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經歷新冠病毒疫情及俄烏戰爭持續、地緣政治衝突引發歐洲國家能源短缺危機,加以高通膨及美歐主要央行強力升息的衝擊,全球金融市場表現較為震盪。展望2023年全球金融市場,值得關注的最大關鍵在主要央行持續升息對抗下,通膨情勢是否確實能夠獲得良好控制,並回到各國央行通膨長期目標內,若不如預期,則美歐主要央行對利率水準的展望可能再度出現變化、日本央行可能上調2023年通膨預期,金融市場對美、歐、日央行貨幣政策看法將產生變化致波動風險升高。
文:林士傑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2022年10月發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報告,預估全球經濟成長從2022年的3.2%下修至2023年的2.7%,有高達93%的國家經濟預測都遭到下修。OECD於2022年11月底所發布的最新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相較於IMF 10月預測則更為保守,但尚不至於陷入衰退。OECD預估由於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能源效應恐將繼續助長通膨力道,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2%,2024年回升至2.7%。世界銀行(World Bank)則預估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接近2022年的水準,顯示國際機構對2023年全球經濟情勢保守看待,陷入衰退的風險持續升高。
金融市場方面,惠譽(Fitch Ratings Inc.)在去年12月發布「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Outlook)報告,將2023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從9月預估的1.7%下修至1.4%,且去年已經四度下修經濟展望。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為1.8%,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測為2.2%,花旗則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在2%以下,主要原因仍為全球主要央行恐將持續增加抑制通膨的力道。
IMF預估全球通膨從2021年的4.7%上升到2022年的8.8%,2023年和2024年則將分別降至6.5%和4.1%。然而俄烏戰爭將屆滿一年,目前仍然持續且雙方軍力又有升高之勢,煤炭和天然氣市場在去年底又開始上揚走勢,如今年再度因供應不足發生短缺並拉高價格,引發能源緊縮國際原油價格及原物料價格再度上揚,此仍將是全球通膨情勢的重大變數。
去年下半年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與2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差呈現負值,長短天期殖利率曲線持續呈現倒掛,但依照過去歷史實證經驗,殖利率曲線倒掛後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大增,但時間可能是6個月到24個月,因此2023年全球經濟出現溫和成長或溫和衰退的可能性高。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在去年11月達到7.08%,相較於去年初的3.22%大幅上揚,更創下將近21年以來的新高。去年12月底雖然有降溫跡象,但是仍在6.42%的高點,且從11月中之後隨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再呈現上揚走勢,2023年應特別關注高房貸負擔及房地產市場低迷對金融市場風險可能升高,以及企業加薪壓力上升與裁員增加導致勞動市場疲弱及失業率上升的經濟風險。
由於高通膨持續時間及美歐央行升息幅度之衝擊較預期為大,全球股市2022年表現較為震盪,2023年包括俄烏戰爭持續、中國大陸疫情管制解封、主要國家經濟景氣趨緩及失業率上升、房地產市場降溫、美中科技戰、聯準會利率決策變化及日本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變化等,均為2023年全球金融市場重大影響因素。
此波新冠病毒疫情及俄烏戰爭所引發全球資金寬鬆政策、貨運阻塞、企業零組件供應鏈和勞動力短缺、解封需求、國際原物料大漲、財政紓困政策及市場預期心理形成通膨,實為地緣政治、經濟供需面及資金面傳導等諸多因素造成。2023年除透過資金緊縮及升息壓抑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之外,美國將針對能源、運輸、關稅及醫療四大面向提出對策降低企業端成本,以減少轉嫁美國民眾所造成的消費面衝擊,而升息所造成的負面因素衝擊,可能還要搭配鼓勵企業投資的政策,才能在降低經濟及就業衝擊之下能更有效對抗通膨。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