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工總廣州行
正在加載......
工總廣州行

571

鑒於兩岸經貿交流若因現時的政治僵局而受到影響,勢將不利台灣的經濟發展,故工業總會蔡練生秘書長特於近日率領兩岸經貿交流團赴廣東廣州、惠州等地交流參訪,一來持續扮演並發揮兩岸經貿交流平台的角色,藉以改善台商企業投資環境與保障其應有的權益,積極促使兩岸產業在價值鏈上合作,進而達到投資帶動貿易的綜效;二則了解中國大陸如何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連結港澳帶動廣東及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

文:工總大陸事務組


為推動兩岸經貿持續交流,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於日前籌組兩岸經貿交流團,於8月中旬赴廣州等地參訪。除了拜會廣州市政府相關單位、惠州市政府,還參訪了廣州天河區的珠江新城商務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潼湖生態智慧區、廣州自由貿易區南沙片區、廣州國際生物島等。

雖然兩岸政治關係面臨僵局,但兩岸經貿交流若因此而受影響,則將不利台灣經濟發展。基於此,蔡練生秘書長率領包括大陸事務委員會顧問、企業及稅務法律等各領域代表一行14人,赴廣州等地參訪,並關心台商現狀,同時也參訪了已在台投資的陸商。透過這樣的參訪,除了持續扮演並發揮兩岸經貿交流平台的角色,藉以改善投資環境與保障企業應有的權益,促使兩岸產業在價值鏈上合作,藉此達到投資帶動貿易的綜效。

粵港澳大灣區是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計畫

本次經貿交流團以廣東為目標地區,主要是因為廣東是中國大陸最早對外經濟開放的省分,亦是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主要聚集區。根據經濟部統計,截至2017年7月止,台灣投資廣東件數累計共13,016件,占台灣歷年對大陸投資件數的30%,分居件數排名第一位;投資金額累計313億美元,占台灣歷年對大陸投資金額的18%,分居投資金額第二位。

廣東是台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相對最早、同時亦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領先的省分,對台商來說並不陌生。今年6月,廣東省發改委向中國大陸中央提出連結港澳帶動廣東及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都使得廣東成為不可忽視的區域經濟發展要地。這次工總的兩岸交流團,選定參訪省會城市廣州及台商重要的聚集地惠州市,就是為了初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是中國大陸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經濟帶的區域戰略發展背景下,所提出的珠三角區域發展規劃。規劃範圍涵蓋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和香港、澳門等11個城市,其涉及的基礎設施、發展平台、經貿合作等項目將輻射延伸至泛珠三角等其他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口約有6,618萬人,面積56,000平方公里,人均GDP已達20,255美元,產值1兆3,400億美元,近年來區內各城市GDP成長率,亦多維持在7%上下,在大陸各城市中名列前沿,預計2030年區內產值將超越當前全球三大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其目標是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規劃

近幾年,中國大陸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珠三角地區傳統製造業面臨很大的影響。傳統「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汙染、資源性)產業被迫逐漸轉移。在「中國智造」取代「中國製造」的大戰略下,珠三角城市群的產業發展必須有合理的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推動。其邏輯,是希望連結港澳帶動廣東及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發展,即:「廣東製造+香港服務」,利用香港保留的高端、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優勢,如金融、物流、檢測、設計、法律、智慧財產權等專業服務,推動廣東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最終形成「廣東產業、新創、市場+香港服務、金融創新、國際平台=服務、科技產業綜合體的世界級城市群」的大灣區經濟模式。

此外,為了作為產業發展的後盾,大灣區希望結合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功能性,透過加強與中國大陸的金融合作,促進金融服務和資金流動,除在跨國資產管理、資金管理、風險管理、項目融資、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協助和推動大灣區城市「走出去」外,亦為廣東地區產業在以創新為核心的轉型升級中,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支援。

還有呼應一帶一路戰略,思考如何運用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藉此推動灣區內其他城市海空港群建設,以成為以亞太地區甚至全球最大的航運和物流中心,並憑藉香港成熟的國際及區域物流網路,使灣區內城市群快速融入全球航運網絡之中。並發揮香港完備的自由貿易制度和高端人才優勢及便利的營商環境等。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為灣區內城市所帶來國際貿易機會,香港將建設成為中國大陸企業對外投資、融資、併購和國際經營的平台,和大灣區企業及世界各地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樑。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要以「智造」取代「製造」,則要利用深圳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基地的優勢,結合香港設計業的軟實力,以「香港引進來、深圳走出去」的方式,創造「廣東產業、市場+香港創新、服務」的發展驅動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岸產業合作空間

兩岸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方面的合作,有幾個可能的方向,包括基礎建設、資通訊產業,以及生技醫療等。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先推動重點。全長55公里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港珠澳大橋預計2017年底前通車,連結廣州、深圳和香港的高鐵亦預計於2018年第3季通車,未來粵港澳地區將以此為中心向灣區內外城市建設交通網路,可預期為該地區帶來鐵路、公路和航空等物流業發展需求,更將為各交通節點城市帶來製造業和服務業升級的需求與契機。

在資通訊產業方面,深圳近年已逐步轉型升級成功,在科技創新和新創事業上加速發展,包括如美國蘋果公司華南運營中心、美國微軟公司物聯網實驗室等世界500大企業皆設點於此,兩岸產業未來可透過香港國際金融業和創投基金做為平台引入,共同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資通訊產業,並以之串聯台灣亞洲‧矽谷,形成亞太地區資訊產業的區域發展重鎮,並透過市場合作共建新興技術規格。

在生技醫療方面,廣州近年來大力發展生技醫藥產業,特別是因應中國大陸人口老化趨勢,廣州十三五規劃亦將生技醫藥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尤以醫藥與器械研發為發展重點。自台灣5+2創新產業發展來看,包括智慧機械、生技醫藥皆可與之合作發展,尤以台灣產業長期在醫療器械輔具製造方面具有優勢,將可結合粵港澳地區市場與對外貿易資源,共拓區域市場,甚至是共建品牌。

結論:以廣州為起點,推動兩岸產業合作

廣州是中國大陸華南地區最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商品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更是「粵港澳大灣區計畫」列入灣區計畫城市之一。廣州經濟增長快速,地區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1兆2,400億元人民幣,提高到2016年的1兆9,50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9.4%。2016年廣州市GDP總值為人民幣19,61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6%,而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和7.5%,並以互聯網經濟為首引領服務業增長,其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產業已經達人民幣2,600億元規模。

自1984年以來,台資企業落戶廣州已超過3,100家,三十多年來,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世界級都會區正在成形。廣州作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的重點城市,使其在包括香港、澳門與東協國家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東協市場的重要樞紐。珠江三角洲經濟與台灣產業密不可分,包括台商歷年最大投資,鴻海夏普堺工廠10.5代廠,也在今(2017)年落腳在廣州,同時珠三角地區的電子、傳產產業鏈、配套也與台灣產業高度重疊,具備合作互補性。

廣州有結合香港、澳門優越的對外經貿條件優勢,利用廣州、深圳、珠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營造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型經濟環境。而廣州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區開發建設,可強化台商與泛珠三角城市和高鐵沿線城市合作,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相信將有利兩岸進一步合作,並共享發展繁榮!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