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廣州從化 北回歸線上綠色明珠
正在加載......
廣州從化 北回歸線上綠色明珠

587

廣州市從化區是廣州市最年輕的行政區, 素有「廣州後花園」」和「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美譽。 近年來,從化區加強營商環境建設, 除為各產業、企業集聚從化投資發展提供科學的規劃、成熟的土地, 以及在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和人才支援等方面給予優惠外, 並為投資企業提供工商註冊、稅務登記、規劃報建等手續審批代辦服務, 對符合條件的重點專案發放「VIP通行證」,確保專案「即招即落即投產」。

文:編輯部


廣州市從化區面積約1,9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2.6萬,是廣州市最年輕的行政區。區內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因地理座標位於北緯23°22'~23°56',北回歸線橫跨轄內太平鎮,素有「廣州後花園」和「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美譽。近年來,從化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文化生態資源豐富

從化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轄內川流縱橫,有100多個湖泊水庫,12萬公頃青山,森林覆蓋率達69.1%。

從化區蘊藏著世界珍稀溫泉、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世界最高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大陸首個無馬屬動物疫病區。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郁的嶺南特色鄉村。著名的景區有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碧水灣溫泉度假村、廣州抽水蓄能電廠旅遊度假區、流溪溫泉旅遊度假區等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呂田獅象岩人居遺跡、明朝時期的眾多古村落文物古跡、世界最高的北回歸線標誌塔等一批文化景觀。

從化區先後獲得「中國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地」、「中國最佳旅遊度假勝地」、「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廣東省國民旅遊休閒計畫示範市」、「廣州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營商環境優勢明顯

從化區是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國家創新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基本建成「1條軌道交通+9條高速路+7條國省道+10條縣道+339條村道」的交通體系,公路總里程達2,827.7公里。

從化區是國家西氣東輸、西電東輸的華南末端站,能源保障充足,電力、燃氣、分散式能源站等能源網路設施完善。有功能齊全的海關、檢驗檢疫機構以及一流的圖書館、檔案館、體育中心、商務酒店等各種學習、休閒場所。區內共有高校10所,國家示範性高中2所,省一級高中2所;擁有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從化區中醫院等大型綜合型醫療機構。

近年來,從化區著力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圍繞項目在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和人才支援等方面給予優惠,為各產業、企業集聚從化投資發展提供科學的規劃、成熟的土地、優惠的政策,並為投資企業提供工商註冊、稅務登記、規劃報建等手續審批代辦服務,對符合條件的重點專案發放「VIP通行證」,確保專案「即招即落即投產」。 

構建產城融合格局

從化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探求特色發展路徑,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實現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優化空間布局。從化區擁有17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按照「一核兩翼三帶」總體布局和「特色小鎮」網狀布局,不斷完善城市規劃,科學編制交通、市政等專項規劃,強化城市更新,抓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拉開發展空間格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發展低碳項目。2016年4月,廣州與瑞士簽署了中瑞低碳城市項目合作備忘錄,並於當年6月落戶從化。目前正按照「一園一帶一城」的發展布局,同時結合「特色小鎮」戰略的實施,在政策規劃、機制創新、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強與瑞士政府和國際知名企業、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重點打造生物醫藥、康養、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綠色環境產業。

狠抓平台建設。明珠工業園、高技術產業園是從化區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兩者規劃面積52.24平方公里,土地儲備充足,地價優勢突出,開發條件好,有足夠的地理空間容納更多的產業,這將是從化區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潛力。

發展高端集群產業

生物醫藥、汽車、新材料等產業是當前從化區的重點招商領域。

打造生物醫藥園區。從化區以建設中瑞低碳產業示範園區為契機,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健康產業,著力推動現代中藥產業園、國家中藥物流交易中心、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從化研究中心、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和初創型中小微企業孵化器等5大專案,並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模式共建技術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創建持續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健康專業園。

推動汽車產業發展。從化區借助廣州構建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積極引入相關企業,建設國家級商用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聚集區。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從化園區規劃面積11,760畝,現已開發建設2,170畝,並已引進廣汽日野商用汽車和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客車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

釋放新材料產業潛能。2012年,從化國家(新材料)科技興貿創新基地成為廣東省第二家、廣州市唯一一家的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基地規劃面積約4.34平方公里,重點引入先進高分子材料、前沿新材料、精細化學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研發機構及生產企業,現有聚賽龍工程塑料、建豐稀土等新材料企業70家,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1家。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