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2020國際經貿新情勢
正在加載......
2020國際經貿新情勢

589

在疫情持續的情形下,我國如何因應國際經濟局勢,有效提振內需及重新恢復出口動能為當務之急。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特與全國工業總會及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於8月12日在世貿展覽大樓舉辦「2020年當前國際經貿新情勢」研討會,會中邀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劉志宏、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分別就「國際經貿新局勢下的我國經貿政策」、「全球近期經濟情勢之動態與展望」、「全球金融市場之展望」進行分析與說明。

 

文:譚宗仙整理

 

 

2020年,美中兩大強國對抗愈演愈烈,又遭逢新冠肺炎肆虐,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不論是實體或金融市場都受到嚴重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度美國經濟總量萎縮度為5.9%,全球萎縮則達3%,創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中國大陸也取消預設年度GDP目標的慣例。 

 

台灣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自然無法倖免於外,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談話中指出,自美中貿易戰到新冠疫情,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歷經重大的結構性轉變,台灣須重新思考並調整自身在國際、區域的角色定位。在疫情持續情形下,台灣如何因應國際經濟局勢,有效提振內需及重新恢復出口動能為當務之急。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全國工業總會及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與外交部的指導下,於8月12日在世貿展覽大樓舉辦「2020年當前國際經貿新情勢」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致開幕詞、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劉志宏就「國際經貿新局勢下的我國經貿政策」進行說明、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談「全球近期經濟情勢之動態與展望」,最後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分析「全球金融市場之展望」。 

 

開幕致詞 

 

張院長首先指出,雖然從美中貿易戰到新冠疫情,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經歷重大的結構性轉變,但是,台灣因為防疫到位,第2季經濟成長率仍有0.64%的微幅正成長。 

 

從全球來看,張院長指出,受到疫情衝擊而陷入谷底的經濟,在各項經濟活動逐漸恢復下,可望從2020年下半年緩慢的脫困,但是,何時能看到正成長的曙光,依然要看疫情的發展狀況及各國的防疫成效。不過,在疫情可能會有第二波感染的陰霾下,各國都期望透過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然而,張院長不諱言,由於疫情能否有效控制,至今仍難定論,進而導致廠商是否進行投資持觀望態度,在此同時,各國的防疫措施,也造成全球供應鏈的調整,進一步影響到投資者的全球策略與布局。 

 

張院長指出,11月的美國大選以及中國大陸的內外情勢,尤其是美中之間,除了貿易戰之外,科技戰、軍事戰等都持續發燒,而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及南海的軍事對峙,對區域的穩定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全球經濟受到波及恐難避免,台灣也必須重新思考並調整自身在國際、區域的角色定位。 

 

國際經貿新局勢下的我國經貿政策 

 

劉副局長也認為,從全球經濟情勢而言,2020年各國的情況是滿糟糕的,全球經濟成長率衰退6%-7%,比2008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但是,相對來講,台灣不論是在GDP或出口貿易上,都還算是不錯,有微幅的成長,還算是穩定。 

 

但是,劉副局長表示,美中貿易戰與疫情,對台灣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供應鏈的關係上必須進行重新調整。 

 

不過,就全球供應鏈的改變,劉副局長指出,其實早在去年1月美中貿易戰爆發之前,政府就提出了台商回台方案,當時就預測到供應鏈會有所改變,只是當時並沒有預知到會發生疫情造成斷鏈的危機,但是也幸虧有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給了台灣一年的緩衝時間,如果現在才來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經濟數據就不會這麼好看了。 

 

在供應鏈布局上,劉副局長指出,會面臨兩個挑戰:一是成本思維的翻轉,二是深化區域經濟整合。在成本思維上,他指出,當初台商全球供應鏈的布局最重要的是成本考量,後疫情時代,這種運作方式,必須要有所變化。 

 

但是,他坦言,因杜哈回合談判停滯下,WTO有推動不下去的趨勢,轉而深化區域經濟的整合,包括CPTPP、RCEP、中日韓FTA;對台灣來講,挑戰是比較大。 

 

面對成本思維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劉副局長認為,台灣可以從三方面突破,一是接近市場,當地需求當地製造。二是區域化生產,發生疫情後,愈來愈多國家推動本國生產政策,然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發展完全自給自足的產業體系,還是會需要對外的合作。所以,第三,劉副局長認為,台灣可以發展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後疫時期,劉副局長指出,也將加速數位時代的到來。在數位時代,很重要的是資料,資料經濟帶來很多新服務、新的規則,也創造更多的可能,但是,隱私保護議題也將浮出檯面,隱私保護成為數位時代新規則的新重點。 

 

後疫時代的經貿政策部分,劉副局長指出,依據總統去年就任時所揭櫫的大方向,主要還是以加強對美、歐盟與日本以及新南向為主軸。 

 

展望未來,劉副局長指出,全球供應鏈還會有很大的波動,台灣要做的不是求最大,而是能夠成為最好的夥伴,並藉此建立更高的國外信賴度。 

 

全球近期經濟情勢之動態與展望 

 

李副執行長也指出,當疫情為全球帶來自清咸豐年間至今最慘烈的衝擊,當全球貿易都熄火時,台灣是少數可以維持正成長的國家。而全球的經濟,世界各主要機構都預測2021年下半開始才會慢慢回轉,也就是說,現在仍然走在隧道中,但已慢慢看到隧道那一頭的光線。 

 

所幸,李副執行長指出,台灣的GDP目前看起來至少可以保1,全年正成長應該是沒有問題。 

 

李副執行長指出,未來不管是台灣還是全球經濟恢復的程度,取決於疫情、疫苗與振興三關鍵因素。疫情,無法預估,特別是,各國家已出現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因此疫情何時能夠趨緩、平穩,是取決於疫苗何時出現。而振興,事實上是會發生效果,如果在對的時候用對的工具。 

 

疫情後的新常態,李副執行長的觀察,在供應鏈方面會有三個轉變:短鏈、多鏈與斷鏈。 

 

短鏈,他認為,從2012、2013年時就已緩慢出現,當時是因為地緣政治、環保要求,使得供應鏈實際的長度變短,本來是從越南、大陸到歐洲,轉為到波蘭、捷克投資。隨後短鏈有了新趨勢的概念,供應鏈的供應商變少,希望供應商去整合供應鏈,疫情過後出現第三波的短鏈,也就是建立本土的供應鏈,降低對進口的依賴,甚至還能出口,所以,短鏈本來就在發生,但是貿易戰與疫情讓斷鏈更加速與擴大。 

 

多鏈,李副執行長指出,是分散化,多元化,也就是不要集中。斷鏈,他指出,主要是因美中貿易戰而發生,但是美中斷鏈,目前只發生在高科技,其他領域並沒有看到,不但沒有,還看到加碼,在生醫方面,美對中投資是暴增,資通訊也一樣,中對美投資幾乎是歸零,但是美對中投資還是維持相當程度的成長。 

 

李副執行長直言,這樣的情形,不如說是美國的兩手策略,對美國有威脅的就會考慮,但是,美國覺得勝卷在握,沒有威脅力的,還是會不斷進行投資,也因此,斷鏈風險對台灣會有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李副執行長指出,低接觸經濟興起,是疫情過後的另一個新常態。例如消費者行為改變,沒事少去醫院,出門自駕,或者飛機不要坐中間,或是旁邊不要有人,這些都會改變產業運作的方式,也都會帶動新的商機。 

 

最後在因應與準備上,李副執行長指出,要習慣短鏈、適應多鏈、避免斷鏈。他說,台灣目前看來還OK,未來會有三高:投資高、成長高(相對其他國家)、關注程度高;未來台灣會是很熱的話題,然而,關注度高,到底是機會,還是威脅,大家會有不同感受。 

 

李副執行長提醒,未來要注意動向。過去都是以10年、5年為規劃,如今則是每周都在變化,因此,對國際動向要特別注意,更要跳出箱子。而疫情帶給大家很多不同於過往的經驗,同時,要融入當地、數位轉型,還有人才,未來我們需要的人才會跟過去很不一樣,要如何界定,爭取這些人才,大家要開始習慣。 

 

全球金融市場之展望 

 

吳董事長從全球金融市場面觀察指出,今、明兩年不會有通膨的問題,比較麻煩的會是失業率的問題。 

 

吳董事長指出,台灣因為疫情控制良好,生產線大致能維持運作,而且前兩年廠商陸續返台生產布局,增加生產鏈的供給量,此外,2018年開始,台積電在南科開始設廠投入5奈米生產,2019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營運,帶動半導體生產鏈的穩健表現,支撐了台灣經濟熱絡狀況。 

 

只是,2020年3月以後,吳董事長表示,歐美疫情加重,原本供應鏈斷鏈,演進成供應鏈與需求鏈兩端都出現嚴重下滑的情形,台灣製造業也因此表現疲軟,相對的非製造業,因為國內疫情獲得控制,內需逐步回溫帶動下,情況比製造業有所改善。 

 

吳董事長指出,主計總處也因此估測2020年第1季與第2季GDP年增率分別為1.59%與-0.73%,不過,估計在全球各國慢慢回復經濟活動,疫情沒那麼嚴重後,第3季以後,經濟動能將逐步回溫。 

 

面對疫情的衝擊,吳董事長指出,各國都陸續採取積極寬鬆貨幣政策,美國從3月27日批准一項2.3兆美元的紓困計畫,隨後追加使總支出達3兆美元,歐盟也推出5,400億歐元紓困措施,並打算成立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日本2020年4月實施117.1兆日圓的緊急經濟對策方案,5月再編列117兆日圓新刺激計畫,估計全球財政擴大支出方案規模已達10兆美元。 

 

即便如此,吳董事長直言,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首先是疫情的不確定性,全球大約188個國家與地區確診人數超過千萬人,死亡病例超過50萬人。影響範圍廣,還沒有特效藥與疫苗、傳染力高且出現無症狀感染者,恢復期長,致死率高於5%。加上,全球疫情防範不同調,更加深疫情防控不確定性。 

 

因為疫情,吳董事長指出,也促使產業鏈在地化,進一步讓各國企業重新思考布局策略,各國因防範疫情,去中國化、以及美中角力都讓全球自由貿易受阻,在此同時,疫情防控與經濟動能維繫難以取捨,開開關關,拖延復甦時程。 

 

吳董事長指出,部分高外債,仰賴國際旅遊與能源價格的開發中國家更因此嚴重受創,依據國際金融協會估測,2019年全球債務總規模已達255兆美元,占全球GDP比率為322%,2020年各國大舉擴張支出將大幅提升占GDP比率至342%,在此情勢下,若景氣下行,疫情沒有獲得有效改善,企業獲利低將導致金融業壞帳率升高,持續低利率也將壓縮金融機構獲利,推升金融脆弱性。 

 

而地緣政治,吳董事長指出,包括美中經濟、政治、軍事的角力,南北韓的對峙、南海問題、港版國安法、兩岸政經情勢變化、美國總統大選等等,都將加深未來的不確定性。 

 

不過,吳董事長指出,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巷相對較佳,疫情衝擊較低,產業鏈未被衝擊,半導體相關產業表現亮麗,因此,他預估,台灣經濟動能在2020年第3季會開始緩步回升,國際經濟則要到2021年第2季後才會較為穩健回升。 

 

在經濟動能遲緩,石油價格平穩下,吳董事長認為,通膨不構成威脅,同時,為維持經濟能量以及低通膨的助益,低利率水準將維持至少到2021年第2季,不過,在較多有利因素下,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易升難貶,此外,股市與房地產在資金簇擁下表現穩健,但資本市場在不確定性因素仍多的衝擊下,波動幅度較大。(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