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
2018年國內外經濟情勢憂喜交織,其中國外有美國川普政府減稅、擴大支出等正面訊息,也有北韓的地緣政治風險;國內則在《勞基法》再修法後,企業雖總算有了一定的彈性,但企業的「五缺」問題,特別是在缺電方面,依然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案,加上兩岸關係持續冷對抗中等,在在牽動、影響台灣的經濟;對此,本刊特別在新年伊始,專訪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工總監事會召集人潘俊榮、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郭台強等產業領袖,對2018年經濟進行展望。
文:譚宗仙整理
2018年全球經濟情勢有憂、有喜,憂在北韓的政治風險、歐洲的選舉等,喜則是美國川普政府的稅改、擴大支出等,及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國內經濟也同樣有憂有喜,喜是《勞基法》再修法後,企業總算有了一定的彈性,憂的是,企業的「五缺」問題,特別是有關能源政策,依然沒有徹底解決的方案,更為嚴峻的是兩岸關係持續冷對抗中…;都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也都牽動台灣的景氣波動。
儘管如此,國際預測機構如世界銀行都樂觀預估2018年全球經濟會優於2017年。國內各智庫、研究機構也都看好台灣2018年的經濟表現,其中,台灣經濟研究院更是率先、第一家國內經濟研究機構上修台灣GDP成長率為2.34%,較2017年11月預測,上修0.04個百分點。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雖然只有上修0.04個百分點,但重要的是「表態」台經院對於今年情勢稍為樂觀,依據國際機構的數據觀察,「今年上半年的景氣,萬里無雲!」
許勝雄:2018年台灣的整體經濟表現會比2017年來得好
面對不論全球、還是國內都憂喜交織的2018年,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也相對樂觀的預期,台灣的整體經濟表現會比2017年來得好。有別於去年只看到隧道口的光,他認為,2018年景氣很有機會走出隧道口,GDP成長率有上看3%的機會。
會樂觀預期的主因,許理事長分析指出,從台灣整體經濟面來看,台灣出口已連續17個月正成長,2017年的失業率也是過去幾年來最低的一年,同時,困擾企業年餘的《勞基法》修正案經過再修法後,給予企業一定的彈性;五缺的問題,行政院也在積極著手進行解決。
整體來看2017年,他用「外熱內冷」形容台灣的經濟表現,在全球經濟持續成長、出口值連番上揚中,原本市場預期台灣景氣也可以和全球同步走揚,沒想到受限於內需投資不足、來客分布不均,觀光客改採自由行,很多旅遊點門可羅雀,初估光觀光客來台人數就激減逾四成,連帶也使得零售消費的動能受到影響,拖累台灣整體經濟表現。
與此同時,許理事長也指出,國內的投資環境仍有待政府努力的地方,例如缺電疑慮仍未除,還有環評程序與制度也是企業界心中的痛;然而,最為嚴峻的是兩岸的冷對抗,而兩岸關係的走向,對產業界是有著實質與心理兩層面的影響,對兩岸關係與政策,只能盼雙方高層能夠以高度的智慧、放下歧見,進一步找出雙方都能接受、比較好的方式,才不至於讓雙方關係漸行漸遠,也才能對產業發展有正向的影響。
不過,展望2018年,他樂觀預期就經濟面是已經穩了下來,依據各大智庫的預期,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有機會來到3.7%,優於去年,其中美國成長2.2%、歐盟2.1%、日本1.5%、中國大陸6.8%,東協諸國6%多,全球經濟市場是呈現蓬勃成長的局面,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也有機會被全球帶動。
所以,許理事長認為,這時台灣必須加強內需的投資,才能揮別去年的「外熱內冷」的局面,同時應拉抬就業率、經濟所得及拉高國內投資,創造正向循環;只要政府積極推動相關投資,不但有機會將冷灶搧熱,2018年的台灣經濟景氣絕對有機會走出隧道口,不會像2017年一樣只看到隧道口的亮光而己。
林伯豐:全球景氣是復甦的,全球經濟好,就會有利於台灣的出口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認為,2018年雖然看來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國內的年金改革、公司法修正案等改進仍持續進行,同時,國際間也有區域間的爭端,但是整體來看,會比2017年要好。
從全球經濟情勢而言,他說,雖然中國大陸對環保稽查的強度會對台商形成強大的壓力,但是相對的美國川普減稅則會拉抬到美投資的風潮,然而,整體來看,全球景氣是復甦的,全球經濟好,就會有利於台灣的出口。
在此同時,林理事長指出,《勞基法》的再修法,讓工商界更有彈性,也有助於勞力密集行業的人力調度力,不過,在AI時代的大趨勢下,各行業朝向自動化發展是必然現象,政府的政策也要更有效率。
特別是,他指出,企業長期訴求的五缺問題,至今沒有徹底、有效的解決,而企業如果要在台灣再投資,電力能否穩定供應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也是工商企業界最為關切的課題。
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林理事長直言,綠能與天然氣能否適時的填補去煤、廢核之後的發電的缺口、是否能避免限電的危機,並且維持合理的價格?都有待政府審慎規劃,對外說明,化解工商界的疑慮。
展望2018年,林理事長希望政府能將發展經濟,擺在第一位,同時能夠有效的化解過去1年多來因改革而產生的對立,在未來的兩年,全民都能在和諧的氛圍中促進經濟的發展。
賴正鎰:對2018年的台灣經濟前景,實在是無法樂觀
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則悲觀看待2018年。從一例一休、稅改到今年的公司法等,都為企業帶來極大的衝擊,所有的政策,在他看來都是為了「拉攏選票」,充滿了民粹,「看不出來這個政府要把我們帶往那裡?」
他說,近年來自企業的聲音都是「對台灣投資大環境的憂心」,幾乎他所認識的企業都擔憂台灣的未來在那裡?特別是,他說,當政府的稅改是增加企業的課稅負擔時,美國是降稅,「大家都會到美國投資了。」面對台灣內、外資都投資不振,政府要有積極的想法,「總不能每年外資投資額,都只有50億美元吧?」
然而,問題是,賴理事長指出,要企業投資台灣,五缺的問題雖然政府有心解決,但是,光是電力的問題,就無法讓企業放心,在「815大停電」事件後,人人都擔心未來台灣是否會缺電?況且,政府現階段的能源政策是非核家園、發展綠能。
他說,沒有人反對綠能,但是,要非核、又不要空污,因為要健康,所以,要去煤,但是,又要有電,「電要從哪裡來?」如果再來個像「815大停電」事件,事情就大條了,這些都是企業對台灣投資擔憂的事情。
賴理事長也對立法院通過《公投法》將門檻降低為只要4分之1即可的法案,更是憂心忡忡,他說,未來台灣社會還能夠安定嗎?如果以後動不動就公投,一公投就亂起來,企業還怎麼敢投資、外資怎麼敢來台灣投資?所以,他對2018年的台灣經濟前景,實在是無法樂觀。
潘俊榮:很難期待2018年會有顯著的改變,唯有業者自己很努力的打拚
工總監事會召集人潘俊榮也同樣不看好2018年。他從營造業的角度指出,要很拚,不拚不可能生存。
潘召集人指出,過去多年來,就因為政府幾乎沒有推動公共建設,導致營造廠商的機械設備也幾乎都停擺,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過去幾年連著遭遇鋼筋、預拌混凝土、砂石等建材的價格上揚,很多營造廠商因而不得不進行減產、裁員、輪休等。
他指出,這也讓國內的營造業無法壯大,進而也無法打入國際,當全球各國政府都將擴經濟的施政重點擺在擴大內需、也同時著重於推動公共建設,中國大陸甚至透過一帶一路將擴大內需的需求延伸到國際,台灣卻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為,甚至政府的公共建設預算還逐年大幅縮水。
蔡政府雖然推出前瞻建設計畫,潘召集人直言,根本無法與過去5,000億元的公共建設相提並論,基本上在政府過去多年漠視下,台灣的營建工程業無論是規模與財力都難與國際大廠相競爭,因此也很難期待2018年會有顯著的改變,唯有業者自己很努力的打拚,否則難生存。
詹正田:如果政府願意多關心紡織業,2018年,紡織業會更好
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則不但樂觀看待2018年,甚至認為紡織業在2018年將大有可為。
詹董事長的樂觀來自於美國經濟景氣的強勁復甦,美國經濟好、消費就會上來,紡織業就有賺頭;當然更重要的是台灣的紡織產業的研發、設計能力遠比韓國與中國大陸強,特別是在強調機能性與功能性的紡織產品上,別說中國大陸,連韓國都比不上台灣,全球運動四大品牌,包括NIKE、ADIAS、REEBOK、PUMA的80%的紡織品都是向台灣廠商採買的。
只是,他坦言,在品牌與行銷上,「台灣,是比較弱了點。」為了補強品牌與行銷的弱項,紡拓會一直與經濟部工業局研商,以台灣紡織產業所擁有的研發與設計能力,若有「品牌」加持,前景將無可限量。
詹董事長覺得很可惜,台灣的紡織產業其實是很強的,只是政府一直沒有好好重視,同時,很多政策都明擺著是在欺負工業界,他以環保署準備開徵的污水費為例,在所有排水量上,民生排水最多,占到52%,工業排水只有20%,結果,政府只向工業界徵收污水費。
政策對工商企業界不利,他說,經濟的發展自然也會跟著打折扣,因而呼籲政府應多多重視紡織業,畢竟紡織業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扮演為台灣創匯的重要角色,也替台灣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如果政府願意多關心紡織業,2018年,詹董事長笑說,紡織業會更好。
郭台強:樂觀看待2018年,只要出口每年有10%的增長,就可帶動經濟的成長
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郭台強也樂觀看待2018年。他說,只要出口每年有10%的增長,就可帶動經濟的成長。
他說,2017年到11月為止,台灣外銷訂單總金額約為4,400億總值,12月預估也有480億左右,2017整年出口約有10%的增長,其中,通訊產品約占45%至48%,預估資通訊產品在AI的應用面,在2018年會有更好的成長,如果出口每年都有10%的成長,可帶動台灣經濟的成長。
郭理事長指出,他接電電公會理事長時,台灣外銷訂單總金額約4,200億至4,300億美元,電機電子產業占出口比重45%至50%,目前雖然稍有所降,但占比仍高,面臨新台幣升值,外銷訂單仍逆勢成長,相當不容易。
在這樣的結構中,郭理事長指出,台灣製造業一定會往智能製造、自動化方向發展,而台灣在工作母機、軟體管理有相當好的基礎,加上一些自動系統開發與整合,只要結合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提升到更大位階上,必然能創造更大的利益。
他還說,台灣製造業在未來的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相當有優勢,尤其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生產,面臨工資上漲,未來IoT產品如何跟系統結合,提升製造績效,智能製造勢必是一個必須發展的方向。
面對美國川普的新政,郭理事長透露,電電公會在農曆年後將組赴美投資考察團。他直言,廠商對美國投資考察有濃厚的興趣,主要與美國政府減稅政策、要求產業如實執行MADE IN USA,更重要的是蘋果公司準備在美國投資新台幣9,000億元,而台灣的電機電子產業多與蘋果供應鏈有很密切的關係,企業占比相當高,因應這個趨勢,電電公會要到美國進行投資考察。
對中國大陸推行一帶一路與政府的新南向,郭理事長指出,電電公會會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國家、新興國家推動智慧城市,對電子、電機行業,都是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可以與大陸推行的一帶一路,包含Iot產品,互相配合,讓資通訊產品,增加一個新的出路,現在廠商的生產基地還在中國大陸,未來可拓展到新南向地區,這是電子業可以發展的方向。(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