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美中貿易戰再次升級。中國大陸突然於上﹙8﹚月23日宣布對美國銷往中國大陸價值750億美元商品課徵5%至10%報復性關稅,美國總統川普隨即於隔日回擊,宣布對中國大陸銷美2,500億美元商品關稅稅率,從10月1日起由現行25%提升至30%;原定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中國大陸銷美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則從10%提高至15%,同時也下令美國企業開始尋找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
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大陸相互加重傷害,不僅使貿易戰緊張情勢再度升高,也損及全球供應鏈及重創全球金融市場。台灣因在全球價值鏈參與率高達67.6%,加上中國大陸為台灣對外投資主要地區與生產基地,而美國則為主要出口市場。因此,無論台商是否於中國大陸設廠,只要台商的產品涉及美國加徵關稅的項目,或以大陸內需為主的台商,都在這場美中貿易戰中淪為重大的受災戶。
根據全國工業總會調查,大陸台商面對美中貿易衝突,有逾六成表示受到影響,且主要是利潤及訂單減少;以代工為主的大陸台商,必須依客戶需求快速調整生產布局因應;但生產線的快速重整,卻使部分產業產生「斷鏈」危機,特別是科技業。
另工總調查也顯示,截至目前為止統計,大陸台商因應美中貿易衝突的策略與動向主要有三:一是轉移產能(占42.7%);二是轉移市場(占43.6%);三是完全撤出(占16%)。在轉移產能方面,具規模的大企業紛紛將產能轉移至東協國家或台灣;但沒有轉移能力的中小企業,只能苦撐待變。在轉移市場方面,隨著大陸政策的鼓勵,台商也將出口市場轉向「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不過,考量中國大陸產業群聚完整、招商政策仍有優勢、撤廠成本過高,以及大陸內需市場具有吸引力等因素,多數大陸台商多保持觀望,不急於遷出中國大陸。
鑒於大陸台商是台灣經濟力量的延伸,故在協助他們因應美中貿易衝擊上,建議政府應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
一、輔導大陸台商轉型升級:針對無法撤離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台商,政府應輔導其進行升級轉型。政府應透過客製化方式,檢視大陸台商產能與供應鏈特性,並依「地區別」、「產業別」進行輔導、協助其提高附加價值、分散或轉移大陸產能,或增拓其他銷售市場。
二、主動赴大陸招商:由於產業群聚因素,許多大陸台商無法單獨回台,因此在鎖定目標產業後,地方政府應效法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招商方式,以產業鏈概念有序推動招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更應把握契機,化被動於主動,主動赴中國大陸與台商接觸,除了解台商需求,更重要的是協助台商返台投資。
三、協助台商拓展海外及大陸市場:在貿易戰前景未明之際,如何增加台灣終端優質產品的出口市場,是政府應積極扮演的角色。例如近幾年台灣品牌在中國大陸發展有逐漸萎縮的態勢,加上擴大內需為大陸未來的政策重點,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研究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以協助台灣業者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