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儘管台灣2020年的經濟前景看好,估計仍可維持去年的成長動能,但今年仍有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影響台灣經濟,包括:一、國際貿易紛爭;二、大陸成長下修、債務風險、結構調整;三、原油價格跟原物料價格的變化,尤其是最近的美伊衝突,使油價大幅攀升,值得注意;四、各國財經政策和匯價變化;五、地緣政治風險。不過,如果能夠善用台商回流、企業轉單效應加速產業升級,便可促使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
文:王健全
在美中貿易衝突不確定的影響下,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走勢受到調降,IMF、世界銀行、OECD等機構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約0.3到0.5個百分點。尤其是中國、日本、歐盟下修的幅度最大。對於高度依賴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成長是否也隨之受挫呢?值得我們正視。除了大陸經濟下滑,使台灣出口可能下修,以及供應鏈移轉可能增加的成本之外,轉單的效應及台商回流(目前改稱為「擴大台灣投資」)對台灣經濟的成長反而是個大利多。兩股力量的拉扯,究竟那股力量大呢?使台灣走向成長或下修景氣呢?
再者,未來影響台灣經濟的變數有哪些?台灣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尋求永續的經濟成長呢?政府又如何研擬中長期的升級轉型戰略,均為本文探討的焦點。
全球經濟展望
在今年(2020)全球經濟的預測中,有個吊詭的現象就是,先進國家明年的成長均較今年下修。反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金磚四國(中國除外)均比2019年成長來得亮麗(見圖1)。背後原因可能為轉單效應、投資移轉,或者是它們的政府採取提振經濟的措施。
接下來我們依序就美國、日本、歐盟、中國2020年的經濟成長分析如下:
一、美國
2020年最受經濟專家矚目的焦點不再是中國經濟會不會下修?因為中國經濟的下修巳經成為共識,焦點反而集中在美國經濟成長的趨緩,但美國經濟成長會下修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IHS Markit的估計,美國今年(2020)的經濟成長約在2.08%,由去年的2.27%向下修正。(見圖2)美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第一季為3%,第二季為2.5%,第三季為2%以下,不過,第四季已止穩。非農就業人數的增加、薪資的成長與勞動市場的熱絡,均為經濟成長穩住的重要因素。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之前三次預防性降息的目的,在於因應全球經濟的下滑。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甚至表明,未來沒有再降息的必要,代表美國經濟已經穩定下來。加上美中貿易戰第一階段已經達成協議,可望有效降低全球經濟下行的不確定性。
二、歐盟
歐盟經濟受到歐洲成長的火車頭德國在去年上半年成長率趨近於零的衝擊,歐洲經濟的成長也趨於疲軟,加上英國脫歐的規劃不明,也衝擊了歐洲的經濟。不過,德國最近推出500億歐元的振興經濟措施,以及英國保守黨的大勝,英國的脫歐將有較明確的發展。這些進展都有利於歐盟經濟的正向成長。不過,歐洲的經濟成長仍處於下修的局面,預計歐盟明年經濟增長率會由去年的1.15%下修至今年的0.87%左右。
三、日本
日本經濟成長率逐季下修,第3季祗剩0.2%左右(第2季仍有1.8%),主要原因在於日韓糾紛引發日本服務貿易下滑及企業相關投資減少。不過,東京奧運對廠商投資、民眾消費信心仍有正面的提升作用。
但日本也有不少利空消息,包括消費稅課徵的遞延效果,可能會衝擊今年的消費動能。另外,美中貿易戰對日本出口也有負面影響,故今年日本經濟成長率由2019年的0.94%,下修至2020年的0.28%。不過,IHS Markit對日本今年經濟成長的修正似乎較為劇烈,不少機構則預測在0.5%左右。
四、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為了擔心經濟硬著陸,所以前幾年就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減成本、補短板等改革。因此,造成內部經濟情勢的嚴峻,如失業率陡升、中小企業與民間企業倒閉,以及利率攀升至5%左右,進而使國內資金緊俏。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美中貿易戰使內部情勢更加惡化,導致進出口下滑、企業倒閉、資金外流、匯率貶值、物價上升,利率攀升。除此之外,香港反送中的百萬人遊行,使習近平總理政治威信下滑,政治壓力更大的情況下,和美國妥協,清理戰場是最好的選擇。在進出口下滑下,雖然靠內需支撐,但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計將破6,約在5.74%左右。
中國大陸經濟是否會硬著陸?
由於台灣在出口、投資上高度依賴中國大陸,一旦大陸經濟沒著陸,台灣亦很難置身事外,故在此我們探討大陸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
如同前述,中國大陸為了避免經濟的失控,幾年前就開始進行供給側的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造成利率的攀升,民間企業、中小企業的倒閉風潮,失業率也跟著上升。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啟動的美中貿易戰更使中國大陸貿易失速,進出口下滑、匯率大幅波動、資金外流。更有甚者,香港反送中的數百萬人上街頭的示威抗爭,使香港成為大陸科技、資金門戶的角色降低,影響大陸的統治威信及資金的外逃。
除了不少國際機構都把中國2020年的景氣預測調降至6%以下之外。國際清算銀行甚至認為中國大陸非金融部門的國企、央企債務比率不斷攀升,未來幾年可能出現泡沫危機。究竟大陸經濟的實況為何?經濟會不會崩盤?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首先,大陸經濟有幾個互相矛盾的經濟數據,耐人尋味,有加以分析的必要。
第一,大陸當局不斷調降存款準備率,但貨幣數量的成長(M2)不增反減。此一現象代表大陸貨幣的傳遞機制出了問題。不少人在問:「大陸的基礎貨幣是4兆多人民幣下放,尚不包括乘數效果,但是貨幣數量不增反減,究竟跑到哪裡去呢?這些錢可能跑去償還公司債,進行公司周轉,或跑到房地產市場去嗎?
另外一個可能因素在於,類似過去日本的貨幣政策失靈一般,因為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有錢的企業不會來借錢,來借錢的企業都可能面臨經營上的困難、有可能倒閉。因此,銀行寧可增加爛頭寸,也不敢把錢借出去,以至於貨幣的流動性出現了問題。
第二,房地產價格仍在下跌,但?需表現卻不差。因為房地產代表財富,財富效果下滑,照理說消費能力也會減退,?需也會呈現疲乏的現象。大陸目前推動夜間經濟、高端消費等,或許多少挽救了些許內需的不振。
第三,總體的貨幣政策寬鬆,但房地產市場?相當嚴峻。貨幣寬鬆、房地產卻表現不佳的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和政府不准銀行借錢給房地產業者發債去購置土地有關。
第四,限制房價上漲,也限制房價下跌。因為擔心家庭債務攀升太快,所以限制房價上漲,但是也擔心房價下跌太快,造成銀行呆帳的大幅增加。此一矛盾的政策,既限制房屋上漲,也限制房價下跌,導致好的房子賣不出去,因為沒有漲升的空間,不好的房子也沒有人買,因為房價還處於下跌的走勢,祗是政府政策,使它暫時不跌而已。
第五,大陸出口下滑,但經常帳的盈餘仍增加。背後主要原因在大陸是加工貿易型態,出口下滑對中間財、關鍵零組件的需求也跟著下滑,以至於進口下滑的速度,超過出口下滑的速度,但大陸的終端消費財需求還在增加。
雖然政府的寬鬆政策大幅實施,但大陸經濟的嚴峻現況並未舒緩,它包括了中小銀行的倒閉嚴重,目前已經有450多家房地產企業倒閉。此外,不少中小型的地產銀行已出現擠?的風潮。當然,大陸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可以藉由放寬城鎮化的比率來支撐房價,這是正面的因素。
大體而言,大陸底子厚(有3兆美金的外匯存底,扣掉1.8兆的外債,仍有1.2兆美金),盯得緊(中央集權政府隨時可透過股票、房地產的監控,來維持交易秩序)、工具多(降低利率、降低存款準備率、發行國債、以股換債等工具仍多),仍可避免硬著陸的風險。但房地產價格面臨下滑、企業債攀升、民間債務也不斷增加,雖然中央政府可以暫時壓下來,但會不會在未來產生系統性的風險,仍值得審慎觀察。正如同人生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會不會最後導致身體上的系統性失靈,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一旦房地產、企業債、民間債務一舉爆發,茲事體大,中國經濟可能會產生系統性的風險。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美中貿易戰,大陸需要妥協、儘速清理戰場的可能原因。因為美國課徵關稅,大陸出口減少,人民幣發行基礎的美金跟著減少,導致大陸貨幣的流動性也會降低。其次,貿易戰造成資金外移,資金緊俏,企業倒閉、民眾失業的風險也跟著提高。
再者,大陸對美國進口品課徵關稅,進口品價格也會隨之攀升,進而帶動通貨膨脹,尤其是豬瘟帶動豬價,與一般食物價格的上漲,將使民眾購買力下滑,引發更多民怨。
當然,大陸會不會爆發系統性風險,還要觀察相關數據。第一,央企、國企的債務占GDP的比重是不是持續上升?一旦持續攀升,可能拖累大陸的銀行體系,爆發金融風暴。第二,大陸存款準備率是否大幅下滑?目前銀行的存款準備率還在13~14%左右,如果下滑至7~8%,代表大陸銀行、經濟的流動性出了問題,風暴的可能性也攀升。第三,大陸一線、二線城市的房價會不會下滑超過兩成,一旦大幅下滑,除了導致銀行債務攀升之外,民眾的購買力也會顯著下降,嚴重衝擊大陸的內需。
台灣經濟的展望
在台灣方面,雖然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供應鏈調整的成本,以及中國大陸GDP下滑對台灣GDP的衝擊,不過轉單效應,尤其是台商回流對美國出口的增加,抵銷了部分對大陸出口的減少。其次,日韓貿易糾紛與美中貿易戰的轉單效應,使台灣的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的投資逆勢成長,也帶動了台灣的相關景氣。其次,在這波中美貿易戰中,催化了台商的可能回流。台商回流產生的擴大台灣投資效益,也帶動了投資、出口與設備的進口。
整體而言,台灣經濟處於全球經濟的下滑,和台商回流、資金充沛效應的拉扯。很顯然的,資金充沛跟台商回流效應占了上風。因此,中經院預估去年的經濟可以達到2.54%的成長率,今年也可望達到2.44%左右的成長率(見圖3)。主計總處更樂觀地估計今年、明年的成長率可以到達2.72%左右。
大體而言,台灣和全球經濟有相同跟不同的因素。在相同的因素上,全球經濟下滑(尤其是中國)影響全球進口需求,對台灣出口不利,其次,所得增加有限對消費增加貢獻不大。
在不同的因素上,資金充沛跟美中貿易戰引發的台商回流,抵銷了全球景氣的下滑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其次,轉單效應跟台商回流擴大投資,也拉拔了台灣的經濟。
在對台灣經濟成長的估計上,以主計總處最為樂觀,2019跟2020的成長率分別是2.60%和2.72%。中經院則估計2019跟2020的景氣分別是2.54%和2.44%。
台經院2019跟2020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則分別為2.40%和2.45%。何寶華經濟研究院的估計則相對較為悲觀,2019、2020年分別是2.30%和2.20%。
全球經濟成長的變數
展望明年的景氣,占了全球四分之三GDP的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的經濟均向下修正,雖然金磚四國中的俄羅斯、印度、巴西經濟成長率上修,但它們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相對有限。
美中貿易戰的第1階段協議雖然已達成,但在美中各懷鬼胎的情況下偃旗息鼓,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仍高,對未來廠商拉貨、擴大投資的信心仍然有限。不過,若從正面看待,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邊際影響力正在下降,這也是正面的消息。
2020年全球經濟的變數不在於中國經濟是否下滑,因為中國經濟的下滑,跌破6%已是共識,主要變數在於美國經濟的下滑何時止穩。不過,從第4季的數據來看,ISM指數雖然在50%以下,但相當接近50,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以及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在下滑,同時,美國聯邦儲備會主席宣布美國明年不會再降息,代表美國經濟恢復正常軌道已經有譜,對全球經濟的復甦有利。
另外就正面的因素而言,美中貿易戰的和緩有利出口增加,對全球不利影響的邊際效果也在下降,美國經濟在第4季回穩,以及科技創新研發的投資支出增加,同時,勞動市場持續的改善,都是有利的因素。
此外,地緣政治的風險包括美伊衝突、英國在未來一年和歐盟的脫歐談判發展、香港反送中事件的後續發展,印度、巴基斯坦、俄國、烏克蘭的示威、抗爭等,對全球經濟走勢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如何追求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
對台灣而言,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和緩,台商回流及轉單效應的加持,投資成長持續看好,加上出口的回升,政府前瞻基礎建設的持續投資,今年景氣看好;不過,台商的回流、轉單的效應均有其時間性,如何把握台商回流的契機,扣合產業升級的轉型,才能追求台灣經濟可大可久的發展。以下提出幾個重點戰略供政府參考:
一、大國旁邊小國的對策-尋求差異化/優質化
大國旁邊的小國如何避免在經濟上被邊緣化?瑞士、荷蘭經驗可供借鑒。在製造業上,它們均利用差異化來區隔大國。例如瑞士,發展巧克力、鐘錶、生化產業,來區隔德國的石化、工具機、汽車產業,而在製造業上闖出一片天空。同樣的,荷蘭利用農業生技、花卉、物流中介,來維持對德國的優勢。但在服務業方面,瑞士利用優質化、精緻化的金融保險、觀光旅遊、餐飲服務業來創造附加價值,並維繫其8萬美元的人均所得。荷蘭則利用物流、金融,來服務周遭大國,發揮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才足以維繫較高的薪資水準(見圖4)。
二、結合台商回流加速產業升級
如何進行下一階段的布局,重振台灣經濟的競爭優勢更值得關切。尤其是數位經濟時代的規劃更是重中之重(見圖5、6、7)。目前,全球數位經濟的技術源頭仍在美國。因此,如何結合創投、購併美國企業,鏈結美國數位經濟的生態系相當重要。
其次,協助美國的產業再工業化。過去一、二十年,美國大幅將製造業外包,欲再工業化有其事實上的困難。而台灣在東協、中國的幾十萬台商及其完整的供應鏈群聚,可以幫上美國的大忙。在非紅色供應鏈系統下,台灣可以扮演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策略夥伴,使台灣和美國的合作由政治延伸至經濟,創造雙贏的策略。
再者,加速鬆綁服務業,協助其產業化,使台灣目前10兆台幣的超額儲蓄,20兆以上的保險資金有好的去處。如將這些過剩的資金導入國際醫療、雙語教育、金融理財、長期照護等服務業,協助服務業全面脫胎換骨,提升商業模式,創造更多高薪就業機會,將有助於青年人爭取高薪的就業機會。
最後,也是重中之重的是,在台商回流及美國企業大舉投資台灣之際,政府應重新定位台灣為亞太研發中心、高階製造重鎮,並結合政府的政策工具(如租稅優惠、經濟部科專計畫、國發會國發基金等)協助,引導廠商往升級、轉型的方向前進。如此,台灣產業才得以掌握美中貿易戰的契機,加速產業脫胎換骨,尋求經濟的永續成長。
結語
雖然台灣2020年的經濟前景看好,估計仍可維持去年的成長動能,不過,今年仍有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包括:第一,國際貿易紛爭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第二,大陸成長下修、債務風險、結構調整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第三,原油價格跟原物料價格的變化,也會對產業的進出口帶來影響,尤其是最近的美國伊朗衝突,使油價大幅攀升,值得注意;第四,各國財經政策和匯價變化對台灣出口的影響;第五,地緣政治的風險。上述變數都值得我們審慎觀察與隨時因應。
此外,如何善用台商回流、企業轉單的效應加速產業升級,才得以追求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上帝關一扇門,必定會為你開?另外一扇門」,但是我們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如此,才能華麗轉身。也就是說,台商的回流是上天恩賜給我們的契機,但它必須扣合產業升級,台灣才能在下一波劇烈競爭的態勢中,脫穎而出。(作者為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理事長)
參考文獻
1.王健全(2019),〈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分析〉,未發表論文。
2.王健全(2017),〈悶經濟的解讀的解讀暨因應〉,經濟前瞻171期,9-12。
3.王健全(2019),〈歹戲拖棚的美中貿易戰〉,未發表論文。 4.馬利艷(2019),〈美中貿易摩擦及東南亞布局交流〉,泰國拜訪簡報,2019.8(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