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以及國內綠電供給不足、儲能成本過高和電證合一制度等條件影響下,引發產業界對於選購綠電的關注,有鑑於此,工總青年會特邀請日化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呂維倫博士,於例會中淺談綠電、歐盟碳邊境稅及綠色憑證。呂博士分從淨零排放、RE100、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定價、碳交易市場及綠電憑證等,進行深入淺出說明,並提出企業應先診斷並了解自身企業的能源電力配比,進而規劃最佳的解決方案。
文:宋品潔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國內環境綠電供給不足、儲能成本過高以及電證合一制度等條件影響之下,引發產業界對於選購綠電的關注,有鑑於此,工總青年會在今(2022)年9月23日假嘉義耐斯王子飯店舉辦例會時,邀請日化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呂維倫博士,主講「綠電、歐盟碳稅邊境及綠色憑證淺談」,從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RE100、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定價、碳交易市場以及綠電憑證(再生能源憑證,TREC)等進行深入說明,並提出企業應先診斷並了解自身企業的能源電力配比,進而規劃最佳的解決方案(e.g.綠電設置,TREC)。
CBAM與RE100
首先,呂維倫博士指出,全球2050年淨零排放的共識是來自於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呼籲各國需要「快速、深度、持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23年底前強化2030減排目標,提交實際計畫與路徑圖,其中,最迫切需關注的議題是檢視各國國家自主貢獻(NDCs)目標,2030年減排45%溫室氣體(GHG),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氣等目標,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為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歐洲議會通過《歐盟氣候法》,提高2030年減碳目標,較1990年減少至55%,其中,CBAM為Fit for 55包裹法案中的重要機制,旨在避免發生「碳洩漏」的風險,基於進口(碳含量較高)產品消費增加,因此要求進口產品也須負擔減碳成本、反映碳定價,並針對歐盟出口產品給予調整退稅,以維持歐盟產業之全球競爭公平性。CBAM預計2023年1月1日生效後3年是為過渡期,進口商應於每年5月31日前申報前一年CBAM相關資訊(進口量以公噸計算、進口產品碳含量以CO2e/公噸表示),到2026年或2027年1月1日(具體時程歐盟內部尚在討論中)將全面實施,屆時進口商扣除已於出口國繳納費用,以及享有之免費排放額度,必須購足CBAM憑證。早在2019年,歐盟已減排24%GHG排放量,同期GDP成長60%,顯示GDP與GHG絕對脫鉤現象,因此更加堅定強力執行CBAM的決心,當然此績效並無法反映至歐盟的國際貿易活動與全球的碳足跡。
而「RE100」,則係國際企業響應綠色倡議採取減碳行動,鼓勵企業在2050年前使用100%再生能源,目前已有超過300家的國際大企業參加,其中不乏許多歐美國家的品牌大廠,台灣包括台積電、聯電、華碩及宏碁等,也有100多家企業響應,其勢必將要求上游的供應商也必須配合達成RE100,帶動上下游產業一起減碳,促使企業對自身相關碳排放開始必須瞭若指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RE100並不等於淨零碳排,其意指企業所使用的電都是綠電,但這些電產生的過程,是否真的零碳排則並未納入討論。
碳定價
「碳定價」是GHGs設定明確價格的機制,CBAM可能成本計算方式,為出口量乘以產品單位生產含碳量,再乘以碳定價;依碳價高層委員會(The High-level Commission on Carbon Price)估計,要符合溫度目標,以經濟有效方式減排,碳價應在40至80美元/每噸CO2,到2030年應為50至100美元/每噸CO2;然而,呂博士進一步說明,各國的碳定價不一,以2021年4月而言,各國定價範圍從每公噸不足1美元到137美元不等,僅有不到5%的溫室氣體排放符合巴黎協定的溫度目標,且約有一半的碳排放價格低於10美元/噸CO2。舉例來說,瑞典-是目前世界上碳定價最高的國家,從1990年代的每噸26美元(約新台幣730)起價,發展到2020年時的每噸126美元(約新台幣3,530元),碳排放大國美國則定價約30至40美元。而台灣是以燒煤產能為主的國家,普遍則認為要40-50美元/噸CO2較合理。
因台灣是世界供應鏈重心,碳排放量高,因此呂博士強調,CBAM對我國企業將產生莫大的影響,其中鋼鐵業則首當其衝,鋼鐵的出口量,生產過程更是耗電量高,僅憑藉太陽能板也不能支持其所產出的碳排放,根據行政院初步推估,目前國內鋼鐵經濟活動平均單位碳排放量為0.3~2.3/tCO2e,待CBAM實施後,可能會增加新台幣6.08~46.65億元的出口成本,占出口值1.82%~13.97%,此出口成本的增加將對我鋼鐵業者出口至歐盟市場形成重大挑戰。
再者,不同碳定價方法下所需繳納之金額,呂博士分析,以台積電2019年總排放量770萬噸CO2為例,6.572元新台幣/噸CO2;外部成本約新台幣506億元(300元新台幣/噸CO2),碳稅新台幣23億元,碳排放交易市場新台幣106億元(1.382元新台幣/噸CO2) 進一步解釋,如出口前自台灣繳交23億的碳稅,到歐洲可能必須補齊碳交易市場約新台幣80億元,「因此,從2021年開始大家不得不動起來準備處理碳的問題」。
呂博士引用世界銀行發布的《2021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表示,目前世界各地實施的碳價機制共計64個,覆蓋全球超過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創造約530億美元收入,較前年成長17%,主要是歐盟碳價因能源價格上漲也同步飆升。在台灣,如我們能在台灣市場取得價位比較低的綠電憑證,那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將具有優勢,這是為什麼綠電憑證在未來將帶來很大的商機。呂博士說道「也許目前台灣、歐洲和東南亞有一些多餘的碳匯,我們可以先儲量來提供自用,有多餘的也可以轉售,而這些有解決辦法的供應商,勢必很受市場的歡迎」,因此日化能源科技以綠電憑證(TREC)作為核心主軸,將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
因應對策
呂博士認為,企業應對國際碳關稅提出因應對策,包括充分掌握國際減碳資訊與規範、培育碳管理人才,並導入減碳機制,除採用綠電減碳外,亦可透過減量抵換機制或自然碳匯等方式,以碳權抵銷無法減去的碳排放。尤其碳排放最大的來源是電,熟悉如何盤點與管理碳排放電力,企業需明確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狀況,發掘減量空間與機會,才能有效管理,並向品牌買主報告碳排資訊。同時,增加再生能源用電占比,企業可自建或購買綠電,用電需求大的企業,可透過發電業者購買整體案場綠電,或透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平台媒合與競標,取得碳排放查驗證與綠色標籤,由公正第三方查驗企業的碳足跡,協助取得相關碳標籤(Carbon Labeling),向消費者及買主傳達產品碳足跡訊息,以提升公司綠色形象。
最後在雙向問答的時間,委員就我國綠色能源發展趨勢進行提問,呂博士回應,綜觀世界各國多以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為優先減碳選項,但兩者仍有其自然限制的挑戰,如日照或風力不足等,所以完善的儲能設備也很重要;此外,新能源發展也可能成為潛在方向,如日本積極布署氫能、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封存(CCS)、氮燃料、先進核電、能源效率、綠建築及綠色交通等;以台灣現況來看,我國台糖公司正準備釋出大量土地來發展太陽能發電,但也因此這些原本適合種植的土地,在20年後可能將看不到樹木;相較於美、加、澳等大國因為有充足的土地空間可發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台灣因土地資源有限,加上位居世界供應鏈的要角,除布局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地熱、水力與生質能也應積極開發,具備發展潛力。(作者為工總國際經貿組資深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