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解讀大陸封控後的救市政策
正在加載......
解讀大陸封控後的救市政策

589

 

大陸自3月以來,以「動態清零」應對新冠疫情的復發,多個城市實施不同程度的管控或封控,以致服務業、零售業、運輸業幾乎全面停擺。有大陸學者指出,今年已經受到疫情波及的人口多達1.6億人,經濟損失高達18兆人民幣;此次封控的影響,超過武漢疫情爆發十倍。為因應封控造成的經濟衝擊,大陸日前提出了諸多救市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5月31日發布的六大項33條《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簡稱33條「政策措施」)。本文特解析此政策內容,並指出大陸經濟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文:黃健群

 

 

 

 

自3月以來,大陸以「動態清零」應對新冠疫情的復發,多個城市實施不同程度的管控或封控,以致服務業、零售業、運輸業幾乎全面停擺。有大陸學者指出,今年已經受到疫情波及的人口多達1.6億人,經濟損失高達18兆人民幣;相較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波及人口約1300萬、經濟損失約1.7兆人民幣,此次封控的影響,超過武漢疫情爆發十倍。 

 

為因應封控造成的經濟衝擊,大陸日前提出了諸多救市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5月31日發布的六大項33條《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簡稱33條「政策措施」)。本文特解析此政策內容,並指出大陸經濟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受封控影響,大陸經濟情勢險峻 

 

面對已進入社區感染的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大陸當局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其指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基礎上,「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快速切斷每一起傳播鏈,使每場疫情均以感染者清零、傳播鏈中斷為止的常態化疫情防控總方針。 

 

大陸當局為何堅持「動態清零」?官方指出,最主要是因為「一老一小」疫苗接種率整體還不夠高,若效法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的「躺平」,將出現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以2500萬人口的上海來說,雖然整體疫苗接種覆蓋率已經超過90%,但60歲以上的580萬人,接種疫苗比率卻僅62%,施打加強劑的只有38%。因此,自3月28日開始,上海開始進行分批分區的封控,爾後逐步發展到「全域靜態管理」,一直到6月1日才宣告解封。 

 

長達兩個月的封控,對大陸經濟造成的影響極為顯著。 

 

大陸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1%;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環比下降0.82%;全社會用電量由3月份增長3.5%轉為下降1.2%。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較3月上升0.3%,達6.1%,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其中16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較3月上升2.2%,達18.2%,創歷史新高。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0.9%。換言之,大陸4月份除了失業率、CPI上揚之外,其他數據均呈現滑落。 

 

由於封控主要從4月開始,因此多家國際經濟機構認為,封控對大陸經濟的影響,還未完全反映;有大陸學者保持較為樂觀態度,認為影響至多到5月, 6月解封後各項指標有望慢慢回復。然而,在第1季GDP為遜於預期的4.8%、第2季又不太樂觀的情況下,一般認為,大陸GDP今年要達到5.5%的目標增速,是極為艱困的任務。 

 

大陸中央到地方都提出「救市」政策 

 

意識到情勢的險峻,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是在5月18日的「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座談會」上表示,經濟要恢復常軌,一是既有政策要儘速落實、新舉措也要能用盡用;二是要透過穩住市場主體,以穩增長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爾後,李克強在5月25日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再強調未來政策目標:一是如何在第2季實現GDP成長率正增長;二是如何讓失業率下降。 

 

一、大陸國務院的「33條」措施 

 

基於此,5月31日,大陸國務院發布包括財政、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保基本民生等六大項共33條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與企業相關的大約有30條(請見表1)。歸納來看,有三大重點:一是減少市場主體負擔;二是增加投資;三是促進消費。 

 

在減少市場主體負擔方面,大陸定義,舉凡從事生產、購銷、運輸和服務性活動的法人和自然人,都被稱作市場主體。大陸目前共有包括4600萬家企業、1億以上的個體工商戶,以及200多萬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5億市場主體。此次的減負政策,主要包括加大增值稅的留抵退稅、貸款延期還本付息、降低貸款利率、緩繳社保、降低用水用電用網等成本、減免房屋租金等;這些政策主要是為了解決市場主體現金流不足、還本付息壓力大、市場需求持續不振等困難。 

 

在增加投資方面,此次重點著力在加快政府支出以帶動民間投資。政策指出,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今年已下達的3.45兆人民幣專項債,要在6月底前發行完畢、8月底前使用完畢;同時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物流、市政和產業園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原有的九大領域基礎上,再將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項目納入專項債使用範圍內。與此同時,還強調要加快政府投資水利工程專案、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並鼓勵民間投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領域專案建設。也就是說,以擴內需為基點,加快推進各類基礎建設。 

 

此外,雖然大陸當局仍延續既有論調,指陳應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前提下,對平台經濟設立「紅綠燈」。但此次救市政策強調平台經濟的發展,不但可穩就業,還可動帶中小微企業紓困。換言之,相較於去年的嚴打,大陸當局為平台經濟重啟了綠燈。 

 

至於促進消費方面,政策重點在增加汽車的銷售。據統計,由於大陸汽車銷售占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比重10%;疫情影響下,4月份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零售額同比下降31.6%,拉低當月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同比增速2.7%。因此,此次救市政策,希望透過限購指標及人員資格限制的放寬、以舊換新的鼓勵,以及二手車限遷制度的取消等方式,活絡汽車市場、並帶動汽車全產業鏈發展。與此同時,政策還強調要加快社區、停車場、高速公路服務區、客運站充電樁的建設,以刺激電動車的銷售。 

 

二、江蘇、上海的「救市」政策 

 

事實上,在大陸國務院發布所謂的33條政策之前,江蘇省、上海市也都分別出台了相關的救市政策。 

 

江蘇省4月17日即發布所謂的紓困22條《關於有效應對疫情新變化新衝擊進一步助企紓困政策措施》,內容包括減徵稅費、補助物流產業、給予防疫補貼、擴大國有房屋減租、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對餐飲零售等5個行業實施階段性緩繳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提出失業穩崗政策、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水電氣欠費不停及電力容量提升、鼓勵金融機構普惠小微企業信貸計畫、降低融資費用、下調再貸款利率,以及分別針對交通物流、餐飲、零售、文化旅遊、電影、會展等行業提出紓困政策;最後,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交通物流。 

 

在解封前的5月29日,上海市則發布8方面50條的《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主要重點在「紓困企業」及「刺激經濟」。歸納來看,這8方面50條的行動方案,可分為企業紓困、復工復產復市、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以及強化支撐保障等四大板塊(請見表2)。 

 

大陸救市成效仍要持續觀察 

 

為刺激因封控重創的經濟,除了上述中央地方政策,大陸各部委、地方都陸續提出各項救市政策,例如工信部等五部門最新發布的《關於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透過補貼,擴大綠色智慧家電下鄉以刺激家電產業。 

 

大陸的救市政策,需要一段時間發酵才能看到成果。然而,日前剛公布各項經濟數據,顯示大陸經濟已開始回升。例如: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9%,但5月同比就增長0.7%,環比增長5.61%;也就是說僅一個月的時間,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就重回正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08.3%、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31.4%。 

 

而汽車行業的快速恢復增長,對大陸經濟形成正向作用。1-5月,大陸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200.3萬輛,同比增長111.2%;未來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如能進一步落實推動,可預期,今年大陸新能源汽車將會有更顯著的增長。 

 

此外,大陸1-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2%。分領域看,1月至5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7%;製造業投資增長10.6%,其中裝備製造業增長22%。由這些數據來看,大陸穩投資的力度持續加大。 

 

但另一方面,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雖然比4月收窄4.4%,但同比仍下降6.7%,消費市場的活力仍有待提升。而5月份,雖然大陸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比4月下降0.2%,為5.9%,但16-24歲青年失業率比4月上升0.2%,達18.4%。由於今年大陸6月畢業季後,將有1076萬大學畢業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可能將加重大陸的就業壓力。 

 

大陸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經濟也曾跌落谷底,第1季還創下GDP年減6.8%的史上首見紀錄;但在政策發力下,加上外需的爆發、房地產的榮景,第2季開始GDP增速即轉正,全年呈現V型反轉。大陸當局認為,雖然大陸今年的出口和地產不具備2020年的條件,但以大陸內需市場為槓桿,仍可再次實現V型反轉。 

 

對中共來說,今年秋天召開的「二十大」,是大陸的重中之重。因此,無論如何,要先求「穩」,再求「進」。誠如本文作者在產業雜誌625期提到:「2022年大陸政府的重中之重,在於如何穩就業。對中共來說,穩住就業就等同穩住了社會不安、穩住了治理危機。」因此,大陸此次從中央到地方,透過「舉國之力」刺激經濟的救市政策,相信會達到一定成效;今年經濟「爬坡過坎」仍有機會。但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將帶來怎樣的副作用?大陸財政是否能夠支撐?在國際需求緊縮時,內需市場是否足以作為大陸穩經濟的槓桿?這些問題,都有待持續觀察。(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