年研究發現,準備貨幣有特里芬難題( Triffin Dilemma),預言美元長期仍將違反供需原則,美元供給越多,匯率仍強勢,Robert Triffin認為,這是每世紀全球準備貨幣無可避免宿命。

1817年前黃金,葛來興「劣幣趨逐良幣」法則被收藏成稀有,人們不願拿黃金進行貿易結算,黃金開採數量越多,流通程度越低。1817年後英國以黃金為準備貨幣,改用英鎊結算。貨幣是價值衡量標準,具有交易及價值儲存弁遄A但準備貨幣儲存弁鈳旼蒫菕C

全球各國央行隨時進行國際貿易交易結算,預防數量不足,平常就儲存外匯存底,英鎊成為強勢貨幣,不利英國國際貿易,1944年英鎊不得不由最大準備貨幣退出,美元的發展與黃金、英鎊如出一轍。(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