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
正在加載......
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

589

中共二十大後,各界已分從人事、政治、經濟、外交、兩岸等各面向進行剖析,本文則著重在分析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包括兩岸經貿可能的影響與變化,以及提出台商因應策略。本文並籲請政府加速檢討並與時俱進的調整包括台商輔導、台商回台投資、甚或新南向政策等既有台商政策;至於大陸台商在參與實體經濟、製造業,以及大陸戰略產業發展的同時,則必須謹慎掌握大陸政策的內涵與轉變,以避免因政治因素影響企業的投資經營。

 

 

文:黃健群

 

 

 

 

中共每五年召開一次的黨代表大會,其意義在揭櫫大陸未來五年的願景與路線;此次中共二十大之所以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除了習近平打破慣例的邁向第三任期;更重要的是國際情勢、美中關係及大陸內部變化下,各界亟欲了解在諸多變局下,中共會提出怎樣的人事布局。迄今,各界已從人事、政治、經濟、外交、兩岸等各面向剖析中共二十大。本文著重分析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包括兩岸經貿可能的影響與變化,以及提出台商因應策略。 

 

中共新一屆常委多有對台經驗 

 

此次中共二十大共選出205位中央委員;二十屆一中全會從中選出24位政治局委員;再從政治局委員中選出7位常委。7個常委中,除了習近平續任總書記之外,其他常委依序可能擔任的職位為:現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擬任國務院總理;現任中紀委第一書記趙樂際,擬任人大委員長;現任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王滬寧,擬任全國政協主席;現任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擬任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現任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擬任國務院副總理;現任廣東省委書記李希,擬任中央紀委會書記。 

 

中共這屆新任常委,多數曾在台商聚集的省分工作過(除了趙樂際),因此多有豐富的對台交流經驗;報載王滬寧任職上海復旦大學時還曾來台交流過;蔡奇2012年7月,時任浙江省組織部長時,曾來台參訪7天;(註1)因此有媒體稱之為知台派、懂台派。但也有媒體評論認為,這任常委基本上對台採取都是較為「鷹」的立場,因此同時也是制台派。  

 

政治局常委航天軍工系統為主 

 

至於7個常委之外的其他17位政治局委員,多具有科技專業背景,或高學歷(雖然許多為在職進修)。例如現任發改委主任、可能接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經濟的何立峰,就是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社科院院長的石泰峰,則為北大法學碩士;但任過國家衛生委副主任、現職為福建省委書記的尹力,則為醫學博士。更值得注意的是,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長期在中國航天科技領域工作,被稱為「航空少帥」,並多次參與並領導中國載人航天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大型航天工程事務;現任浙江省委書記、被譽為中國「航天少帥」的袁家軍,則曾是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主要負責飛船研製和航天城建設;遼寧省委書記張國清,則曾任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副總裁、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山東省委書記李干杰,則是中國大陸的核安全專家。 

 

針對此次中共的二十大人事布局,國內外許多媒體、專家學者已從各面向分析。以下簡單歸納如下: 

 

一、打破過去規則。中共自十六大起不成文的人事潛規則「七上八下」(即67歲續任、68歲退任),自本屆起正式被明文規定的「能上能下」取代。事實上,中共二十大前發布了《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指出領導幹部應及時調整的十五種情形,重點是解決領導幹部「能下問題」。此外,「隔代接班」制度也確定被打破;又即將接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強,也打破總理必須有副總理歷練的慣例。 

 

二、不考慮派系平衡。從鄧小平以降,中共採取的是集體領導,各派系會有一定程度的妥協或平衡。但從此次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到常委名單來看,都是所謂的習家軍;之前呼聲極高屬於團派的胡春華,此次連政治局委員都未入列。也就是說,未來習近平個人意志將發揮更大的影響與作用。 

 

三、重視專業科技背景。對中共來說,目前當務之急是因應美國施加的科技封鎖與脫鉤;因此,此次中共二十大人事,除了講政治、講忠誠,如前所述,政治局委員多具有科技專業(例如航天、軍工及環工)、且在國企歷練過。 

 

此外,一般認為,習近平至少還要續任一屆以上,甚至有長期執政的可能;因此接班團隊最年輕的應為1965年後出生,甚至為70後(1970後)。但由政治局委員年齡來看,此屆應並未設立接班人。(註2)

 

對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預測 

 

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會有怎樣的發展?從人事布局來看,權力更為集中的習近平,更可以貫徹其意志。由於中共此次的大會為全球矚目,之前已有許多相當精闢的評論。舉例來說,9月中旬工商時報社論「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預測」,即預測了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臚列該文章的重點如下:(註3) 

 

相較鄧小平以降的中共領導人,思想更為左傾的習近平,除了必須因應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圍堵與科技脫鉤等日益複雜的國際情勢;更重要的,還必須提出能召喚群眾擁護的願景,以為延任後的正當性建構更夯實基礎。 

 

因此,習近平以「兩階段論」作為延任的合理性論述:第1階段,2020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2階段,從2035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過去兩任任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其執政成績;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習勢必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執政的號召。文章指出,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路線將有三大重點: 

 

首先,持續強調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習近平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大陸社會的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認為,大陸經濟高速增長,雖然創造了傲人的經濟成就與龐大的經濟體量,但卻也因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城鄉落差、生態破壞等社會矛盾,以及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實體經濟水平不高等問題。 

 

習近平認為,發展之所以會不平衡不充分,是由於資本逐利最大化,以致過度金融化、槓桿化造成的;若放任資本無序擴張,大陸將可能會重蹈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弊端,經濟脫實向虛、甚至形成泡沫化。基於此,習延任後勢必將持續2020年以來的論述,持續強調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強化反壟斷」;資本必須被關在制度的籠子裡。 

 

其次,持續宣示深化改革開放。在強調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同時,習近平也將不斷強調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習一再論述,只有持續的改革開放,才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未來習將繼續推動各種經濟改革,包括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擴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同時持續縮減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等。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習提出要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預告了在習近平主政下,中共將更集中資源、強力主導產業的發展。 

 

最後,不斷宣示促成共同富裕。全體人民精神物質的共同富裕,是習論述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因此,未來習必然延續2021年提出的「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論述,並不斷宣示要透過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制度,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藉此緩解改革開放後,大陸民眾對經濟快速發展下「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不滿。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指出,雖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深化改革、共同富裕三者之間,看似矛盾且路線衝突;但習以「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的「兩個不能否定」論,建構了一條既可避免因約束資本而被改革開放派批評、又可避免因向資本主義靠攏而被毛派反對的路線。因此,可以預期,習延任後,或許會因為經濟的下行,暫時調整既有的左傾路線;但對於認定未來將是「東升西降」的習來說,只有揚棄鄧小平以降的改革開放路線,打著左燈,但視情況左轉或右轉,才能走出一條有別西方資本主義、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因此,習的經濟路線,將呈現以深化改革為手段、以約束資本為原則、以共同富裕為號召的辯證統一與動態調整的蜿蜒曲折樣貌。 

 

此外,從政治局委員名單來看,雖然具有經濟專業背景的人不多(僅何立峰),但經濟大省的市委書記都臚列在內(上海、廣東、浙江、山東)。因此,若是在國務院層面的人事改組,能增加一些嫻熟經濟事務的官員,大陸未來的經濟路線或許會有調整,但若中共落實「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承諾,或許未來大陸的經濟並不會那麼悲觀。 

 

中共二十大報告揭櫫的產業政策八大目標 

 

在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路線、打著左燈前行的「中國式現代化」經濟戰略下,中共二十大後的產業政策為何?中共二十大報告臚列的十五大部分,有三大部分八大目標,指出了大陸未來產業政策。 

 

首先是第四部分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是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等四項;接下來是第五部分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重點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及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兩項;最後是第十部分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點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兩項。 

 

上述這八項目標,事實上並未脫離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論述。 

 

中共強調,2021年中共已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就是帶領大陸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大陸將是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的新發展階段。然而,雖然大陸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但仍然面對包括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遭遇瓶頸、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安全與韌性遭遇挑戰等許多課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就在新發展理念的貫徹,以及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中共一向強調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因此習近平主政以來,多次論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落實到產業政策,在創新方面,即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方法則是揭榜掛帥的新型舉國體制;在協調方面,即是平衡區域發展,方法則是以「核心城市群」為概念,推進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及海南自貿港等區域的發展;在綠色方面,即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在開放方面,則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持續引資外資,推動以大陸為主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共享方面,則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均衡發展。 

 

歸納來看,中共二十大揭示的產業發展方向:頂層思維是如何維護產業安全;中層是如何建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而基底則是緊扣製造業、實體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以增加產業附加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近年來一再強調,大陸經濟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因此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動能轉換,以及為調節因過去刺激經濟導致的產能過剩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今後大陸產業政策的一大重點。限於篇幅,本文將中共二十大報告與產業相關的八大目標、內容概要,以及可能的政策重點及方向整理如表3。

 

中共二十大後的對台政策:「兩促兩反」 

 

在「對台總體方略」為頂層設計前提下,中共二十大後對台作為將呈現促統、促融、反獨、反介入等「兩促兩反」。其可能的政策方向如下: 

 

首先,在促統方面:基於堅信歷史大勢站在大陸那邊;二十大後中共除了將「促統」納入民族復興進程,並將持續透過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民族主義號召,強化台灣社會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與此同時,中共也將強化在國際上的宣傳,透過例如在聯合國上的講話以強化話語權,藉此限縮台灣國際空間。 

 

其次,在反獨方面:中共將視國際、兩岸情勢,持續軍事威懾,以化解大陸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以軍演常態化、海峽中線隱形化,製造台海緊張氛圍,促使更多台灣民眾因不願戰爭,而促使我政府接受大陸預設政治前提而談判。與此同時,由於兩岸經濟社會紐帶仍相當緊密,大陸一方面將更加大對所謂台獨企業、台獨藝人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更多領域要求台灣政治表態,例如嚴格執行輸陸產品原產地標示。 

 

第三,在促融方面:在融合發展戰略下,中共將以經貿交流為主軸,一方面大陸以龐大內需市場、各項所謂「惠台政策」,磁吸台灣企業、人才赴陸投資發展;另一方面,持續推動大陸經貿人士赴台參訪,或透過在地協力者,加強與特定台灣產業、企業的接觸與鏈結,以穩固大陸特定產業供應鏈。 

 

最後,在反介入方面:大陸將持續向國際社會釋放中共將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的訊息,並以經貿制裁為手段,阻卻西方國家介入台海事務。但為因應嚴峻的全球及大陸經濟情勢,習近平延任後,將以內政為要務,專注於發展以維穩。因此無論是今年11月的G20峰會,或爾後的高層對話,大陸都將創造與美國對話的條件與空間;在管控分歧下,尋求與美國關係的和緩。 

 

二十大後中共對台政策,將更彈性的呈現不同面向:對內強調促統;對台灣強化反獨;在兩岸經濟社會強調促融;在國際事務強化反介入。就是說:以促統為終極目標;以反獨為底線;以促融為手段;以反介入為原則。在維持台海區域一定程度穩定仍有利中共治理的前提下,如何建構「穩中求進」的兩岸關係,將是中共之後的核心命題。 

 

總括來看,中共推動「兩促兩反」仍以促談為首要目標。然而,在兩岸當局都不可能放棄政治堅持的前提下,中共二十大後兩岸對話的可能性顯然不高。如若美中持續對抗、美台關係持續升級,且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短期內台海或許不會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但風險勢必升高。 

 

結論:大陸台商應做好風險評估,並掌握大陸政策內涵與轉變 

 

2018年以來美國啟動對大陸貿易戰以來,大陸台商面臨了更為複雜的情勢;隨著美中對抗的升級與地緣政治衝突的升高,美中、台美、兩岸三邊關係的變化,大陸台商從過去的左右逢源變成了左右為難。 

 

許多論者認為,未來中共將重安全穩定、輕經濟;且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共同富裕等較左路線,將可能是現在到未來一段時間中共施政的重點。此外,中共在對台政策方面,將秉持:「兩岸關係的根本走向,取決大陸自身發展進程;台灣問題的解決,取決於兩岸綜合實力的較量過程」這樣的基調:未來中共推動的新型兩岸關係要以陸為主,且操之在己;中共不但要成為新常態下兩岸關係的形塑者,還要成為兩岸關係的引領者。因此,二十大後中共將採取更為主動且全面的對台策略。 

 

對台商來說,除了必須理解並掌握大陸宏觀政策的轉向;還必須面對包括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下的企業升級、共同富裕願景下更多勞工成本的增加,甚至是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下的政治風險。但由於在陸投資台商多以製造業、實體經濟為主,多符合上述中共二十大報告與產業相關的八大目標;再加上「促融」仍是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部分。因此,中共二十大的變動,短期內應不致大幅影響台商經營。 

 

總的來看,無論是因為美中對抗加劇而選擇轉移產能,或大陸內需市場誘因選擇就地轉型,對仍看好大陸市場的台商來說,必定要做好風險評估,並準備充足的資源,甚至要有適當的退場機制,以因應大陸乃至兩岸未來的變化。然而,對資源有限、無法選擇轉移產能的中小企業台商,則面臨留下就地轉型,亦或退場完全撤出的兩難課題。因此,政府應加速檢討並與時俱進的調整包括台商輔導、台商回台投資、甚或新南向政策等既有台商政策;與此同時,大陸台商在參與實體經濟、製造業,以及大陸戰略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必須謹慎掌握大陸政策的內涵與轉變,避免因政治因素影響企業的投資經營。(作者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雖然大陸刪帖,但網路上仍找得到蔡奇2012年7月的「台灣行日記」。 

 

註2 華爾街日報指出:1973年出生的雲南省政法委書記劉洪建、1970年出生的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郭寧寧(女)、1969年出生的北京市委副書記殷勇、1968年出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鍾紹軍、1967年出生的上海市委副書記諸葛宇傑,都是未來可能的接班梯隊。但由於變數仍多,僅供參考。 

 

註3 請見工商時報2022年9月14日社論,「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預測」。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