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因為美國認為「中國製造2025」不但是大陸推行技術民族主義的體現,更是其在高科技領域企圖趕超的計畫,將可能挑戰美國領導地位,所以自2018年以來,即透過貿易戰、科技戰予以壓制。對此,大陸當局乃提出「中國標準2035」以取代「中國製造2025」。鑒於「中國標準2035」主要目標,對內提高製造業品質,打造質量強國,以高標準推進高品質發展,對外則推進大陸與國外標準體系相容,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合作和經貿便利化,最後成為國際標準的主導者,故其發展值得關注。
文:黃健群
2015年,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強調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兩化融合、智慧製造等五大工程,以及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海洋、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力、農業、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領域。可以這麼說,「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讓大陸的製造技術可以領先世界;同時,打造出能夠支撐大陸自主高新產業鏈的市場。但由於美國認為「中國製造2025」不但是大陸推行技術民族主義的體現,更是其在高科技領域企圖趕超的計畫,將可能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因此,自2018年以來即透過貿易戰、科技戰予以壓制。因而,大陸當局提出「中國標準2035」以取代「中國製造2025」。
「中國標準2035」主要目標,是大陸在認知美中科技勢必脫鉤前提下,能夠擺脫依賴國外技術現狀的槓桿,並以此掌握未來全球市場的競爭主導權。與此同時,對內提高製造業品質,打造質量強國,以高標準推進高品質發展;對外則推進大陸與國外標準體系相容,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合作和經貿便利化,最後成為國際標準的主導者。因此,其發展值得關注。
大陸推動「中國標準2035」的歷程
多年來,大陸即認為,制定標準更甚於取得技術;但受限技術、國際環境,「中國標準」以階段性方式推動:
1978年改革開放後,大陸加大採用國際標準,標準化的工作也開始納入法制管理。1978年,大陸恢復國際標準組織(ISO)成員身分。1984年,首次召開全國採用國際標準工作會議,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198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01年為了履行入世承諾,成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8年和2011年大陸相繼成為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常任理事國。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迄今,大陸從戰略高點推動中國標準化。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強調,「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據制高點」;因此,大陸認為產業自主創新有三大關鍵戰略,包括發展自主品牌、強化智慧財產權,以及制訂產業標準。
基於此,大陸於2015年12月頒布《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進行標準化體制的改革;2017年11月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18年3月,大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標準委」)委託中國工程院等智庫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預計在2020年初提出制定推動標準化戰略的「中國標準2035」。然而,2020年初,中國工程院進行的「中國標準2035」研究雖然初步完成,但迄今仍未見公開資料。根據大陸國家標準委的說法,在近期將提出的《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簡稱「綱要」)中,將包含中國標準化面向2035年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和措施路徑。換言之,「綱要」將揭示「中國標準2035」的全貌。
大陸認為「中國標準2035」是產業「換道超車」契機
大陸每年都會頒布《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簡稱《工作要點》);2020年3月發布的2020《工作要點》提到:「在充分吸收『中國標準2035』項目研究成果,⋯ 編制《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2021年的《工作要點》亦提到:「今年工作要點是「依照『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編制標準化戰略行動計畫,明確工作要求和重點任務」。換言之,「中國標準2035」內容仍未完全清晰;但2020、2021兩年的《工作要點》雖然未引發太多的討論,但內容涵蓋了「中國標準2035」的基本架構及行動方案(請見表1),更揭示了大陸邁向「中國標準」的企圖心。
由2020、2021《工作要點》來看,「中國標準2035」涵蓋的目標相當廣泛,除了希望主導全球商品製造,還要制訂生產、交換、消費標準與規則。大陸認為,國際標準制定一向是由歐美主導甚至「掌控」;缺乏國際標準化話語權的中國,其結果就是每年必須支付巨額智慧財產權使用費。然而,大陸並非完全沒有技術;但中共認為,在歐美霸權下,中國技術無法成為國際標準;且現今國際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尚未完成到位,全球性的技術標準也尚在形成中,「中國標準2035」的推動,將是大陸產業和標準「換道超車」的契機。
換言之,大陸當局認知到,目前雖然中國和先進國家在技術標準仍有巨大差距;然而,由於此時正處於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變革期,新的經濟模式和產業格局都尚未定型,現有體系、規則、框架、標準都將顛覆和再造;再加上美國的科技封鎖與脫鉤,使得「中國標準」成為一條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
此外,進一步檢視大陸工信部發布的2020、2021《工業通信業標準化工作要點》,可以得知大陸鎖定的重點產業標準制定著重在新興產業領域,包括5G網路與應用、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資料中心、車聯網、新材料、戰略性礦產資源、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增材製造、現代農機裝備、環境保護裝備、無人機、品質提升、新型顯示、智慧光伏、超高清視頻、虛擬實境、智慧健康養老、高速寬頻、網路資料安全、物聯網安全等,以及量子資訊、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區塊鏈等。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資訊的標準化首次被提到。
大陸認為,所謂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即是指數位技術的應用;而這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數位技術將改變幾乎所有行業發展模式,對大陸當局來說,這也是未來15年中國產業發展重心。此外,全世界都在進行數位技術標準化,中國大陸的一些龍頭企業在這方面已獲得全球肯定,但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重點是目前大陸的數位技術應用仍處於發展初期,仍在尋找應用的切入點,大陸必須透過標準來提升品質、效率和效益。因此,可以預測,未來大陸將以「數位經濟」為槓桿,在5G網路與應用、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重訂標準。與此同時,透過一帶一路的市場建立和推動標準通聯,走向世界。
「中國標準2035」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大陸當局認為,標準制定取決於國家實力、市場容量,以及科學技術。因此,未來大陸將從加強國家實力以增加話語權、擴大市場容量以增加標準誘因,以及強化科學技術以推動標準布局等三方面推動「中國標準」。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即是大陸希望透過龐大的市場吸引力,讓進入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不得不遵循其規則和標準,進而可以通過這些跨國公司輸出大陸在食品安全、化學品法規、反托拉斯、環境保護、資通訊等方面制定的行業標準,單方面改變全球市場,以創造有如歐盟「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s Effect)的「北京效應」(Beijing Effect),(註1)擴大中國標準影響力。與此同時,大陸將一方面擴大參與國際標準組織,並提出更多的標準技術提案,由規則的「使用方」,逐漸轉變為規則的「制定方」;最後,加大與主要貿易國標準互認的力度,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以此擴大中國標準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中國製造2025」強調大陸在製造業關鍵技術的趕超。「中國標準2035」則由更高的戰略制高點出發,透過標準的制定及推動,讓大陸由「中國製造」、「中國創造」走向「中國標準」。可以預見,隨著「中國標準2035」的推進,未來大陸將以技術商業化為基礎,走向技術創新,最終走向技術標準制定。而這樣的戰略會如何發展?台灣各界應謹慎觀察注意。(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此概念援引自美國教授 Anu Bradford於2012年提出、2020年出版的《布魯塞爾效應:歐盟怎樣統治世界》(The Brussels Effect: how the European Union Rules the World)。其意指由於歐盟消費市場廣大,進入其市場的好處大於適應歐盟標準所付出的代價。因此,歐盟不需強制要求企業執行其標準,企業就自願推廣歐盟標準。換言之,北京也希望效法歐盟,透過市場力量就足以把標準變成全球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