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應對RCEP 15的簽署
正在加載......
應對RCEP 15的簽署

589

6月23日RCEP部長視訊會議會後部長們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強調今年確定簽署RCEP。顯見即使在印度宣布不加入、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下,RCEP於今年底完成簽署的機率仍高。沒有印度的RCEP,因涵蓋了全球第2及第3大經濟體,GDP仍達約24.4兆美元的規模,不容小覷。根據國際知名智庫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台灣若未參與RCEP,2030年出口將減少80億美元,實質所得將減少30億美元,衰退0.4%。研究亦表示,台灣無法參與RCEP15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較無法參與CPTPP為大。

 

文:譚瑾瑜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19年11月的RCEP領袖會議中正式宣布達成協議後,中國大陸商務部王受文副部長先於今(2020)年5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會上表示,RCEP預計6月底結束法律文本審核,並爭取今年RCEP領袖再次開會時簽署協定,爾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續在5月28日兩會中外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要如期簽署RCEP,而6月23日RCEP部長視訊會議會後部長們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強調今年確定簽署RCEP,以表達堅定不移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區域整合與區域經濟發展。顯見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略有延遲RCEP相關進展之下,RCEP於今年底完成簽署的機率相當高。

 

雖然RCEP談判成員之一的印度,在去年底宣布不加入RCEP,為RCEP達成協議抹上陰影,然而王受文副部長表示中國大陸支持印度在合適時間重返RCEP談判,且除卻印度的RCEP15個成員(以下簡稱RCEP15)已經透過RCEP貿易談判委員會主席,向印度發出了重返談判的邀請。有鑑於印度加入之RCEP,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巨型FTA,在經濟規模與經貿影響力呈正向關係的狀況下,印度加入RCEP與否,仍是全球及RCEP15會員關注RCEP成功簽署與否的觀察重點之一。

 

在當前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成長之際,RCEP簽署對東亞區域內經貿發展及產業合作又有新一層的意義與思維,並在第1階段美中貿易協議後及科技戰一觸即發的背景之下,加深其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角色與地位,並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發展產生競合作用。基於上述全球新局對於RCEP之影響,本文擬重新思考RCEP簽署對於台灣之可能影響,並提出因應之道。

 

RCEP內容及談判最新進展

 

2019年11月4日第3屆RCEP峰會會後提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3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RCEP15成員已經完成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及所有的市場准入問題的談判,惟印度總理莫迪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加入,剩餘15個成員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預計於2020年完成簽署。

 

雖然RCEP文本章節尚未公布,然貿易局網站之RCEP簡介內容表示RCEP涵蓋議題包括:一、初始條款及一般定義;二、貨品貿易;三、原產地規則,包括產品特定規則之附件;四、關務程序與貿易便捷化;五、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六、標準、技術法規及符合性評鑑程序;七、貿易救濟;八、服務貿易,包括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和專業服務之附件;九、自然人移動;十、投資;十一、智慧財產權;十二、電子商務;十三、競爭;十四、中小企業;十五、經濟和技術合作;十六、政府採購;十七、一般規定和例外;十八、體制性安排;十九、爭端解決;二十、最終條款。文本內容仍有待正式公布使得明確了解其開放程度,然而就歷次談判內容綜合評斷,RCEP調和過往五個東協加一協定之關稅稅率,使6個外部經濟夥伴洽談貨品及服務貿易開放,並在同是CPTPP的日本、紐澳等成員倡議下,透過參酌CPTPP開放內容,可進一步提升RCEP成員及東亞區域內的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程度。

 

RCEP峰會之後,2019年12月初便於印尼雅加達啟動RCEP法律文本審核,然而隨著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各成員遂而延宕原本既定於年初敲定文本內容的計畫。在疫情造成溝通困難之下,目前文本審核工作至5月中旬約完成八成,中國大陸表示預估在6月底可以完成。此外,東協加三於6月初召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貿部長視訊會議,會後發表《東盟與中日韓(10+3)經貿部長關於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的聯合聲明》,其中提到將持續推進區域經濟整合,不會因為疫情停下腳步,10+3成員將爭取年內達成RCEP,加強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促進跨境貿易投資發展。(註1)可以看出RCEP15成員雖受到疫情影響延緩文本審核工作,但在6月已開始加快腳步追趕進度,爭取年底完成RCEP之簽署。

 

印度自去年考慮RCEP對其國內經濟衝擊太大為由拒絕加入之後, RCEP15的成員除了儘速處理文本審核之外,仍希望說服印度重返談判,並透過RCEP貿易談判委員會主席發出重返邀請,希望印度在5月15日前做一決定。然而疫情蔓延至印度之後,印度經濟及社會受到疫情衝擊,恐在此際強化先前印度傾向保護國內產業、決定不加入RCEP的想法,加上近半年RCEP15成員已舉行三次會談、印度均未出席,在今年實現16個國家簽署RCEP的目標機率渺茫。

 

若從去年RCEP各次談判之談判重點,可以看出談判延宕主因在於印度對於關稅減讓的立場與其他國家分歧所致,歧見過大的情況下,實難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際有所轉圜。RCEP成員希望印度消除或大幅調降貨物關稅以及開放服務業市場,然而印度擔憂此舉將擴大持續惡化的貿易逆差問題,對當地工業造成衝擊及破壞,(註2)更遑論RCEP可能會要求印度在未來15年內對目前進口到該國的商品削減約90%的關稅,印度市場由此將有更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廉價商品,以及源自紐澳的乳製品。目前RCEP成員的貿易總額已占印度貿易總額的27%,出口占15%,進口占35%,而印度與RCEP成員的貿易逆差,已從2005年的90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3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占總體貿易逆差的60%以上,印度擔憂加入RCEP,不但對印度國內的服務業、汽車業、農牧業影響甚鉅,並加大印度對中國大陸、紐、澳等的貿易逆差。(註3)人民黨主席Priyanka Gandhi Vadra認為,這6年來印度減少了90萬個工作崗位,未來將面臨最大的經濟下滑,現在是加入RCEP最糟糕的時機。

 

此外,印度於2018年起調國外漲紡織品與電子產品關稅,如內衣、睡衣、童裝等紡織品由10%調升至20%,(註4)手機以及錄像和攝影設備等電子電器產品的進口關稅從10%提升至15%,電視和微波爐的進口關稅由之前的10%提高到20%。(註5)因而印度不斷主張調降關稅基期應以2019年為基期逐年往下調,而目前RCEP決議關稅調降基期應以2013年為準,若印度簽署不僅關稅收入驟減,並在毫無準備情形下讓大量中國大陸廉價品叩關,將導致印度在紡織品與電子產品的競爭力受損。印度回歸RCEP談判桌上的可能性很低。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09年07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