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人工智慧專利布局與省思
正在加載......
人工智慧專利布局與省思

578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今年認知和人工智慧(AI)系統的支出將達到191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54.2%。隨著各行業積極投資於那些採用認知/人工智慧軟體功能的項目,到2021年認知和人工智慧支出將增長至522億美元,顯見趨勢已然成形。而台灣,雖然已具備完整的硬體產業鏈,然而若想要在人工智慧產業中穩健發展,除了現有專業人才不足外,專利嚴重不足更是致命要害,如不縮短與各國之間的差距,未來在國際市場上將窒礙難行,此乃政府與產業界皆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文:林富傑


隨著物聯網科技不斷發展,帶動大數據的流動與蒐集分析,輔以硬體晶片技術成熟及演算法持續優化等因素推波助瀾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關應用備受各國政府關注。從世界各國科技政策來看,自2016年開始,AI已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例如美國於2016年10月發布「The National AI R&D Strategic Plan」,著重技術研發、人機協作、系統安全、人才培育等基礎環境建置,並推動製造、物流、金融、運輸等產業應用;日本於去(2017)年3月公布之人工智慧三階段工程,推動實證試驗、放寬法規限制等應用策略,普及AI在製造、物流、醫療保健等產業之應用;韓國亦於2016年8月「第二次科技技術戰略會議」選定AI為國家戰略計畫之一,建立國家級AI中心,並以國防、治安、老人照護等公領域服務為先導。而此等龐大商機也同樣吸引各國科技公司爭相投入相關研究。

AI已為各國發展重點項目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全球認知/人工智慧IT支出(IT Spending)」預測,今(2018)年認知和人工智慧(AI)系統的支出將達到191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54.2%。隨著各行業積極投資於那些採用認知/人工智慧軟體功能的項目,到2021年認知和人工智慧支出將增長至522億美元,在2016~2021年預測期內實現46.2%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顯見趨勢已然成形。更有論者指出,下一輪工業革命,或許將由人工智慧主導。

近年來不斷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大陸也同樣未缺席,中國大陸國務院於去年7月20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築中國大陸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建構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目標到2030年,在AI領域的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扶植AI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5兆元),並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0兆元。而前述規劃已有相當成效,根據今年2月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大陸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專利申請數,在2016年突破3萬項,達到30,115項;此外,截至去年6月,全球AI企業總數達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1,078家,占42.4%;中國居次,擁有592家,占23.3%。由此觀之,中國大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企圖不容小覷。

美日握有73.3%與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專利

一般而言,人工智慧共有6大核心技術專利,分別是神經網絡、基因模式、專家系統、模糊邏輯、機器學習及自然語言處理。若從美國人工智慧相關專利分布狀況來看,相關資料顯示,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分支)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前5的公司依次為微軟、谷歌、三星、高通及IBM,其數量總和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比例超過50%。剩下不到50%的比例由15家廠商瓜分,其中有3家中國大陸企業,包括百度(3.3%)、上海兆芯積體電路(3%)以及騰訊(2%),共占8.3%,台灣廠商則未列於其中(註1)。然而,若針對美國人工智慧24,706件專利國際權利人所屬國家別進行比對分析,其中美國握有專利權占比高達62.9%、日本占比11.0%,合計占比73.9%,我國占比僅1.0%(243件),而中國大陸只有159件,占比0.6%(註2),顯示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專利仍集中於美國與日本手中,而中國大陸與我國則僅占極少份額,但從近來中國大陸政府大力推動下,無論是學術論文發表或是技術人才與資金的引進,在在顯示其強烈企圖心,雖和美國在各行各業有較深投入相比,中國大陸主要集中在百度、阿里、騰訊三巨頭,且大部分僅考量零售創新,但也陸續在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等應用場景形成相應解?方案,並在移動支付等技術及應用領域搶占世界領先地位。

專利不足是台灣發展AI的致命要害

反觀國內,科技部計畫自去(2017)年起5年內將投入新台幣160億元,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開發智慧終端半導體核心技術,並自今年起,分別與台大、清華等校合作設置「AI 創新研究中心」,發展生技醫療、智慧製造等領域的研究計畫;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亦積極規劃「AI應用發展行動計畫」,將辦理人才培育、扶持新創事業、開放實證場域及資料等相應推動措施。然不可諱言的是,綜觀國內產業,目前仍僅有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連續兩年獲選為全球100大AI新創企業,表現較為亮眼,並無形成相應產業鏈條。雖然台灣人口少、市場小,不似中國大陸有政府大量的資金與政策支持,但並不會影響軟體業或AI的發展能量;蓋台灣擁有完整的ICT產業價值鏈及產業群聚,具備完整技術與服務能量,為全球重要的資通訊硬體製造者,倘若善用自身硬體優勢,強化跨領域的應用,進行異業整合,像是智慧醫療、智慧照護、智慧製造、智慧汽車,並結合新舊產業,打通實體與數位產業,或是讓傳統產業可以網路化、數位化,實現產業快速升級轉型。

誠如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所言:「台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空氣,只需要政府政策扮演陽光,產業提供足夠的水(資金),台灣一定能成為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基地。」雖然台灣已具備完整的硬體產業鏈,然而若想要在人工智慧產業中穩健發展,除了現有專業人才不足外,專利嚴重不足更是致命要害,如不縮短與各國之間的差距,未來在國際市場上將窒礙難行,此乃政府與產業界皆須正視的重要課題。(作者為工總智慧財產權組組長)

註1 2017年9月7日《大智移雲 精采時代 MIC FORUM研討會》,專利檢索中心執行長杜在國簡報資料。
註2 2017年9月7日《大智移雲 精采時代 MIC FORUM研討會》,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賜賢簡報資料。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