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鑒於未來20年我們將面臨人類五千年歷史上最大規模之科技井噴期,故作者建議台灣企業應掌握契機,積極超前部署,保留5-10%盈餘做對外部創新的投資,尤其和國內外能掌握最多Deep Tech案源之創投合作,積極且勇於投入國內外傑出航太科技、量子運算、預防醫學、精準醫療、ESG等前瞻科技新創。再者,作者也建議台灣企業與國內傑出新創合作,帶領新創進軍亞太市場,同時也積極投資或併購美國傑出新創,並善用台灣企業製造及亞太市場資源,作為進軍亞太市場重要基地,台灣未來非常有機會以自由與開放之科技島優勢,成為亞太地區最關鍵之創新創業基地。
文:高繼祖
自1982年李國鼎先生自美國引進創投產業,之後提供創投抵減給予前瞻科技創業投資,開創了1985-2000年近15年台灣創投最輝煌之黃金年代,目前包括護國神山等超過50%以上市值之上市櫃公司,均受到早期創投投資之協助,在2000年台灣創投投資金額約10億美元以上,占GDP比率達0.3%,位居全球前三大新創國家(僅落後以色列及美國) ,當時美國創投投資規模約500億美元,約為台灣的50倍,很遺憾的是自從2000年取消創投抵減之後,創投規模逐年下降,到如今每年創投投資約5-6億美元,不到GDP0.1%,投資新創強度退步到全球25名之後,是全球過去20年極少數衰退的國家,尤其嚴重的是投資早期新創比例明顯下降,其原因不脫政府稅制等政策因素。再加上台灣資本市場未能提供如美、日、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有效率新創板塊之募資及出場機制,而在此同時如新加坡對國際創投全面開放,且提供各種獎勵措施與多元化出場機制(包括SPAC及與美國資本市場合作雙掛牌等政策),目前已成為亞洲創投投資強度(VC/GDP比率約1%以上)最高之國家。
在1985-2000年之間台灣新創投資主軸在取代進口並圍繞在PC產業之供應鏈,只要能做到進口供應商替代,投資效益則容易立即顯現,且由於當時創投抵減之獎勵政策、創投早期投資占比超過四成,然而時過境遷,目前新創在生技、人工智慧、Fintech、 互聯網、半導體產業上游及ESG等領域新創,從投資到出場所需時間較長、要累積的跨國資源也相對較多,尤其如生技醫療及軟體產業,國內市場極小(不像電子零組件),國際市場開拓有相當挑戰性,因此有相當多新創公司經營 5 年、10 年營收偏低且不易獲利,在目前台灣之資本市場規範下也非常難出場,即使出場其估值與成交量也偏低,也因此造成資本力嚴重不足及發展速度緩慢。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1年10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