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2000年之後,在WTO杜哈回合談判停滯下,許多國家轉而投入區域經濟整合,使建構FTA成為多數國家的經貿政策主軸。不過近年來,雖然多數國家仍持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全球FTA簽署的數量已有所減少,再加上美國改拉攏盟友針對產業合作與供應鏈韌性進行合作,形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另一種模式,使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呈現雙軌化發展的趨勢。本文首先說明2022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動態及CPTPP最新進展;其次分析驅動新型區域經濟整合模式的因素及台灣的契機;最後則是本文的結論與建議。
文:楊書菲
2000年之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停滯下,許多國家轉而投入區域經濟整合,使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成為多數國家的經貿政策主軸,是國與國間強化地區經貿和維持政治穩定的重要手段。不過,雖然多數國家仍持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全球FTA簽署的數量已有所減少,再加上美國不再熱衷市場開放的貿易談判,改拉攏盟友針對產業合作與供應鏈韌性進行合作,形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另一種模式,使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呈現雙軌化發展的趨勢。 本文首先說明2022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動態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最新進展;其次分析驅動新型區域經濟整合模式的因素及台灣的契機;最後則是本文的結論與建議。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動態
以下從美洲、歐洲、亞洲等三地區之FTA發展進行說明:
一、美洲地區
全球FTA的蓬勃發展可謂是由美國於1989年的「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及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所帶動的,但身為帶動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主要推手的美國,現在卻成為對FTA最不感興趣的國家。2017年川普上任美國總統後,立即宣布退出由其所主導成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改以創造符合美國利益的雙邊FTA為洽談目標,因而針對已生效之FTA展開檢討,評估是否存在改善空間,削減美國對貿易對手國之貿易逆差。在川普任內,美國完成了對NAFTA與美韓FTA的重新談判,並將新完成之NAFTA改名為「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同時與日本簽署了對美國相對有利、僅包含部分產品降稅的「美日貿易協定」。2021年拜登政府上任後,調整了川普政府時所推動的貿易政策,回歸WTO多邊體系及修復與貿易夥伴之關係,並重新調整美國經濟整合戰略,宣布在強化美國整體經貿競爭力前,不會簽署新的貿易協定。
美洲地區近期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展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如中美洲-韓國FTA於2021年3月1日生效;尚在談判中的則包括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韓國、智利-巴拉圭、厄瓜多-墨西哥、厄瓜多-中國大陸、尼加拉瓜-中國大陸等FTA。另外,中南美洲國家對於加入CPTPP也十分積極,厄瓜多、哥斯大黎加、烏拉圭都先後提出加入申請。至於墨西哥及加拿大則是與英國完成英國脫歐後之延續型協議,並宣布針對服務貿易及數位貿易展開FTA談判。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