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2020年爆發的全球Covid-19疫情,重創了世界經濟,但台灣經濟仍然享受正成長,且人民日常生活未受到大規模的顯著影響,在各項的作為中,醫療口罩的國內日產能從2020年1月底時的188萬片,到第4季時已經站上日產能3,000萬片以上,這都歸功於政府在法規上與供應鏈上的協調動員,以及台灣快速反應的產業群聚。為期超前部署、因應未來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挑戰,本文作者從新經濟發展模式與後疫情趨勢,分析當前產業群聚的問題與挑戰,最後並提出策略性建言。
文:呂曜志
談到產業群聚,傳統的觀念認為,產業群聚縮短各種生產要素流動、交易、分配,甚至共享的時間成本與實體成本,對經濟與社會具有正面的外部性,政策因此應該介入促成。在某些條件下,這樣的理論的確成立,也在台灣以及其他國家能夠找到許多成功的案例。在麥可波特的競爭論下,產業群聚不但有明確的定義,且許多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WEF或研究產業競爭論的學者,也依循這樣的脈絡,曾經對全球141個以上的國家進行過「產業群聚發展」調查,台灣也在這項指標上,位居全球領先地位。
2020年爆發的全球Covid-19疫情,重創了世界經濟,但台灣被國際媒體評價為角落生物,經濟仍然享受正成長,且人民日常生活未受到大規模的顯著影響,在各項的作為之中,醫療口罩的國內日產能在2020年1月底時是188萬片,而在2020年第4季時已經正式站上日產能3,000萬片以上,歸功的就是政府在法規上的協調與供應鏈上的協調動員,以及台灣快速反應的產業群聚。但在口罩國家隊成功的背後,產業群聚的趨勢研究仍然需要學者持續審慎的觀察與分析,並對政府提出適當的策略性建言,以期超前部署,因應未來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挑戰,這是本篇文章所要提出的重點。
產業群聚政策的政策目的
僅管大部分文獻與民眾引為必然,但筆者需要提醒的是,產業群聚形成的目的,並非直接指向國際供應鏈的效率競爭,也就是不完全是以出口為導向的。許多產業群聚,其實面對的是國內市場,著重的不一定是效率,而是著重在台灣新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就業與分配均衡」中的就業與分配,這是我們關心產業群聚議題的過程中,必須放在心裡的綱領與一把尺。
台灣人口的減少與高齡化,以及經濟活動人口大都集中在六都區域,已經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國家發展議題,許多非六都縣市的空間發展,雖然受惠於台商回台投資,台灣產業群聚在某些全球具有競爭力產業的持續擴張(如半導體產業)以及產業持續升級轉型(如汽車零組件產業與航太產業),但產業群聚的新增或再生,也需要同時考慮生活機能與社會包容性等因素,讓國民可以分散性就業,讓非六都縣市能夠增強其永續自我支持的韌性,因此並非完全以國際供應鏈效率為思考的主軸。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0年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