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廣州海珠 璀璨的海上明珠
正在加載......
廣州海珠 璀璨的海上明珠

589

海珠區是廣州市的核心區,是一個由珠江前後航道環繞的綠色島區, 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素有「海上明珠」的美譽。 區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有6所高校、10所三甲醫院, 18條過江橋樑隧道、6條軌道線路和「九縱九橫」主幹路網。 近年來,海珠區不僅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和廣州「一江兩岸三帶」等發展戰略機遇,全力打造創新島, 更致力於營造市場化、國際化及法治化營商環境, 致使海珠區已成為投資者在海珠區創新創業的福地。

文:編輯部


海珠區是廣州市的核心區,是一個由珠江前後航道環繞的綠色島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素有「海上明珠」的美譽。近年來,海珠區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和廣州「一江兩岸三帶」等發展戰略機遇,致力打造創新島,推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不斷上水平。2018年,海珠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

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是宜居宜業的發展寶地

區位優勢突出。海珠區地處廣州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區,面積90.4平方公里,是一個由珠江前後航道環繞的綠色島區,也是廣州市唯一的島區。區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有6所高校、10所三甲醫院,18條過江橋樑隧道、6條軌道線路和「九縱九橫」主幹路網。展館單體展覽面積位居亞洲前列的廣交會琶洲展館和中國第一高電視塔的廣州塔均坐落於此,已成為展示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視窗。

文化底蘊深厚。海珠區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黃埔古港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而且是歷史上從未關閉的對外通商口岸。二千多年來,海珠區孕育了許許多多名人才俊和民族英賢,遺跡舊址、名人故居眾多,有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講學的十香園,有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有孫中山先生創立的百年名校—中山大學和領導北伐的大元帥府舊址等。

生態環境優美。海珠區自然環境優越,生態優勢明顯,區內47公里的環島岸線風光旖旎,74條河湧縱橫交錯,海珠湖碧波蕩漾,海珠濕地鬱鬱蔥蔥,形成了廣州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江、湧、湖、園、林於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特別是海珠濕地,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紐約中央公園、4個倫敦海德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具有強勁的創新動力、是前景廣闊的投資高地

當前,創新發展正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海珠區已形成以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為龍頭,中大國際創新谷、後航道濱水區為支撐的「一區一谷一灣」創新發展布局。

「一區」: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面積12平方公里,與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共同組成了廣州中心城區的「黃金三角」,被列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點打造的十大核心創新平台之一。海珠區堅持高定位,瞄準IAB(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NEM(新材料、新能源)等廣州戰略發展產業,聚集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已有騰訊、阿裡、複星、國美、小米、唯品會等20家知名企業在該區域拍得土地,計畫投資總額達700多億元人民幣,15個已動工建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格局正在形成。

「一谷」:中大國際創新谷。規劃範圍約10平方公里,被納入廣州市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按照「資源分享,合作共贏」的建設原則,重點發揮中山大學及周邊國家級科研單位集聚的人才和創新資源優勢,打造國家級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示範基地。2018年5月,中大國際創新谷舉行啟動儀式,並向首個啟動園區——鷺江啟動園區的10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頒發鑰匙。中大國際創新谷示範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也已啟動公示,「科大訊飛」人工智慧產業園改造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

「一灣」:海珠創新灣。規劃範圍約18平方公里,位於珠江後航道濱水區,曾經以廣州重型機器廠、廣州造紙廠等大型企業而聞名的「工業大道」,將告別傳統的機器轟鳴,積蓄力量加快創新升級改造。根據《海珠區珠江後航道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始招標公告》,將整合太古倉地區、廣紙地區、海珠灣、海珠濕地等重要節點,形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海珠區珠江後航道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逐步打造成為高端商務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產性服務樞紐。

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合作共贏的營商福地

海珠區構建新型政商關係,堅持服務至上,致力於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海珠區陸續出台了涵蓋企業創新、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科技園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資金、住房、醫療、教育、交通、落戶等扶持措施,每年劃撥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或獎勵落戶海珠區的各類創新創業主體。

良好的人才環境。海珠區出台了《關於扶持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實現高層次人才、大型企業高管和骨幹技術人才、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人才全覆蓋,建立健全了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體制機制,推進人才「智源」彙聚。同時,強化對人才的住房保障,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配備相應標準的人才公寓,首批公寓現已落實到位。此外,大力推進科技人才交流,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啟天研究院與斯坦福大學MediaX合作建設的國際聯合研究院正式落戶海珠區。

良好的政務服務環境。海珠區著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效率年」活動,突出以提高效率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以「馬上就辦,最多跑一次」為目標,以「互聯網+政務服務」和「一窗辦」改革為落腳點,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在廣州市率先實現企業設立登記「即來即辦」服務。

良好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開展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成立了廣東省首家會展智慧財產權保護機構——「琶洲會展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探索以行業協會為載體,創新「政府統籌、保護中心+展會主辦方主導、專家+律師+志願者協作」的工作模式,不斷完善智慧財產權的保障和激勵機制,為投資者在海珠區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