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
正在加載......
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

589

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2020年為「需求不振」,2021年則為「供給不順」;其次,氣候異常致多國經濟受創,如何面對變化日益劇烈的自然環境,也成為各國要面對的經濟挑戰;第三,2021年下半年通膨問題,不僅使原物料及能源價格上漲,甚至引發多國電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展望2022年,疫情能否獲得控制?仍是全球經濟關注焦點,而供應鏈紊亂的問題是否能有效解決?各國政府是否能正視通膨問題,並著手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控制?美中緊張關係能否降溫?都將牽動企業投資布局的決策。

 

文:孫明德、方俊德

 

 

 

進入2021年,儘管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的疫苗順利問世,然初期產能不足,疫苗供應進度嚴重落後,導致主要經濟體與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的疫苗覆蓋率落差明顯,加上新冠病毒株不斷變異,從2020年疫情初期的武漢株、Alpha株,到2021年的Delta株、Omicron變異株,讓全球疫情看不到盡頭,即便是美歐等疫苗部署加速的先進國家,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新增染疫人數亦明顯攀升,所幸疫苗對抗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仍足夠,故疫苗覆蓋率較高的國家能夠繼續重啟經濟活動,降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 

 

然而,對於疫苗短缺、接種緩慢的新興國家則面臨醫療量能不足的情況,如馬來西亞、印度、越南與泰國等。南亞及東南亞疫情緊繃,使得當地政府在2021年Q2~Q3這段期間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在馬來西亞,封鎖措施擾亂包括汽車、半導體和醫療設備在內的產業,馬國政府為防疫,根據不同的產業對人力進行限制管控,使得廠商被迫減少產量或關閉營運以遵守新措施;越南則針對部分疫情較嚴重的地區,頒布「三就地原則」,生產工廠必須要能安排員工「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休息」,方能正常運作,根據越南當局統計,從2021年7月開始實施嚴格防疫管制以來,有多個城市、省份的工業產能大幅下降。東南亞工廠因感染群聚而停工的影響波及全球,導致相關產品供應鏈出現問題。 

 

整體而言,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2020年為「需求不振」,2021年則為「供給不順」,從車用晶片、物流塞港塞櫃、勞力短缺、能源供不應求,都使復甦中的全球經濟屢遭挑戰。其次,氣候異常造成歐洲、中南美洲,以及亞洲多國經濟受創,如何面對變化日益劇烈的自然環境,也成為各國要面對的經濟挑戰。除了疫情與天災外,2021年下半年通膨問題逐步升高,不僅各國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受壓力,原物料及能源價格的上漲,甚至引發多國電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展望2022年,疫情能否獲得控制仍是全球經濟關注焦點,但供應鏈紊亂的問題是否能有效解決?各國政府是否能正視通膨問題,並著手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控制?美中緊張關係能否降溫,抑或是另起新戰局,也將牽動企業投資布局的決策。以下本文將分別就2021年全球經濟及主要經濟體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22年國際情勢及可能的經濟表現,以及影響全球經貿發展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1年1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