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工業人歡慶76屆工業節
正在加載......
工業人歡慶76屆工業節

589

以「發展區域運籌,迎向經濟新局」為主題的第76屆工業節慶祝大會,於本年11月11日在圓山大飯店盛大舉行,大會由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主持。會中,除總統蔡英文親臨大會致詞並向全體工業人賀節外,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蒞會致詞,並分別表揚157位「111年工礦團體優良理監事」、「111年績優團體」、優良會務人員,及頒發感謝狀給411家「創業50年以上的歷史悠久廠商」。同時苗理事長也將工總2022年白皮書呈遞給蔡總統。

 

 

文:譚宗仙

 

 

 

 

每年11月11日是工業節,今年是苗理事長擔任工總理事長後的首場「工業節大會」,並以「發展區域運籌,迎向經濟新局」為大會主題。 

 

在這個工業人的大日子裡,總統蔡英文、經濟部長王美花、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以及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等多位工業界人士都親自與會同賀、同歡。會中,苗理事長也將「2022工總白皮書」呈遞給總統。 

 

一如往常,大會中也同時表揚157位「111年工礦團體優良理監事」、「111年績優團體」、優良會務人員,並頒發感謝狀給411家「創業歷史悠久」的廠商,他們都是為台灣經濟貢獻了50多年歲月的工業人。 

 

苗理事長:鞏固台灣在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身為大會主席的苗理事長致詞時是緊扣著「發展區域運籌,迎向經濟新局」的主軸。他說,過去兩年多來,疫情衝擊全世界,台灣在政府及國人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穩定控制,產業得以穩健發展,去年國內工業生產毛額首度突破8兆,達到8兆2,102億元(新台幣),這份成績是每一位先進在工作崗位上孜孜不倦的成果,證明了台灣工業及工業人面對挑戰、迎向新局的堅強與韌性。 

 

不過,他也提醒,值得大家關切的是,現在全球經濟面臨更多挑戰,全球政經秩序正在劇烈變動中,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烏俄戰爭不僅衝擊全球能源及糧食市場,更加速全球政經秩序走向集團化、分立化的態勢。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戰略競爭,從貿易延伸到科技限制、投資補貼、金融消費等各領域,除牽動美中兩大強權的盟邦經貿政策,更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 

 

苗理事長從各項數據中表達了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情勢的悲觀,包括中經院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約3.28%,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有2.81%,低於3%,且多名學者也都對明年經濟成長悲觀,在此同時,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時警示;全球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今年或明年將會陷入衰退或停滯。 

 

苗理事長指出,面對全球日益動盪與景氣下行的趨勢,強化韌性成為因應挑戰的基調。「總統閣下在今年國慶演說中強調要建立具有韌性的經濟與產業,本人十分贊同這個目標。」 

 

他說,工總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推動以大帶小,協助產業界進行淨零轉型;透過亞太產業合作委員會的平台,推動與新南向國家多項領域的產業合作,協助將產業生態系統擴大至亞太與印度區域。因此,他在上任時,即提出「區域運籌」的呼籲,希望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鞏固台灣在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苗理事長認為,打造具有韌性的經濟與產業需要許多條件,包括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平衡完整的產業生態,以及和平安全的經營環境。 

 

一、更開放的國際市場: 

 

近年因地緣政治衝突、糧食危機等因素,國際上出現限制自由貿易趨勢,保護主義抬頭,對產業界形成新的挑戰。長年以來,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路途艱難,所幸我國是WTO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的一員,我國資通訊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得以在開放、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憑藉實力取得關鍵地位。不過,我國許多傳統產業,例如石化、紡織、鋼鐵、工具機,甚至汽車零組件等產品出口,仍面臨東協國家和印度較高的關稅,對建立產業區域供應鏈有所阻礙。 

 

苗理事長表示,他曾在今年8月對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成員國媒體訪團表示,台灣產業有意願、有能力參與CPTPP,也願接受挑戰,期盼我國能努力早日加入CPTPP,對區域產業生態系建設有所貢獻。 

 

二、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 

 

2030、2050節能減碳的淨零排放路徑是不一樣的,2030我們要配合政府在自己的領域內,運用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進行節能減碳;而2050我們要協助政府、建議政府以科技來尋求節能減碳與未來的電力結構平衡的政策,達成淨零目標。為了達成產業淨零轉型的目標,能源供應不但必須穩定,而且需要低碳。然而,按照目前政府的能源配比規劃,2025年核電廠除役後,很難兼顧穩定及低碳的需求。為因應全世界天然氣供應不足及零碳能源的趨勢,日、德等國都務實調整其能源政策,提高其核能比重,協助其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產業界期待政府務實檢討能源規劃,不預先排除任何的能源,以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協助產業淨零轉型。 

 

三、平衡完整的產業生態 

 

平衡的產業生態系統(eco system)是產業韌性的基礎。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平衡的(balanced)產業發展環境,政府大力支持高科技發展,同時顧及其他產業,持續關切與追蹤產業關切的問題,包括協助各產業進行高值化、去碳化、人才培訓及移工引進等,這部分產業與政府需要持續的對話以及合作。 

 

四、和平安全的經營環境 

 

和平的經營環境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我們從烏俄戰爭中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嚴重受創,台灣應全力避免走到那一步。危疑不定的兩岸局勢更可能影響內外投資的意願,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恢復交流,面對溝通是當務之急,工總在今年的白皮書建議「民間先行、政府支持」的原則,希望政府委託具公信力與經貿性質的民間組織進行對話,以因應兩岸亟待解決的經貿事務。如今疫情已有效控制,對岸剛剛確立新一代領導團隊,工總願意在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厚基礎上,協助兩岸民間和平互動。 

 

蔡總統:致力協助產業推動淨零轉型 

 

隨後總統在致詞時,也針對苗理事長提到的「和平安全的經營環境」談話強調,政府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與所有的國家一起努力,一起維持整個區域的和平穩定,與兩岸的和平穩定。 

 

對「國際供應鏈重組」、「淨零轉型」的課題,她指出,下個階段,政府要致力協助產業推動淨零轉型,並強化國際的鏈結,鞏固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地位,其中,「2050淨零轉型」,總統表示,是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目標。 

 

總統指出,今年3月,國發會也提出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在2030年以前,投入9千億元預算推動轉型計畫。2021年,經濟部結合工總、產業公協會成立淨零工作小組,目前已經有中鋼、台泥、台塑、台積電等25家企業宣示2050碳中和目標,占台灣製造部門排放量50%以上。 

 

總統因此特別感謝工總在今年7月帶領企業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配合政策,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共同為台灣產業的永續發展努力。 

 

總統表示,這幾年來台灣也積極深化與國際的經貿交流。去年與美國、歐盟、日本的雙邊貿易額都成長超過20%,與新南向國家的貿易額也創下1,4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能有這樣的好成績,她說,要感謝工總和政府攜手推動,台灣與新南向6國的產業合作,到去年已經促成186項MOU簽署。 

 

總統強調,為了拓展更大的國際經貿空間,政府也積極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另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完成第一回合談判,相信台美經貿關係將進一步深化,帶動台灣的經貿發展。 

 

榮耀的時刻 

 

緊接著大會進入工業人最榮耀的時刻:表揚及頒發感謝狀。首先是花次長頒發優良理監事、績優團體與優良會務人員。 

 

花次長在頒獎前致詞指出,工總長時間以來,不管是從產業的建言,公益活動的推廣,都給予政府最大、也最有利的支持,他期望,這樣的公會力量,能夠散播到社會各個角落。 

 

他說,內政部雖然號稱是社會團體的主管機關,但是在產業、經濟發展上,其實是與經濟部有深遠的合作,協助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凡是屬於內政部應盡的責任,都沒有推延,都站在積極的角度全力的協助、解決問題,內政部也絕對會做經濟部最有力的助手。 

 

「創業歷史悠久廠商」是由王部長親自頒發。她說,對企業能夠經營50年以上都非常的感佩,因為這就是台灣的力量,也是台灣可以在全世界走透透的非常重要的本錢,而政府要做的是營造一個獎勵守法、有信用的企業的投資環境。 

 

王部長也針對苗理事長的致詞內容回應指出,要照顧各個產業、要平衡,不要只照顧到高科技,包括產業的人才,「我都有聽進去,這也是我們政府要做的方向。」 

 

她坦言,全球經濟確實受到能源危機的衝擊,全球經濟不佳,一定會影響到台灣,特別是電子類產品的需求,確實有大幅下滑的現象。 

 

王部長指出,依據經濟部的分析,這波景氣下滑主要是因疫情影響而造成的塞港現象,在導致「缺貨」荒的同時,也出現「囤貨」現象,因此當貨運暢通、不再塞港後,貨就多出來了,但是,需求卻一直在降低。 

 

她說,這是很多電子產業,懸崖式下跌的原因,而這樣的情形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不過,美國的通膨開始逐漸下降,預估會降至4%左右,當通膨下降,就會穩定物價,對經濟就會有幫助,雖然還是會有一段去庫存化的時間,但是慢慢的需求會再上來。 

 

有關節能減碳部分,王部長表示,在與工總已合作一年的情形下,下一步是希望,在共同需求外,能夠了解各企業是否有不同的需求,再進一步提供更為精進的協助。 

 

王部長直言,減碳是有Know-how與技術的,很多製程的改變是需要專業的協助,若委請外面的專業團隊,可能要花3∼50萬元,「企業可以多利用政府的資源。」 

 

王部長強調,節能減碳確實很難,但是一定要做,國際大廠會看供應商是否重視、有沒有採取方法執行減碳的工程,也只有願意減碳的廠商,才能拿到國際廠商的訂單,「所以,這不是只有義務而已,更重要的是生意做得下來、還是做不下來。」 

 

她說,「COP27」才剛結束,淨零或碳中和已是全球每個國家都要努力進行的重要課題,我們的工研院也對此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包括馬達本身如何降低碳排放,石化產品又如何讓伺服器降溫等,還有氫能的各種應用等。 

 

王部長因此再次強調,凡是與減碳技術相關的研發,可以多利用政府的資源、法人的資源,明年經濟部還會有更多與減碳相關的,不論課程、診斷,「請大家多多利用。」(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