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如何應對國際碳中和挑戰
正在加載......
如何應對國際碳中和挑戰

589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各國政府相繼運用貿易手段以加速邁向淨零減排目標,歐盟更是率先發布2026年徵收碳關稅(延後1年於2027年正式實施),此一措施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壓力日益沉重。為此,本會特於6月中旬舉辦「國際貿易最新動向-產業如何應對國際碳中和挑戰」研討會,邀請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副主席王秀雲,以及台泥公司副理張耀元,共同探討「產業如何應對國際碳中和挑戰」。 

 

文:李立穎整理

 

 

 

 

碳稅玩真的,金管會已發布上市(櫃)公司「盤查」揭露時程,預計2027年以前,全部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以前,完成財務報表範圍一致盤查,並完成第三方查證。 

 

面對碳帳的揭露,工業總會邀集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副主席王秀雲,以及台泥公司副理張耀元,共同探討「產業如何應對國際碳中和挑戰」。 

 

研討會主持人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致詞時表示,2022年3月歐盟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通過時間為2022年6月22日),首先針對鋼鐵、鋁、水泥、肥料、電力等碳密集型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購買憑證(CBAM Cerificates),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未來如何降低CBAM對產業衝擊,值得深入討論。(涵蓋部門除原執委會提案5大部門,歐洲議會建議擴大至聚合物、有機化學品、氫、塑膠、亞摩尼亞、間接排放(指製造商使用電力產生之排放) 

 

不ESG就淘汰,迎向永續轉型 

 

安侯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評估表示,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目前還不知道高峰到了沒,所以還不能評斷這場剪不斷理還亂的疫災;而眼前變數頻起,如:只剩猛藥可下的氣候變遷、缺料下耀眼的出口經濟、疫災下受難與貧苦的人民,以及俄烏戰火下金融與能源制裁危機。 

 

因俄烏衝突已加速能源自主,PEPowerEU於2022年5月發布,預算新台幣6.1兆(歐元195b),2027擺脫對俄國化石能源依賴;2030年清潔能源(能源效率、減碳)提升至45%。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發布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揭露未來前十大嚴重、短中長期風險發生可能性較高,及疫情期間惡化的全球風險,遠憂是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喪失;近憂則是社會凝聚力侵蝕、生計危機、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根本原因則是由於人為導致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危機、債務危機,及地緣經濟衝突。 

 

一、淨零是企業永續發展的轉捩點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會議(COP26)主軸為「確保全球於本世紀中達到淨零目標」,將「淨零」視為產官學一同朝向永續發展的必要關鍵。 

 

(一)美國SEC強制揭露氣候風險 

 

美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承認氣候變遷會對其經濟和金融系統構成風險,於3月公布氣候報告規定草案,就其適用性,揭露報表形式、內容及指標,作為上市公司氣候揭露之指引。 

 

依據美國SEC規定,有申報義務的註冊公司,以及依該法提交註冊聲明的公司,包括國內及外國私有企業。揭露有可能對其業務、營運結果或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以及與氣候相關的財務報表指標。 

 

針對溫室氣體範疇1和2揭露,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必須進行有限確信,兩年後將轉為合理確信。範疇3如屬重大項目,或註冊公司已將範疇3列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時,才需揭露範疇3項目。 

 

其它揭露事項,包括:1、治理和風險管理程序;2、實務上和過渡階段的風險及影響;3、指標、目標和任何過渡階段計畫;4、如有進行任何的情境分析;5、碳抵換、再生能源憑證。 

 

台灣企業應辨識對所處商業模式真正重大的衝擊部位,確定掌握定期報告重點。對製造業來說,製程改善、能源效率提升、對供應鏈的溝通與管理將更是外界關注的重點。對金融服務業來說,自身碳排放雖不多,報告上應著重對投融資的管理及監控體制。 

 

(二)擴大溫室氣體排放申報 

 

第一批管制對象,包括發電、鋼鐵、水泥、半導體、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石油煉製業,以及範疇1直接排放達2.5萬噸以上企業。第二批管制對象,包括範疇1(直接排放)+範疇2(間接排放)合計達2.5萬公噸以上企業,須依法進行盤查,每年於環保署網站進行登錄。潛在對象為用電量大的製造業(100家以上)。 

 

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盤查揭露時程,預計2027年以前,全部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以前,完成財務報表範圍一致盤查,並完成第三方查證。 

 

時間軸如下: 

 

2023年第1階段,資本額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完成盤查;鋼鐵、水泥業完成個體公司盤查。 

 

2024年第1階段公司完成查證。 

 

2025年第2階段,資本額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資本額50~100億元上市櫃公司完成個體公司盤查。 

 

2026年第3階段,資本額50~100億元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資本額50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完成個體公司盤查。 

 

2027年第4階段,資本額50~10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100億元以上及鋼鐵、水泥業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查證。 

 

2028年50~100億元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查證;50億元以下個體公司完成查證。 

 

2029年50億元以下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查證。 

 

(三)全球淨零檢核點:工業、運輸、建築 

 

檢核內容包括:工業減排貢獻、運輸減排貢獻、建築減排貢獻、行為改變避免碳排、增進能源效率減少碳排,及電動化減少碳排。 

 

(四)供應鏈淨零潛力無窮 

 

全球排放量超過五成來自8大供應鏈: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組件、汽車、專業服務、物流。 

 

8項措施達成供應鏈淨零,內容包括:導入循環經濟(減少使用初級原料)、製程效率提高(減少能資源使用)、使用再生能源(擴大再生電力來源)、運用再生熱能(擴大再生熱能來源)、採用創新製程(擴大製程創新)、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永續林/農業)、使用綠色燃料(交通電動化、氫化),以及碳補集(碳補集與封存)。 

 

(五)新氣候經濟基礎建設及生態系 

 

低碳基礎建設占70%,包括能源轉型暨化石能源補貼政策調整、民間自願性碳標準、氣候公約暨京都議定與巴黎公約、碳揭露(包括TCFD)、碳總量管制與交易體系、碳會計與查驗證、碳費與碳稅。 

 

產業氣候行動占30%,包括產業低碳轉型、氣候金融、企業倡議(RE100、EV100、碳中和、淨零)。 

 

二、大勢所趨ESG 

 

觀察企業經營與投融資的變革轉型,短期包括股東、財務、有形資產(EPS); 長期包括利害關係人、非財務、無形資產(ESG)。 

 

(一)為ESG&淨零點燈照路 

 

油氣產業率先開槍,將煉油廠原油進料改為動物性與植物性油脂的芬蘭石油公司,過去20年股價不動,2022年4月成長17倍;挪威石油公司2018年新名字equinor,Equi代表平等、均衡與平衡,nor代表挪威,一家來自挪威,提供能使萬物和諧共存、國際性的多元新能源公司,挪威離岸風力發電是浮在水面上,台灣是插在海上。 

 

世界許多大廠亦積極提出低碳承諾,並設定科學減碳目標,還有擴大使用再生能源,部分廠區使用100%再生能源。如位於西班牙的聚碳酸酯廠,是全球第一個大型化學廠區使用100%再生能源(太陽能);位於中國湛江的熱塑性聚氨酯廠使用100%再生能源;立陶宛、西班牙、愛爾蘭和德國的四家工廠,使用100%再生能源。 

 

在再生能源的採購增量方面,2021年6月Air Liquide新簽訂15年再生能源購買合約,預計減少27萬噸CO2排放。DOW2020年6月新簽訂4份再生能源採購合約(共338MW),預計減少22萬噸CO2排放。另外如聯合利華Unilever提出連續20年永續低碳後,其股價亦明顯走揚。 

 

(二)微軟負碳排 

 

微軟減碳措施終極為負碳,規劃2030年實現負碳排,2050年達成零碳足跡。負排放技術,包括造林、再生林、土壤固碳、生物能的碳補獲和儲存,以及直接空氣碳捕獲。 

 

微軟並推出永續雲,協助客戶紀錄、回報、減量,精準核算碳排,讓企業對各永續指標採取有效的策略。 

 

為符合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認證,承諾使用所有的資料中心獲得LEED金級認證,代表其建築物具備能源與資源效率。2030年將全面購買100%零碳能源,供應100%電力需求,微軟為2021年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企業採購戶。 

 

微軟還推出全年無休能源配對行動,如2021年底啟動雲端設施,採用每小時能源監測解決方案,確保每小時的能耗100%完全使用再生能源。建立微軟循環中心,協助延長伺服器的使用壽命,及再利用周期,並減少廢棄物產生,目前達成90%再使用率。 

 

三、以價制量的脫碳時代 

 

碳有價時代來臨(排碳付費),2030年前碳價格每噸至少須達50美元,全球才有減碳活命的機會,2019年10月IMF已喊?G20應付碳價每噸75美元。碳抵減價格預計2050年會漲50倍。 

 

觀察疫災下趨勢,永續與綠色金融持續爆發,推出永續相關債券、永續相關貸款、綠色貸款、永續債券、社會債券、綠色債券等。 

 

黃正忠指出,馬斯克曾批ESG是騙局,其實誤解大了。 

 

S&P500ESG指數自2022年5月起,將特斯拉從成分股中除名,標普指出,特斯拉的環境、社會和治理標準方面評分保持穩定,但與全球同業相比排名下滑,且缺乏低碳策略和商業行為準則,對駕駛輔助系統相關的傷亡調查處理,及加州車廠涉嫌種族歧視、工作條件惡劣等。 

 

低碳轉型、技術與產品的解方是王道,但光憑產品的減碳解方不是ESG的王道,因為ESG看的是DNA,是體質,是使命,是企業品格,是風險韌性。 

 

加速導入企業低碳管理思維,企業利害關係人應檢視碳資訊溝通及揭露,企業碳管理內容,需涵蓋溫室氣體盤查、溫室氣體減量(低碳物流、低碳能源、低碳供應鏈管理、低碳廠房/設施、低碳採購、低碳投資、低碳製造)等,再決定是否認同及投資。 

 

黃正忠提供企業碳管理框架建議,在治理上,需思考全球淨零、供應鏈淨零、碳關稅、碳費及EU Taxonomy,策略內容有科學減碳目標、內部碳定價、低碳投資碳抵換、再生能源RE100、能源效率EP100、低碳物流EV100;管理內容包括碳盤查、產品碳足跡、能源管理、循環經濟、低碳供應鏈;目標鎖定碳排放量/碳足跡統計、低碳/碳中和產品、減碳目標檢討/追蹤。 

 

推動淨零從設定目標開始,包括完整盤查自身營運碳排放、完整盤查價值鏈上下游碳排放、盤點減碳機會、設定淨零階段目標、投資再生能源、推動循環經濟、推動產品碳中和,以及尋求碳抵減額度。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下之機會與挑戰 

 

歐洲商會副主席王秀雲指出,目前全球已有131個國家、234個城市及699個企業提出淨零排放目標,並有13個國家納入法規,包含英國、日本、南韓、紐西蘭等,德國、瑞典、葡萄牙等國家甚至設立2045年即達到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 

因應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特別報告指出,控制全球暖化在攝氏1.5度C內,全球須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即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 

 

碳中和: 

透過自我減量及外部抵換,來抵銷組織或產品碳足跡,達成廣義的碳排放與碳移除平衡即碳中和。 

 

一、減碳轉折——巴黎協定 

 

2015年巴黎協定生效門檻與京都議定書相同,為55個且總和占55%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上的締約國同意,始生效力。 

 

巴黎協定的重點,是以前工業時代為基準值,21世紀末,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C以下,並追求限制升溫1.5度C目標。 

 

每5年檢討各國自主減量貢獻及減量目標執行成效,並進行滾動式調整縮小缺口。 

 

2020年前,國際間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氣候基金,投入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主要為協助開發中國家減量。 

 

(一)歐盟頒布——歐洲氣候法 

 

基於巴黎協定,歐洲議會於2021年6月正式投票通過,將歐盟的綠色新政承諾賦予律法規範,提供投資人與經濟部門法律明確性和可預測性。 

 

明定歐盟2050氣候中和目標,2030年溫室氣體目標較1990年從減少40%加嚴至減少至少55%。 

 

歐盟執委會將發布2030~2050歐盟減排路徑,估算至2050年歐盟可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並自2023年9月起,每5年定期檢討所有會員國進度,各國採取措施是否與目標一致。並成立獨立科技機構「歐盟氣候變遷科學諮詢委員會」,監督進度,評估政策與目標之一致性。

 

 (二)歐洲氣候法誕生的產物——55套案 

 

2021年7月14日歐盟頒布55套案,其重點措施與目標如下: 

 

1、歐盟碳交易體系再擴大,2030年起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 

 

2、完善CBAM,外國的鋼鐵或鋁等高碳排商品必須購買配額,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3、2035年禁售燃油車,2025年建築營造與公路運輸的燃料供應者納入新的排放交易機制。 

 

4、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40%,原訂目標為32%。 

 

5、實施能源稅賦改革,家庭供暖、航運、航空、漁業、電力供應將納入課稅範圍。 

 

6、利用自然碳匯,在2030年減少3.1億噸CO2;2030年前在歐洲種植30億棵樹木。 

 

7、設立社會基金補助改善家戶能源效率。 

 

二、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目前管制產品,有鋼鐵、鋁、水泥、肥料、電力,陸續將增加其它產品。 

 

(一)進口商應履行義務之規劃︰包括2023~2025年(僅須申報)每季提交CBAM報告書;產品碳含量=產品進口數量*單位產品含碳含量。 

 

預定於2026年正式實施,規定每年5月31日前提交前一年CBAM申報單及憑證;產品碳含量=產品進口數量*單位產品含碳含量。 

 

(二)CBAM規定罰則&減免規則如下: 1、未繳交足額憑證,每公噸罰100歐元,且仍須補足憑證缺額。 2、出口國已支付過碳價且未出口退費,產品於歐盟排放交易享有免費排放額度,進口則對應減免。 

 

(三)CBAM草案最新進展︰歐洲會議於2022年6月8日進行CBAM草案內容進行投票,最新的草案納入的產品除原訂的5種之後,新增有機化學、塑料、氫和氨等相關產品,投票結果,CBAM草案意外遭到否決,退回修訂,主因包括來自有機化學、塑料的納入遭到否決。(後於6月22日投票通過) 

 

(四)企業如何因應CBAM︰王秀雲分析表示,降低CBAM衝擊的關鍵步驟,就在碳盤查。 

 

碳盤查除了符合CBAM要求,也可能同時達到各界要求,如政府管制或獎勵、客戶要求、綠色倡議、企業社會責任、典範轉移(作業轉型)、作業自動化及碳管理成本。 

 

針對產品,降低CBAM衝擊的關鍵步驟,在於碳盤查,類型包括有企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及供應鏈碳足跡。 

 

降低CBAM衝擊的關鍵步驟碳盤查內容,由第三方查驗的適用標準,依照ISO14064-1、ISO14064-3及PAS2050。 

 

三、台灣淨零路徑 

 

台灣淨零路徑在非電力部分,2019年商業住商排放86.6Mt(百萬公噸)、運輸35Mt公噸、非燃料燃燒26.4Mt。規劃2050年商業住商降至8.7Mt,運輸降至3.3Mt,非燃料燃燒降至10.5Mt。 

 

至於難以削減排放約22.5Mt,須由碳匯抵銷以達淨零排放。 在電力部分,由2019年的139Mt,2050年50%以上朝電氣化發展,另去碳電力排放為零,改為再生電力占60~70%,氫氣占9~12%,火力+CCUS(碳收集、儲存與應用)占20~27%,抽蓄水力占1%。 

 

在時程方面,2025年不興建燃煤電廠;2030年風力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40GW;2035年智慧電錶布建率達100%;2040年燃煤燃氣電廠,依CCUS發電進度程導入應用;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過60%,智慧變電所布建率達100%。 

 

另希望2025年市區電動公車普及率達35%;2030年電動車市售比30%,電動機車市售比35%;2035年電動車市售比60%,電動機車市售比70%。 

 

國發會還規劃台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依序為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 

 

(一)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 

 

環保署於2015年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鑒於全球氣候變遷現象嚴峻,環保署提出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修正草案,並擬將法案名稱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首度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與13國一致標準。 

 

(二)盤查——碳排逾2.5萬公噸企業 

 

為符合政策目標,環保署於2022年5月23日,預告修正第二批應盤查溫室氣體排放廠家,強制要求直接排碳加間接排放碳合計達2.5萬公噸以上業者進行盤查,預計自2023年1月1日適用。 

 

(三)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 

 

時程規劃分為盤查時程與查證時程,時間序如上述。 

 

國際碳中和趨勢下 企業因應策略 

 

台泥公司副理張耀元首先揭示台泥公司的中心理念,是每個人只有一個國籍——地球。 

 

台泥集團自許是一個全神貫注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 

 

台泥早已正視氣候變遷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巴黎協定希望地球能夠把溫度上升保持在攝氏1.5度到2度以下,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現在的生活以及生產腳步,21世紀中地球確定朝向升溫攝氏4度進行。 

 

一、全球50家水泥龍頭企業 致力碳中和 

 

2020年9月1日,全球40家水泥和混凝土龍頭企業共同發布「水泥和混凝土行業2050氣候目標聲明」,表明全球水泥和混凝土行業正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全球混凝土的碳中和目標。 

 

未來幾年,實現混凝土碳中和的方式,包括增加替代燃料使用、增加再生能源使用、大規模碳捕捉技術應用、減少水泥中熟料量及混凝土中水泥量,以及提升建築廢料使用率用於混凝土再生骨料。 

 

國際水泥及混凝土永續組織(GCCA)碳中和路徑圖將傳統與創新技術(CCUS、H2氫氣)融合,可以在2050年之前實現氣候中和目標。 

 

二、台泥永續發展 

 

張耀元說明台泥永續發展涵蓋三大核心業務、七大減碳戰略,以達成2050年碳中和承諾。 

 

(一)三大核心業務 

 

1、水泥及新種建材:國際化、節能減碳減排、穩定的獲利。 

 

2、廢棄物處理:協助解決社會環保問題(生活垃圾、營建業廢棄物、工業農業廢棄物)、減碳(使用替代原、燃料)。 

 

3、能源:再生能源發電(風、太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如農業剩餘資材)、儲能及智慧電網。 

 

(二)減碳七大策略 

 

台泥永續發展之減碳七大策略,包括應用替代原物料、應用替代燃料、碳捕獲、碳匯造林、工藝改善、餘熱發電與再生能源建置。 

 

(三)2050年碳中和承諾 

 

台泥減碳目標基準年為2016年,規劃時程如下: 

 

2020台灣通過基礎減碳(SBT)目標設定;2025年台灣科學基礎減碳目標;-11%範疇1排放強度;-32%範疇2排放強度。2030年台灣在法令、替代原燃料許可與市場需求下排放強度降低31%,中國大陸在法令、替代原燃料許可與市場需求下排放強度降低20%。2050年集團混凝土邁向碳中和目標。 

 

三、城市淨化器 地球的幫手 

 

張耀元指出,台泥持續落實循環經濟及節能減碳,以打造開放生態循環水泥工廠,60年前的台泥蘇澳水泥廠都是煙囪,現今的開放生態循環台泥和平水泥觀光工廠,已完全看不到煙。 

 

還有台泥和平礦場採礦豎井生產流程的超碳排軌跡,沒車子運輸且密閉式無揚塵,和平工業區是三合一的循環經濟園區,和平電廠是未規劃設置灰塘的燃煤火力電廠。 

 

水泥製程在循環經濟上的優勢,是運用旋窯高溫、高擾流、高滯留時間的三大優勢,可完全無害化的處理廢棄物。旋窯的火焰溫度在1800~2000度C,料溫1450度C,可以完完全全焚化所有廢棄物。 

 

台泥水泥廠優勢 

 

徹底分解:利用窯內高溫、高?留特性,將垃圾徹底分解。 

 

零二次污染:有毒物質被破壞,及重金屬等成分因熔於水泥熟料中,避免二次排放。 

 

處理各式垃圾:城市垃圾、廢輪胎、廢油、廢毒溶液、市政污泥等均可處理 

 

資源再利用:將可燃廢棄物在水泥窯燃燒所產生的熱能,作為水泥窯製成能源,降低傳統化石能源使用量。 

 

活用既有水泥廠設備:利用水泥窯現有空業設備,無需新增大投資或土地。 

 

台灣2021年廢棄物處理量達114.1萬噸,台泥運用水泥窯高溫核心能力,協助處理其他產業之廢棄物,實踐循環經濟,有效幫地球降溫。 

 

處理項目:脫硫石膏、煤灰、工程廢棄土、煉鋼還原碴、廢陶瓷、爐石粉、氟化鈣污泥、氧化鎂脫硫無機污泥、紙廠無機污泥、再生粒料、廢壓模膠、廢木材、SRF(固體回收燃料)、淨水汙泥等。 

 

台泥和平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正興建中,未來每日可處埋200噸生活垃圾,預訂2024年開放。 

 

台泥自2011年起參與能源局計畫,與工研院共同發展及驗證鈣迴路CO2捕獲技術,從1.9MWt,及新世代廠的500kWt系統,已完成階段試驗。台泥正自行規劃在現有水泥生產線上建設純氧?燒,年捕獲5萬噸CO2新製程。 

 

有關循環經濟&替代原燃料項目推動現況,SBT承諾2025年減碳排強度11%,台泥蘇澳廠2016年至今已減19.3%,提前達標。 

 

為落實水泥業減碳責任,協助產業處理廢棄物並作為替代原燃料使用;2020年8月通過審查取得台灣第一張「水泥產品碳足跡標籤」;2021年9月15日通過環保署審查取得第一張「水泥產品碳足跡減量標籤」。 

 

另蘇澳廠、和平廠為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管理,導入ISO46001水資源效率管理系統,並於2021年12月通過認證,為全球第一家獲證水泥企業。 

 

四、綠能發電及儲能推動 

 

台泥目前已完成光電133MW、風電31MW,儲能206.4MW。 

 

台泥綠能彰濱基地,是台灣第一個兼具風電、光電、儲能的案場,也是第一個大型(BESS)儲能專案案場。擁有全台首座AFC(5MW/5.2MWh)智慧儲能系統。 

 

台泥綠能(台泥總部及台灣通運倉儲大肚廠、台灣通運倉儲林園廠、能元科技南科廠及林園先進林園廠),建置約2.1MW的屋頂光電系統,近一年累計發電220萬度綠電,相當於每年減少碳排放量約1,135萬公斤。 

 

位於嘉義漁電共生一期發電量43.43MW,為全台第一案。 

 

台東延平地熱發電+紅葉谷溫泉區,預定2022/8開始鑽鑿井/回注井。 和平電力為響應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行動,規劃生質能、光電、風電、儲能、海洋溫差發電等多項「再生能源開發及環保減排」減碳綜合計畫。 

 

還有台泥DAKA園區為台灣第一個結合綠能、儲能以及充電樁的充電站。(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