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台商投資布局新趨勢
正在加載......
台商投資布局新趨勢

589

自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不僅已傷害美中兩國經濟,也波及其他國家,更促使我國眾多企業為避免美國貿易制裁衝擊其對美國出口,開始思考調整海外生產布局。此外,備受各界關注的CPTPP已於去年底生效實施,因將促進CPTPP成員國間的貿易成長,對我企業海外投資行為也將造成重要影響。為此,面對此波國際局勢變化,我廠商是否決定移轉在大陸投資及返回台灣,抑或轉至他國投資?本文將深入解析台商因應的最新投資動向與布局趨勢。

文:徐遵慈

 

2017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任後,即刻簽署「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其後提出「美國優先」政策,以公平貿易(fair trade)與互惠原則為名,責令商務部調查所有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及其是否涉及對美不公平貿易情事。自2018年1月起,川普政府陸續對全球多國進口產品實施全球性防衛措施,或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實施單邊貿易制裁,對中國大陸依據301法案調查結果,課徵額外關稅,即刻引起中國大陸反制,關稅大戰儼然展開。

 

自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不僅已傷害美中兩國經濟,也波及其他國家,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經貿秩序大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升高,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也促使我國眾多企業為避免美國貿易制裁衝擊其對美國出口,開始思考調整海外生產布局。此外,近年東亞區域整合加速,備受各界關注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自2018年12月30日生效實施。(註1)CPTPP生效將促進成員國間貿易成長,更對我企業海外投資行為造成重要影響。美中貿易戰下我廠商如何面對此波國際局勢變化,是否決定移轉在大陸投資及返回台灣,抑或轉至他國投資?本文將分析台商因應的最新投資動向與布局趨勢。

 

美中貿易戰最新發展

 

川普在2017年1月就任後,矢言要改善美國公平貿易,提出的主要作法計有:為確保對美國的公平貿易,將檢視貿易協定(包括多邊協定)、貿易措施、匯率操縱及加強運用邊境措施;要求美商製造業回到美國,及對美國出口頻仍的外商企業將生產線移至美國;以及以雙邊方式與其他國家洽談貿易事務,爭取更好的協定等。

 

為改善居高不下的貿易逆差,川普在2017年3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商務部調查所有美國逆差來源,及查明其是否涉及對美國不公平貿易情事。2018年4月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告對中國大陸依據301調查之結果,宣布將課徵額外關稅,中國大陸也以強硬姿態旋予反擊,美中雙方進入互相報復階段。迄至目前,美中間已先後展開數波貿易制裁與反制措施。首先,美國對中國大陸宣布針對進口金額約340億美元,共計818項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化學品、汽機車、飛機、船舶、面板等。中國則宣布對美國進口等值約340億美元,共計545項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大豆、農產品、汽車等。其後,美國再次宣布針對中國大陸進口金額約160億美元,共計279項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航太與資通訊(ICT)產品、機器人、工業機械等。中國大陸提出之反制措施則是針對美國進口約160億美元,共計333項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汽油、柴油、汽車、自行車、醫療儀器等。

 

時至9月,美國進一步宣布對價值2,000億美元(約台幣6兆元)大陸進口商品加徵10%懲罰性關稅,共計對5,745項商品加徵10%關稅,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則未包含在內。中國則宣布對美國5,207項商品加徵5至10%不等的關稅。美國原欲擬自2019年1月1日起將上述2,000億美元商品懲罰稅率自10%提高至25%,後因11月6日美國舉行期中選舉,(註2)以及川普總統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2月時於G20高峰會議期間見面,因此決定實施90天「暫時休兵」,再洽解決方案。惟其後美中間數次談判均無法獲致共識,因此再度延後提高懲罰性關稅之實施日期,並規劃下一次兩國領袖高峰會。基此,2019年3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正式聯邦公報,對中國大陸之2,000億美元清單加徵關稅稅率暫繼續維持10%,直至另行通知為止。

 

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政策目標並非僅在公平貿易及縮減貿易逆差。2018年10月間,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明確表示,美方將繼續對北京採取行動,直到中國大陸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的行為永遠消失。其後,川普與習近平於2018年12月1日G20會面達成協議,同意進行90日協商,美中雙方於2019年1、2月間數度協商,除貿易問題外,更直指美國關切的核心問題,討論包括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貿易障礙、服務業開放、農業及匯率議題,美國更要求中國大陸就貿易與經濟政策進行結構性改革。2018年8月,美國通過「2019年國防授權法(NDAA 2019)」,要求美國政府機構禁止使用涉及陸資企業華為公司提供之通訊設備及服務,自2019年8月13日起生效。此一發展趨勢昭告美中衝突從貿易制裁擴大至科技與產業之競爭,美中關係更形險惡嚴峻。

 

美中貿易戰對我國經貿投資活動的影響

 

自2018年中以來,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傷害已從專家不斷呼籲的警訊轉變為持續下修的經濟表現。世界銀行指出,由於貿易緊張局勢,國際貿易及製造業活動疲軟,全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全球貿易、投資及產出造成威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認為,即使美中談成貿易協議,未來兩國經貿關係仍面臨極大不確定性。世界貿易組織(WTO)指出,美中貿易局勢趨緊,預期將構成全球貿易成長最大的風險。(見表1) 

 

美中貿易衝突爆發迄今,攪亂亞太各國股匯市表現及貿易、商業活動。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三大層面,其一為對我國總體經濟與股匯市之影響,其二為對我國進出口貿易之影響,其三則是對投資以及產業鏈的影響。

 

首先,2018年我國GDP成長約2.6%,因美中貿易戰而下修。隨著全球景氣持續降溫,我國經濟擴張力道趨緩。主計總處在2019年初時曾經預測,2019年我經濟成長將下修至2.27%,低於2018年的2.63%,其他國內外各主要預測機構則認為我成長率約在2.1%至2.6%範圍內。惟隨著台商回台投資增加及內需消費擴張,今年4月之各機構最新經濟預測均微幅調高我經濟成長幅度。

 

在貿易方面,根據海關統計,我國在2018全年出口貿易成長約5.9%,下半年因美中貿易衝突影響,導致出口表現趨緩,以致成長率僅1.6%,至今(2019)年1至2月,更明顯衰退達4.1%。其中,2018年下半年我國對主要出口市場美國、日本的出口成長分別達6.9%、7.8%,表現尚稱不俗,對歐盟出口雖有英國脫歐(Brexit)等不利因素,亦有3.4%的成長率。然而,在同期間,我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僅2.8%,至2019年1、2月則衰退7.3%;對東協國家在2018年下半年衰退5.3%,至2019年1、2月負成長進一步擴大至13.9%。美中貿易衝突導致中國大陸對我進口需求趨緩,以及東協多國因對美、中市場倚賴程度甚高而遭受兩國貿易衝突拖累,致連帶影響自我國進口。(見表2)

 

在投資活動方面,近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漸起,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腳步加快,包括近年備受矚目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雖遭遇美國退出協定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窘境,11國成員仍在2018年3月8日於智利簽署協定,在12月30日生效實施,(註3)都吸引我企業為因應新的經濟情勢及台灣短期間無法參加主要區域整合機制的困局,更加積極思考海外布局行動。 2017年川普上任後高呼「美國優先」政策,揚言制裁對美國享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2018年更以實際行動懲罰中國大陸,因而促使更多在大陸投資台商為避免美國貿易制裁將危及其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開始思考調整原本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布局。

 

根據我經濟部投審會及各主要投資地主國政府外人直接投資(FDI)統計顯示,我企業近年赴海外投資金額持續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底止,經我國經濟部投審會報備至全球各國累計投資金額共計3,210億美元,累計投資案件計59,755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大陸仍是我國累計投資金額最高的投資目的國,但近年我廠商赴陸投資熱潮漸減,至東南亞投資則正快速追趕。依據東協地主國的官方統計,截至2018年12月止,我企業在東協國家的累計直接投資金額約達927.90億美元,累計投資案計12,415件。(註4)

 

值得注意的事,雖然美國一向以來不是廠商對外投資的熱門地點,然根據投審會最新統計,在川普提出「美國優先」政策,以及當時即威脅將對進口產品課徵高額邊境關稅下,我廠商2017年赴美國投資開始呈現明顯成長,至2018年時出現爆量成長,單年投資金額高達20.3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未來在美國保護主義持續不減,以及美中對抗局勢不變的情勢下,我國應可預期廠商赴美投資趨勢可望持續升溫。(見表3)

 

美中貿易戰下台商投資布局新趨勢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分析,美國這一波「美國優先」政策,及對其主要貿易對手國如中國大陸、歐盟宣稱將實施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或單邊措施,不僅在貿易上帶來立即的衝擊,更對企業投資布局策略造成中長期的深遠影響。主要原因在於跨國企業未來為因應或預期一國政府貿易保護政策與市場的變化,極可能會選擇轉移與分散生產基地,以降低風險。例如,跨國企業為因應美中貿易戰或美歐貿易保護氛圍,而決定將生產基地轉往美國境內或鄰近國家,如墨西哥、波蘭等,因此恐在亞洲開發中國家帶動一連串的後續供應鏈縮短及轉移效應。

 

上述OECD的分析,雖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釋近來國際間沸沸揚揚討論投資移轉或供應鏈調整或重組的問題,但我國廠商因應美中貿易戰的作法似有別於其他跨國企業。例如,我國廠商雖直接赴美國投資金額明顯增加,但迄今鮮少選擇至美國鄰近國家,如墨西哥或其他中南美洲國家新設生產據點,反而仍多選擇在東南亞國家新設或擴充投資基地。

 

如綜合投資統計、官方文獻及媒體報導,截至目前,我國廠商因應美中貿易戰的最新投資行為,主要約可歸納為四大類:續留中國大陸、至東南亞或南亞設立投資據點、直接至美國投資、以及回流台灣投資,具體的作法如調整或預計調整在中國大陸、台灣或其他國家生產營運之模式與規模,包括已經或預計移轉至其他國家(包括擴大既有產線),移轉計畫包括移轉至東南亞(如越南、菲律賓)或南亞國家(如印度),或直接至最終市場美國建立組裝或生產據點, 以及回台投資等。以下即針對四大類別依序加以說明,雖然亦有少數廠商思考或規劃轉往中南美洲或非洲國家發展,因家數甚寡且尚未形成趨勢,本文將不予討論。

 

一、續留中國大陸

 

台灣因缺工、工資上漲、新台幣升值等因素,以致自1980年起便陸續將製造業工廠移往海外,自2000年中期開始,台商在大陸、東南亞投資亦逐漸面臨工資上升、缺工、法規不確定、環評或地主國政府對外商保護不足(註5)、以及與當地企業(尤其是陸資企業)競爭加劇等問題。此一情形尤以中國大陸更趨嚴重,再加上中國大陸大力扶植本土供應鏈(即台商所稱「紅色供應鏈」),多有逐漸取代原給予台商訂單的情形,促使部分大陸台商思考轉往其他國家投資,遂導致近年台灣對外投資出現重大轉折。

 

近年來,大陸台商陸續傳出因工資持續上漲、政府實施勞動、工安、環保法規,或調整產業或稅賦政策,而萌生遷廠或撤離的意念,2017年美中貿易大戰一觸即發,凸顯大陸做為台商出口美國市場的最終生產基地的風險驟升,不少出口導向的大陸台商加速檢視海外整體生產布局的策略。

 

媒體報導中不乏多次使用台商「撤離潮」或「逃亡潮」等謆動性文字來描述大陸台商在大陸內部移動或遷離大陸。不過,由於台商如欲大陸結束營運及撤離,往往涉及複雜且敏感的利潤匯出及稅賦與土地等問題,因此台商不僅實務上欲撤離須面對重重困難,亦多需低調進行,導致台商實際投資或撤資行為不易掌握。再者,鑒於大陸內需市場仍然潛力龐大,以及某些產業供應鏈牽動不易,因此多數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的對策係將大陸一部分生產線或產品遷移至台灣或其他國家,並非因此完全結束大陸事業。

 

另外,近年台商至大陸投資以服務業為主要市場,例如大陸金融、保險、互聯網、醫療保健、銀髮養生、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智慧城市等,都是大中型台商投資的重要領域,此類型台商投資不僅不受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反而更有機會在大陸因應美國要求開放服務業市場,及進行產業結構與體制調整而受惠。近來在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台商回台投資之際,亦有部分業者逆向操作,趁勢加碼大陸投資。

 

整體來說,從我歷年對大陸投資的統計數據上觀察,可發現近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確實逐漸縮減,尤其2010年我對大陸年投資金額創下146.2億美元高峰後,各年大抵呈逐漸下降趨勢,至2016年以後每年更降至100億美元以下,2016年投資為96.7億美元,2017年降至92.5億美元,2018年再降至85億美元,為近年新低。今(2019)年前3個月投資金額為1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續衰退3.61%。

 

二、加快在東南亞、印度布局

 

我國企業自1980年代開始至東南亞投資,迄今已逾30個年頭。隨著東南亞經濟快速成長,2015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正式成立,以及部分產業聚落如農漁業與食品加工、紡織成衣、製鞋、消費性電子產業等更臻完整,早已吸引大批台商陸續前往。近年東南亞國家進一步深化經濟整合,現正談判洽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註6)以及越南等加入CPTPP等,更帶動新一波台商投資熱潮。自2017年美中貿易陷入緊張局勢至今,東南亞已成為大陸台商及台灣與其他地區台商密切觀察的投資重鎮。

 

需特別提出說明者,由於我國甚多廠商係以台灣以外之第三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名義,前往東南亞投資,因此目前無論我國經濟部投審會投資統計(不包括未核備投資案件),或是東南亞地主國的投資統計(僅統計以台灣公司或資金進入之投資案件),均無法如實地反應台商在東南亞投資的全貌。根據東南亞地主國的投資統計,2017、2018年台灣在東南亞投資金額總計各約22.1億美元與13.7億美元,為自2010年以來除2014年(15.1億美元)之最低點。如對照近兩年台商在東南亞投資熱絡的景象,可知上述官方統計實無法正確反映台商在東南亞投資的實況。

 

自2017年以來,大陸台商為規避從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將被課徵額外關稅,早已密集走訪東南亞國家尋訪臨時轉單對象及未來考慮設廠或擴廠的地點。截至目前,台商最熱衷的投資地點首要為越南,亦有對菲律賓、柬埔寨表達興趣。其他東南亞國家則或因政治選舉因素(如泰國、印尼於今年舉行大選)、勞工或工資因素(如馬來西亞、泰國)等不同層面之考量,未如越南、菲律賓、柬埔寨一般受到熱烈歡迎。

 

在各國之中,尤其又以越南在美中貿易衝突升高後的貿易與投資走向,最受到國際與台商關注。越南近年拜外資企業紛紛設立出口導向的生產基地所賜,出口貿易快速成長,2017年出口金額計2,138億美元,進口金額計2,111億美元,分別較2016年成長21%與20.8%,其中由直接外人外資(FDI)創造的出口金額達到1,552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23%。美國現為越南第3大貿易夥伴,2017年對美出口金額達415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在美中貿易戰後,越南更漁翁得利,接收來自中國大陸的轉單,例如越南家具等木製品已明顯因轉單而受惠。

 

越南近年出口強勁,但在國際市場因貿易保護主義而遭受關稅或非關稅障礙的情形也與日俱增,促使越南政府近年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希望藉此改善主要貿易夥伴的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待遇,台商看好越南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越南綿密的FTA網絡可提供台商自越南出口國際市場的優惠待遇。越南為CPTPP成員,2019年1月起CPTPP對越南生效,將對越南產業與進出口帶來正面效益。(註7)越南亦已與歐盟簽署FTA (EVFTA),將於2019年生效實施。

 

根據越南政府預測,CPTPP效益將使越南自生效時至2035年,帶動GDP、出口及進口分別成長1.32%、4.04%與3.8%。一般認為紡織業、製鞋等產業可望因CPTPP而大幅受惠,預估出口成長率可達10%。(註8)另外,越南也將依承諾開放服務業與投資,同時開放政府採購市場供CPTPP成員的企業參與。

 

除越南外,大陸台商近來亦頻仍赴菲律賓、柬埔寨等國考察,並已有部分廠商選擇在該國落腳。其中,菲律賓近年經濟快速發展,又擁有充沛、年輕的勞動力,最低工資亦呈相對溫和成長。製造業台商近年對菲律賓投資興趣漸增,如近來已有電子、紡織、製袋等台商選擇進駐。柬埔寨亦對勞力密集產業的台商深具魅力,惟無論菲律賓或柬埔寨,與越南台商絡繹不絕的程度仍有極大差距。

 

特別需要提出者,過去以來,東南亞國家一向不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下的主角,然而美中關係山雨欲來,很難避免不連帶影響參與中國大陸供應鏈的周邊國家,也恐將衝擊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投資政策與國際產業分工結構。從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在東協國家中,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及泰國4國最可能接受到轉單的好處。然為避免遭受大陸為主的投資移動或供應鏈重組所波及,越南、泰國政府等刻正研擬對應措施,希望藉此吸引自中國大陸撤出的外資與陸資企業。目前雖以越南更受台商與跨國企業青睞,泰國政府在2017年提出工業4.0與東部經濟走廊(EEC)計畫,以及豐厚的獎勵外商投資優惠,預料未來在泰國選舉順利落幕,政局逐漸穩定後,有可能吸引一部分台商前往。

 

除東南亞外,印度在此波美中貿易戰中,雖非台商轉單或另覓取代中國大陸作為出口美國生產基地的對象,但近年我企業響應印度政府的「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對印度投資的興趣日增,主要目標為印度內需市場。根據我投審會統計,截至2018年底,近兩年我商在印度投資漲勢凌厲,累積投資金額約7.2億美元,雖遠遜色於東南亞國家,但卻是多年來罕見現象。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大型電子業者至印度設廠進行智慧型手機組裝,以直接供應當地的內需市場。此種鮮明的產業別投資趨勢,未來是否將進一步形成產業鏈,受到印度政府高度關注,也將牽動我國與印度雙邊經貿合作關係的變化。除電子業外,我紡織、製鞋產業在印度亦有積極表現。

 

三、赴最終市場美國投資

 

2017年1月川普提出「美國優先」政策後,即有多家大型台商為響應川普政策及降低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風險,(註9)2018年美中互課關稅,預計帶動新一波台商直接至最終市場美國投資。

 

根據我投審會統計,2018年我國對美國投資金額計20.4億美元,創下歷年來最高紀錄。如觀察我國對美國投資金額自1990後,除2001(10.9億美元)、2007(13.5億美元)、2009(11.1億美元)年三年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外,其餘年份皆遠低於10億美元。川普上任後,2017年我對美投資金額8.4億美元,已是2009年以來最高峰,至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全年投資金額突破20億美元,為台美經貿關係上的重大進展。

 

四、台商回台

 

鑒於國際政經局勢正在面臨劇烈的變化,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高,促使國際產業分工出現重組契機,政府針對已有台商表達回台投資意願,為爭取優質台商回台投資,行政院於2018年10月指示國發會組成專案小組,研擬「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俾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投資,增加經濟動能。國發會經召開跨部會研商會議後,於2018年11月在「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中提報「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並獲通過。

 

該方案目標在促成台商回台投資,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樞紐,實施期程3年(2019 年至2021 年),適用對象為加速如5+2產業創新領域等重要產業政策發展,得促進結構轉型之廠商,需同時具備共同資格及特定資格。共同資格(須全部符合)係指受美中貿易戰衝擊業者,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達2年以上,且回台投資或擴廠之部分產線須具備智慧技術元素或智慧化功能。在特定資格(須至少符合一項)方面,則需屬5+2產業創新領域,或屬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國際供應鏈居於關鍵地位、自有品牌國際行銷、經認定回台投資項目與國家重要產業政策相關者。

 

為滿足回台投資台商的用地需求,經濟部將提供資金優惠:提供進駐經濟部開發工業區前2年免租金之優惠,並優先受理符合行動方案資格台商的租地申請。(註10)另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責成內政部、經濟部研議依「都市型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提升既有都市計畫區容積率,加速工業區更新與立體化發展,強化產業用地使用效率,並導引企業新增投資、投入能源管理等。

 

更重要者,為擴建產業用地,將由科技部、經濟部、內政部共同推動擴建科學園區產業用地,包含新竹園區寶山用地擴建計畫(新增約18.92公頃)、台南園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新增約13.61公頃)、高雄園區非都市土地變更 (新增約38.6公頃)。另外,針對台商回台投資所需之勞動力,勞動部為解決產業人力不足問題,亦將放寬企業申請外勞之條件,將在優先促進本國勞工就業後,對雇用外籍勞工採補充性原則,符合條件者可依現有Extra制度再提高10%比率的外勞員額。

 

根據報導,「投資臺灣事務所」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迄今已有35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總投資金額逾新臺幣1,370億元,帶來超過11,800個本國就業機會,後續還有廠商表達回台意願,或進一步評估在台投資或增設產線之可能性。

 

結語

 

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方興未艾,川普就任後,美中陷入貿易報復循環之中,刻正雙方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但一般咸信美中將自我克制,限制小規模與暫時性質的貿易報復局面,不致擴大為全面性貿易大戰。惟儘管關稅戰爭可能暫歇,但美中長期對抗的局勢仍將持續,因此跨國企業與台商仍須檢視其海外布局策略,進行必要調整。

 

目前,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的最新投資因應行為仍在進行或規劃中,尚無法觀察全貌,然依目前已知訊息,此波受川普政策或美中貿易戰影響的台商,其遷移或新增建廠計畫的地點涵蓋東南亞、美國、及台灣,惟2017年以來眾多台商投資案件係在美中貿易戰前即已規劃或進行,與美中貿易戰並無直接關係。不過,從地點選擇來看,目前廠商仍以東南亞為其首選,部分大型廠商決定直接赴最終市場美國,選擇回台投資廠商仍為相對少數。政府如欲藉美中摩擦吸引優質台商回流,投入實體經濟與業務,除目前優惠利息等誘因外,有必要思考更具體之產業與貿易政策,包括重新推動洽簽雙邊經濟合作協定(ECA)等。

 

美中衝突可能使得「台灣接單,大陸出口」模式面臨空前風險,大陸投資台商未來如何移轉及因應,將影響我企業在海外之投資布局,可能對我產業參與全球產業鏈之運作造成深遠影響。此外,東南亞、印度為我國重要貿易投資夥伴,也是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近年更成為我國製造業轉移至海外生產,以出口全球市場的重鎮。然而美中貿易戰吸引更多投資流向東南亞,亦恐造成投資過度集中問題,風險亦升高,我政府與企業不應等閒視之。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註1 CPTPP第3條第1項規定,本協定應於至少6個或半數初始簽署方(取較低者)以書面通知存放機構其已完成各自適用的法律程序之日起60日生效。依此,在CPTPP之11個成員中,如有6個成員完成批准程序,並以書面通知存放機構(紐西蘭)後,將於60日後生效。CPTPP的11國成員在2018年3月8日於智利簽署,截至2019年3月,已有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越南計7國完成批准程序,前6國已自2018年12月30日生效,越南亦已自2019年1月14日生效。

 

註2 選舉結果雖改變共和黨議員在國會參眾兩院同時占多數人數的優勢,由民主黨重新取得眾議院控制權,但一般分析多認為,期中選舉後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強硬立場仍將持續,也可望持續獲得美國多數民意的支持,因此中美貿易衝突短期內恐仍無緩解跡象。

 

註3 CPTPP第3條第1項規定,本協定應於至少 6 個或半數初始簽署方(取較低者)以書面通知存放機構其已完成各自適用的法律程序之日起60日生效,現已有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越南完成批准程序即生效實施。

 

註4 此處使用東協國家統計係因其金額遠高於我投審會統計金額,較接近我廠商實際投資情形。

 

註5 最明顯實例為台塑公司在越南河靜省興建大煉鋼廠,在2016年爆發毒水排放事件,台塑賠償5億美元,且遲至2016年5月始獲得越南政府核發鋼廠點火執照。

 

註6 RCEP涵蓋東協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度計16國, 預計在2019年底完成談判。

 

註7 越南國會在2018年11月審查批准CPTPP後,該協定已自2019年1月14日起對越南生效,越南成為繼墨西哥、新加坡、紐西蘭、日本、加拿大、澳洲後第7個生效成員。

 

註8 在進口方面,越南承諾對所有CPTPP成員在協定生效後立即將約10.000項產品中約65.8%的產品關稅稅率調降至零;自協定生效後第4年將86.5%的產品關稅稅率調降至零;生效後第11年將97.8%的產品關稅調降至零,其餘貨品項目也將按照越南承諾的15年個別降稅期程或關稅配額等開放市場。此類產品包括煤炭、石油與其他礦石、礦物等計70項產品。

 

註9 目前已有鴻海、台塑、中鋼、燁鋼、中油公司等宣布在美國投資。

 

註10 據初步評估,現行適用優惠出租方案的工業區計有彰濱、台南科技、雲林科技(石榴班區)、花蓮和平等工業區,目前可供立即設廠的總面積約為137公頃。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