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
近兩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雖逐步攀升,但民眾卻多數表示,對經濟無感,問題究竟出在那裡?政府又有何對策,可以營造經濟的有感復甦?有鑑於此,本文特入探討民眾對經濟無感的癥結所在,並提出創造經濟有感復甦的策略。本文共分五節,除前言外,第二節由台灣、南韓的經濟數據,探討兩國經濟不同表現、背後的意涵。第三節分析民眾對經濟復甦無感的主要原因。第四節則提出使民眾對經濟有感的策略。最後一節則為結語。
文:王健全
近兩年來,台灣經濟的表現漸入佳境,出口成長強勁、經濟成長率也逐步攀升,去年(2017)成長率高達2.87%,今年也有2.5%左右的成長。再者,物價平穩,失業率也下降至近年來的新低。政府也一再表示,台灣經濟正處於20年來最佳的狀態,甚至有超越南韓的態勢。但在經濟景氣復甦之際,民眾卻多數表示,對經濟無感。同時,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也頻頻下滑,問題究竟出在那裡?政府又有何對策,可以營造經濟的有感復甦?
有鑑於此,本文旨在探討民眾對經濟無感的癥結所在,並提出創造經濟有感復甦的策略。本文共分五節,除前言外,第二節由台灣、南韓的經濟數據,探討兩國經濟不同表現,背後的意涵。第三節分析民眾對經濟復甦無感的主要原因。第四節則提出使民眾對經濟有感的策略。最後一節則為結語。
台韓經濟數據的比較及其背後意涵
本節我們彙列表1的數據,比較台灣和韓國經濟情況的差異。首先,就經濟成長率而言,2017年台灣的成長率為2.86%,韓國則為3.1%,台灣表現稍差,但差距不大。不過,兩國都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平均值(3.2%)。其次,台灣的失業率(3.76%)稍高於韓國的(3.68%)。表面上看起來,韓國經濟似乎表現較佳。但實際上,韓國派遣人員的雇用比率達三成以上,反之,台灣則祇在8%以下,也代表台灣的政府比較照顧勞工,限制薪資、福利水準較無保障的派遣員工比例。
在物價(CPI)水準的比較上,台灣的物價水準低於南韓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國營企業吸收水、電、油價等的上漲。其二,台灣對進出口相對比較開放。在物價上漲之際,可以透過進口國外原物料、農產品來平抑物價。如果結合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呈現的痛苦指數,台灣則低於韓國,代表台灣的民眾生活壓力相對較輕。在2017年3月時,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上,台灣排名第33名,雖比新加坡差(26名),但優於日本(51名)、韓國(56名)、香港(71名)及中國(79名),代表台灣民眾的幸福感仍優於韓國。
在人均GDP的表現上,根據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的推估,韓國在2017年已達30,418美元,台灣和韓國相差超過5,000美元。不過,如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的估算來推估人均GDP,台灣則超過韓國。
在GDP的總量(絕對值)比較上,台灣約為17兆多元台幣(5,700億美元左右),韓國的GDP則約為台灣的2.6倍,可見韓國在整體經濟實力與動能的蓄積上,明顯優於台灣。
根據表1,近10年來,南韓經濟成長率與實質人均所得,大致超過台灣。但如以購買力平價(PPP)推估的人均所得,台灣則優於韓國。其次,台灣的物價上漲率遠低於韓國,惟失業率則略高於韓國。
整體而言,台灣和南韓在數據的表現上各有其優劣之處,問題關鍵在於產業結構的差異與政府的企圖心上。在產業結構上,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在品牌、行銷、海外據點的根據上,台灣不如南韓以大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尤其韓國在國家形象、文創產業的韓流風潮下,產品的附加價值高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體系。不過,韓國企業高度財務槓桿、政府與民間追求擴張的政策與積極的企業手段,在經濟反轉時也比較容易受到衝擊。反之,台灣較穩健的政策,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平衡發展的產業結構,也相對較容易因應景氣的波動。
其次,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企圖心,和美國、歐盟及全球不少國家均簽有FTA,自由化腳步快,也是韓國產品得以在全球攻城掠地的重要關鍵。
再者,韓國政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在韓流加持下,國際形象大增,對產品的出口、附加價值的提升上,自然大有助益。反之,台灣近年來則受制於國內政治的紛擾、勞資對立等衝擊,政府企圖心的貫徹、執行力均不如韓國。
民眾為何對經濟的復甦無感?
近一二年來,台灣出口接單連續超過20個月以上的正成長,在採購經理人指數上,不管製造業(PMI)或非製造業(NMI)均超過50%,代表未來景氣持續看好。各經濟預測機構也研判台灣2018、2019年的成長平均超過2.5%。加上政府的貨幣政策繼續寬鬆(利率不變)、財政政策上有4年4,2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持,以及產業政策(5+2產業創新計畫)的持續推動,意味著台灣經濟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仍處於成長的軌道。
但在振奮消息的背後,我們也發覺若干的隱憂,值得政府正視。首先,國發會估計未來潛在成長率在3%左右,亦即動用所有人力、設備資源的投入,台灣僅能達到3%的中低度成長,尤其是過去幾年台灣的實際成長率均低於潛在成長率,意味著台灣未來10年裡,每年僅有平均2個百分點多的「平庸成長」,對於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體而言,民眾是「無感的」。
其次,台灣經濟出現外熱內溫的態勢。出口受惠於全球經濟復甦及蘋果手機熱賣帶動供應鏈廠商的訂單、出貨及進口增加,因此,電子零組件為主的電子資訊業表現異常熱絡,但剔除電子零組件業的景氣效應後,其他產業的表現僅能說平平,尤其是不少出口行業在新台幣大幅升值後,匯損抵銷了不少效益。在內需產業上,由於房地產業的低迷,陸客來台觀光人數萎縮衝擊觀光及其關聯產業,以及一例一休對服務業排班、假日的營收的衝擊也不在話下。而內需的服務業占了台灣接近七成的GDP,六成左右的就業人口,其成長低迷自然衝擊民眾的薪水。如果不能針對此一雙元性經濟的癥結予以提出政策,薪資的凍漲恐怕將要持續一陣子,也會導致人才流失的困境。
再者,台灣經濟呈現大熱小溫的局面:由於觀光客創造經濟效益的減少,對觀光、零售、夜市、餐飲的衝擊不小。而大型企業主導的飯店、批發等行業,由於資金、人才多,策略調整較佳,影響相對小。此外電子商務的蔚為風潮,也衝擊了不少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實體商店(包括書店、零售、餐飲業),也使大企業、中小企業對經濟復甦感覺有所差異。
此外,薪資停滯與房價過高(北市、新北市)影響了民眾對景氣復甦的信心:近10年來,台灣的實質薪資幾近停滯(見圖1、圖2),房價卻不斷攀升。各國房價/所得比的數據比較中(維基百科,2017),香港高居第一位,為37.57倍,越南次之,為34.09倍,新加坡第9名(23.17倍),日本12名(28.17倍),台灣39名(12.87倍),高於法國的11.93倍(44名)、英國的9.28倍(66名)、美國的3.37倍(99名)。
陳映嘉(2018)也指出,台灣的經理人、科技業者和國外相比,年薪偏低,但房價/年薪比偏高,致招募人員不易(見圖3)。
再就實質薪資成長的數據觀之,我國實質薪資成長呈現長期下降趨勢,2001年網路經濟泡沫至2007年 每年平均減少0.02%;2008年金融海嘯後至2016年,每年平均僅增加0.38%,實質薪資成長情勢嚴峻(見圖1、圖2)。
除此之外,M型社會的趨勢,也是民眾無感的原因。以物價為例,雖然台灣的物價上漲率不到2%,但它祇是個平均的概念,因為冰箱、電腦、電視、3C產品等耐久財價格不斷下跌,但食衣住行及柴米油鹽的價格則不斷調漲。雖然平均下來幅度不大,但對消費者而言,冰箱、電視五~十年才買一次,而柴米油鹽則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感受自然比較深刻。尤其是中高所得族群以科技產品、耐久財的消費為主,物價呈下跌趨勢。反之,低所得族群則以食衣住行等消費財的購買為主,物價呈上漲態勢。此外,如以平均家庭所得區分為五等分,最後百分之四十的家庭幾乎是負儲蓄或勉強打平,本來就寅吃卯糧,一點點物價上漲就過得很痛苦,因而抱怨政府,降低政府的支持度。
就M型社會而言,在全球金融風暴後,由於利息偏低,高所得者大肆借錢炒作股票、房地產、債券等風險性資產,財富累積數倍,但中低收入者或失業或減薪,日子反而大不如前,也凸顯了M型社會的現象。以美國為例,前二、三年美國經濟已自金融海嘯中逐漸復甦,但前10%家庭所得增加84%,而後90%的家庭,所得增加有限,可見一斑。在貧富差距擴大下,人心思變,反體制、反自由貿易的呼聲甚囂塵上,也是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的重要原因。最近一例一休,引發公共運輸及餐飲、零售業價格調漲,也影響及於中低收入族群的生計,值得正視。因此,政府在制訂、宣導政策時,必須具有「同理心」,否則很容易遭致批判,而使政策不易推動。
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例,雖然就平均數據而言,利大於弊,但受利者以有能力出口、全球布局的大型企業為主,以及強勢服務業,如電子商務、金融、連鎖加盟等。但中小企業祇有不到20%有能力國際化,80%的內需服務業反而會受到衝擊。因此,以更同理心的補助、救濟配套來協助國內服務業因應,政策的推動會比較順暢。
營造民眾有感的策略
在了解了民眾對經濟復甦無感的原因後,本節針對上述癥結提出因應對策,分析如下:
第一,掌握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政府心態與發言應更具同理心:
在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下,利用平均數據來詮釋經濟問題的本質,容易誤導真相,也會使民眾「無感」,並抱怨政府官員缺乏「同理心」。所以,政府官員在釐訂政策、宣導政策時,應時時以M型社會為念,多從中低所得族群、金融風暴的受難者、弱勢的中小企業角度去思考問題,才不致引起反彈。企業方面,也應有同理心的思考,在企業獲利、盈餘許可下,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為員工加薪或提高福利,方可降低勞資的對立。
第二,針對弱勢族群(三中一青)應有特別的對策:
全球金融海嘯後,「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南部、中小企業及青年族群受傷較重。因此,除了5+2產業創新、新南向政策等中長期政策的持續推動外,政府也應有「同理心」,透過若干短中期政策支持受「悶經濟」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青年族群渡過難關,進而提升政府的民意支持度,有了民意當後盾,政府中長期政策的推動才能水到渠成。此外,5+2產業創新、新南向政策也應加強在地連結,尤其是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青年族群的未來加強連結,如此,才能凝聚社會共識,支持政府的政策。
第三,服務業的產業化以擴大內需,降低外熱內溫及大熱小溫的困境:
服務業的鬆綁可以帶動大規模的投資,例如長照的產業化,可導入保險基金,衛福部的法規鬆綁可以帶動國際醫療的大力發展,以及金管會對新金融工具的鬆綁,可望吸引國內外投資。因此,未來政府應以投資增加、創造就業機會為服務業主管部會的重要KPI,以鼓勵服務業部會帶動企業的投資。如服務業全面鬆綁有困難,可以透過專區先行先試,促成投資,如有成效,再擴大至全國。目前金融監理沙盒的先行先試已邁開了改革鬆綁的一大步。
第四,積極擴大內需,提振服務業景氣:
以下針對擴大內需的主要作法,分析如下:
(一)觀光業可透過定目劇場提升附加價值:
目前,政府對海外觀光客的宣傳,均以夜市文化為主,但夜市並非台灣的精緻文化,且消費有限。因此,政府應結合明華園、優人神鼓、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等,規劃透過定目劇場與MIT名品城,引導觀光客創造高值消費,增加更多營收,進而擴大觀光效益、促進內需。
(二)政府應擴大投資活化經濟:
政府投資有利於帶動產業關聯效果,使各行各業受利。目前,美國、日本為首的先進國家已開始推動赤字支出,透過政府投資來活化經濟,擴大需求,有助於經濟景氣的復甦及就業機會的提升。賴清德院長目前已積極規劃透過減稅、加薪、擴大公共建設,推動公共政策等四支箭來擴大內需,值得肯定,但執行力應落實。
(三)進口設備的替代,帶動國內設備業者投資;同時量身訂做優質措施吸引台商、華僑CEO,並以私募、創投基金催化投資:
國內每年有國外進口上兆元的機器、設備投資,如能以小規模的進口替代,可以帶動國內設備業者的商機。其次,鎖定對台灣較了解的台商,或華人背景的國際企業高階主管,吸引來台投資。同時,近年來外人直接投資背後的最大推手為私募、創投基金,應加以合作,扮演外人來台投資的催化劑。
第五,重振觀光業帶動產業關聯效果:
觀光業對中南部服務業,如零售、觀光景點、餐廳、中小型飯店的關聯效果極大,擴大觀光效益,容易使民眾有感。但短期內大陸觀光客不來,東南亞觀光客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幫助有限,展望不來,觀光投資也會受限。因此,欲突破障礙,使民眾有感,我們認為一定要有外來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才能打破靜態的均衡、扭轉結構性的停滯問題。如果觀光人數不易增加或持續減少,則政府一定要扮演領頭羊角色,在政策工具調整上,或公共投資上帶頭衝刺,才能激發業界的投資,突破低迷的景氣。而重要的策略包括:其一,增加附加價值,包括提高外人來台消費的金額或停留的天數。其二,增加基礎建設,擴大景點的規劃,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在提高來台觀光的消費金額上,揚棄以夜市觀光為主的策略,改採以高附加價值的定目劇場規劃。國外觀光客均有不少的夜間活動,如泰國的人妖秀、韓國的亂打秀,其附加價值較高,反之,台灣則以夜市為主,消費金額偏低。因此,觀光局應和經濟部、文化部合作,規劃在中、南部或花東地區推動定目劇場。選擇固定場所,讓明華園、雲門舞集、優人神鼓、霹靂布袋戲等劇團可以每周固定演出,再配合規劃MIT的名品,推銷3C與文創產品、伴手禮;門票和禮品收入可達1,000多元,其附加價值至少是目前的五倍起跳。
其次,台灣的醫療觀光極具競爭力,且可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如在醫療簽證的簡化,停留時間及金流上鬆綁,將有可觀的效益。因此,觀光局應和衛福部、?政部入出境管理局、金管會會商,擴大醫療觀光效益。再者,交通部、衛福部應編列預算,以配合款型式,協助醫院開發海外高級會所、扶輪社、華僑協會等行銷通路,可以創造不少醫療觀光的高階消費。
在增加消費人口上,為彌補台灣缺乏國際知名景點,可以選擇在中南部設立「民俗大觀園」,情商各地民俗活動業者,將鹽水蜂炮、宜蘭搶孤、台東炸邯鄲等民俗活動複製及匯集,每月定期、定點舉辦小型的民俗大展,並透過宣傳,建立台灣的民俗活動品牌,吸引海外觀光客,觀光客在一周的行程內,可感受到台灣整體的民俗饗宴,進而吸引國際觀光客,拓展更多客源。除了國民旅遊卡的鼓勵國內消費外,對於前往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墾丁渡假村等地消費的國內民眾,如能在非假日進行旅遊,可規劃適用部分的消費抵減(如20%)再配合當地業者的一、二成折扣,來鼓勵更多民眾以國內旅遊來替代出國旅遊,並平衡平日、假日觀光客分配不均的問題。
在基礎建設,爭取回頭客上,觀光局可以和觀光業者合作投資,以BOT的型式來拓展大型觀光景點,並爭取中央的配合款。其次,政府提出觀光業振興(預算約30-40億元),由業者提案,鎖定海外高消費族群,提出創意行銷方案,政府籌組委員會審核,通過後提供配合款,但績效指標(KPI)必須包括”消費金額”與”當地產業的連結”等,如未達上述KPI則應追扣補助。其次,政府可和業界合作推動自由行,較好的接駁工具(如和計程車車隊合作),提供折扣、標章,吸引觀光客在安全、合理價格下,深入中、南、東部自由行,鼓勵更多觀光客進行深度旅遊。
第六,加速結構轉型:5+2,前瞻基礎建設的執行之管考
有鑑於此,我們嘗試從一、如何進行有效創新,二、和總體經濟數據的連結,使民眾有感等二個層面,提出以下的建議方向:
(一)落實從資源配置、常規統計,並加強跨部會與中央/地方的合作來進行有效創新。
首先,創新資源應有合適的比例。一般言,由於創新具實驗性質,雖然影響大,但風險也高,同時,創新人才、基礎建設比較沒有根基,如果投入太多比例,周邊配套接不上來,反而會造成資源的誤置。因此,一國投入創新領域的資源,多數以20~30%的比例進行,70~80%的資源依然配置在既有產業之上。因此,傾全國之力,投入絕大多數資源從事5+2產業創新,恐有風險太高、資源誤置之虞。
(二)創新範疇必須定義清楚,進行常規統計,才能有效配置資源及進行滾動式管理。
目前5+2產業創新仍以既有產業的範疇及資料的彙整為主,缺乏建立嶄新領域的常規性調查及資料庫。如果產業範疇不清,又缺乏常規性統計,無法掌握產業發展的全貌,投入資源的方向會有所偏差,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滾動式管理。
(三)中央跨部會及中央/地方合作的必要性。
5+2產業創新計畫中,不少產業必須跨領域協調、整合,因此,行政院應有跨部會共同績效指標(KPI),例如經濟部負責執行、財政部負責提供租稅優惠、內政部提供土地、農委會負責水權分配等,各部會才會摒棄本位主義,發揮團隊精神。此外,中央、地方政府的協調、整合也必須加強,才不至於流於各自為政,效益打折的風險。
(四)嶄新政策工具,協助企業購合併新技術、商業模式,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加速產業升級。
FDI有助於帶動5+2產業的技術、商業模式的升級,但近年來FDI背後均有不少類主權基金、私募基金、創投基金的影子,善用前述嶄新政策工具槓桿資源,加速吸引FDI來台,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透過總體經濟模型建立,強化產業發展和經濟數據相連結,使民眾有感。
產業發展的屬性、附加價值率及上市/櫃家數、營收等均為硬梆梆的數據,和民眾切身感受的就業機會、薪資的漲升沒有直接連結。因此,產業的發展應和總體經濟數據連結,民眾才會將科技、產業發展和切身的利益相連結,對政策才會有感。同時,創新如有成果,應和既有產業連結,使成長的擴散性更紮實,基盤能擴大,民眾才會有感覺。如前述的生醫科技,如能透過相關科技擴散至漁牧業(如減少豬災的疫病、提高生產力)、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的安全檢驗試劑)、環保(減少汙染、綠能發展等),方有助於帶動整體產業的全面升級轉型。
第七,加速制度與思維的創新
在思維的創新上,反商情結讓台灣經濟停滯。商人賺錢天經地義,重要的是做好回饋配套,在效率之餘也能追求公平。在兩岸的對立上,觀諸各國,大國旁邊的小國,均和大國保持好的關係,但將之視為腹地,透過更廣大市場來強化產品的規模經濟效益,荷蘭、瑞士、新加坡皆是如此。兩岸需要競爭的是制度、生活環境,再判斷誰能勝出。一味抗爭,祇是爽在嘴上,卻戕害了台灣的經濟利益。在年輕人低薪上,政府應轉換思維,如年輕人在國內找不到好的工作機會,不如協助其海外就業,牽線有意前往海外投資的企業和國內年輕人。在台灣訓練後搭上企業國際化的列車,反而可以減少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
在制度創新上,台灣近年來呈現系統性的失靈,包括跨部會的協調失靈、中央/地方的協調困難,和企業、勞動與環保團體的對立,以及公務員士氣的低落等。
至於那些是亟待突破的制度創新?我們認為服務業主管部會的產業化任務、跨部會共同績效指標(KPI)、公務員誘因機制的重新塑造,以及嶄新政策工具的重新設計最為緊要,必須儘速加以調整,否則未來將是狀況頻仍、治絲益棼。
首先,就服務業主管部會的產業化任務而言,台灣的服務業占GDP近七成,就業人口也高達六成,如能加速鬆綁、產業化,則可導入民間資金,不但活絡經濟動能,也可擴大服務業規模。創造高階人力需求,突破22K困境,故服務業的主管部會應訂定產業發展的績效指標(KPI),使服務業主管部會和企業形成夥伴關係,加速將過剩資金導入長期照護、醫療、金融理財、都市更新的領域。如此,可望強化經濟動能、精進商業模式,進而吸引高階人才參與。
以環保署為例,它針對環評時效的掌握、重大投資視金額大小予以分級管理,應訂有KPI,以避免批准的曠日廢時,加速民間投資的注入及動能。交通部則可以在智慧交通(如e-Tag、U-Bike等)的輸出上列為KPI,並敦促中華電信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新南向政策就有機會突圍。
此外,勞動部在勞基法修法時應針對產業衝擊評估,並對產業分類管理,賦予企業更大彈性,企業才有誘因投資,經濟才能注入活水。如此一來,服務業主管部會才不會完全以由上而下(top down)、規範者的角度制訂政策,才能給予企業界更大彈性。
其次,在跨部會整合上,目前各部會首長企圖心強,但缺乏政策協調,致政策扞挌不入,效益大打折扣。鑑此,行政院應聚焦幾個上位的重大政策(如5+2創新產業、吸引台商回流、突圍年輕人低薪等),並訂定跨部會合作的共同績效指標(KPI),如5+2創新產業的推動上,國發會負責規劃、協調,經濟部負責執行,財政部負責租稅優惠工具,金管會協助融資、創投,內政部負責土地的釋出,農委會協調水權的重分配,環保署則應針對環評制度的檢討等,才有利於跨部會合作,發揮政策的綜效。
再者,在公務員誘因機制的重新塑造上,目前在誘因機制有限下,公務員為避免被調查、彈劾,傾向於保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年金改革後,公務員的心態更趨保守。因此,拉大薪資差距,強化誘因機制,並將圖利他人除罪化,以鼓勵公務員勇於任事,但可配合顯不相稱所得自負舉證責任。此外,房地產課徵囤屋、空地稅,誘導房價適度下降,讓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減少,有揮灑的空間,台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結語
隨著經濟的復甦,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表現也漸入佳境,但為何民眾為何感覺不太出來?原因在於外熱內溫、大熱小溫,甚至北熱南溫(北部佳,南部稍差)。加上M型社會的發展情勢,以及薪資停擺而房價偏高,以致於民眾感受不到經濟復甦的氣息。因此,對於上位者,應掌握所得分配不平均,年青人、中低收入族群,乃至中南部民眾對景氣波動承受的脆弱性,對症下藥,民眾才會有感。
在上述民眾不平的情況下,政府應積極採取因應對策。包括一、掌握M型社會趨勢,政府政策及發言應更具同理心;二、針對弱勢族群,尤其是三中一青採取特別對策;三、積極擴大內需,帶動服務業發展;四、加速結構轉型,使弱勢族群、產業也能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如此,才能有信心等待經濟復甦的到來。(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