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廣州構築灣區科創新高地
正在加載......
廣州構築灣區科創新高地

589

多年來,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將城市化區域推向了珠江入海口,實現了從濱江城市到濱海之都的歷史性跨越。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後,廣州再出發,向粵港澳大灣區科創高地進軍。目前廣州正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積極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的空間布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已吸引超過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0萬家科創企業進駐。另為促成粵港澳產業合作,也正深化與港澳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領域的合作。

 

文:工總大陸事務組

 

攤開A字型的珠三角地圖,跨過港珠澳大橋,掠過虎門大橋,直至南沙大橋,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就位於灣區之頂,處於地理幾何中心。

 

多年來,廣州東進南拓,一路向海,將城市化區域推向了珠江入海口,實現了從濱江城市到濱海之都的歷史性跨越。如今,廣州再出發,向粵港澳大灣區科創高地進軍。

 

變軸: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長的城市傳統中軸線,見證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快速的城市變遷中,一批批工業區向城市周邊蔓延,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黃埔港的建設,牽引著廣州沿著珠江北岸不斷向東發展。

 

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於1987年來到了關鍵轉折點。這一年,廣州建設了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天河體育中心,進而帶動了天河新城區的迅速發展。如今,從天河路商圈到珠江新城,已成為整個廣州經濟、金融、商務活動的新中心。在羊城之巔,高聳入雲的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群落,相對而立的東塔和西塔,猶如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

 

廣州以高階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策略,進行三次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2017年,第三級產業比重首次突破70%,形成汽車、電子、石化、電力熱力、電氣機械等五個產值「超千億元」(人民幣)的工業業別。

 

「變軸」為廣州老城區改造升級贏得空間。作為廣州的老工業區,位於海珠區的工業大道,在上世紀末集聚了30多家大中型造船、造紙、鋼鐵和機械製造工業企業,撐起廣州工業的半邊天。然而,隨著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調整,這些企業大多已外遷。目前,工業大道已無工業,曾經的舊廠房、舊物業正在變身為富有現代氣息的科創園區。 「雙軸」並存,在世界超大型城市也是少有。廣州傳統軸線通過改造提升,依舊生機勃發,與活力十足的現代軸線交相輝映。

 

向海:開放永不止步 

 

長期以來,受行政區劃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廣州城市空間一直向北、向東發展,形成了沿白雲山和珠江發展的「L」形空間結構。

 

2000年,花都、番禺撤市設區,解決了城市空間發展的困境。同年,廣州首次提出了「南拓、北優、東進、西聯」八字方針。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決策部署,廣州從此跳出了「雲山珠水」為基礎的狹小地域,一個沿珠江水系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型城市結構逐漸形成。

 

大門南開,琶洲會展中心、國際生物島、大學城等一座座功能空間相繼崛起。得益於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舉行,亞運城更是成為廣州南拓軸上的一個控制性節點工程,南拓從此一往無前。

 

然而,因海而興的廣州城市建成區,在歷史上始終與大海有著一步之遙。

 

南沙區的出現填補了歷史遺憾。2005年,雄踞珠江四大出海口的南沙區正式成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曾隸屬於番禺區的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日益羽翼豐滿,逐漸成長為廣州的城市副中心。自此,廣州躍升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自然格局,濱江城市升格為濱海城市。向海而進的文化基因,讓廣州人觀念向海,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

 

如今,南沙港已成為中國大陸南部最大的單體港區,廣州港口貨物輸送量達全球第5,全球航運樞紐的地位日益突顯。得益於開放發展,廣州40年來經濟總量成長近500倍,人均GDP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入灣:構築科創新高地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核心引擎,廣州建設科創高地的新使命更加緊迫。

 

橫跨珠江兩岸的南沙大橋已建成通車,未來3至5年,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南沙區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粵港深度合作園、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等重大合作平台,正在加速落地。未來,南沙區將努力建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

 

現在的廣州東部,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雲集的高階產業軸線日益清晰。

 

2019年以來,廣州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為主軸,優化「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的空間布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創企業超過20萬家。

 

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業別的職業資格,在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六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並加快與港澳規則對接,深化與港澳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領域合作,強化粵港澳產業合作。

 

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廣州有自信、有能力,也有責任、有義務繼續發揮優勢,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