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由於國際需求的衰退,大陸當局已經不再依賴「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支點,而是希望利用大陸14多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基礎上,進一步釋放內需動能,讓「內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中共20大後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之首,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本文主要重點摘錄大陸最新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除說明其政策重點、政策內容及政策目標,並解析其可能方向。
文:黃健群
上一期(634)產業雜誌「解析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走向」一文提到,中共20大後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之首,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強調的是「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同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換言之,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是全力擴大內需。本文主要重點摘錄大陸最新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除說明其政策重點、政策內容及政策目標,並解析其可能方向。
大陸「內需」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由於國際需求的衰退,大陸當局已經不再依賴「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支點,而是希望利用大陸14多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基礎上,進一步釋放內需動能,讓「內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事實上,大陸一向以「擴內需」來因應經濟變局。舉例來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大陸當局提出涵蓋「投資」和「消費」的4兆人民幣的「擴內需」政策,重振了大陸甚至全球經濟。去年召開的「二十大」,甚至指出,到2035年大陸未來的施政主軸就是「擴大內部需求」。雖然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大陸內需市場動能;但近年來大陸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內需發展有相當大的潛力。從幾個數據來看:2021年大陸GDP達到114兆人民幣,2022年預計超過120兆人民幣;人均GDP超過1.25萬美元,已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商品消費市場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2021年大陸5G手機出貨量達到2.66億部,增長63.5%。2022年,大陸汽車銷售達到2,675萬輛,年增1.7%,連續13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銷售則達到670萬輛,相較2021年幾乎成長一倍。
基於大陸內需市場潛力,儘管大陸這兩年因為疫情嚴格防控,但全球企業對大陸的投資仍維持增長。去(2022)年1至11月,外資投資大陸金額達人民幣1.1兆元,同比增長9.9%;從來源地來看,韓國對大陸投資同比增長122.1%,德國增長52.6%、英國增長33.1%,日本增長26.6%。
透過「擴內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去(2022)年12月中旬,大陸國務院發布的共38條、超過2萬餘字的「綱要」,開宗明義即指出,隨著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大陸經消費作用持續強化,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行消費等傳統消費顯著增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穩步提高,汽車新車銷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4.5%,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4.2%;此外,投資也發揮更多關鍵作用;且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
「綱要」指出,大陸「擴內需」同時存在機遇和挑戰;在機遇方面,消費已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大陸這一個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還將不斷成長壯大。重點是,大陸正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與先進國家相比,在很多方面還有較大投資空間,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然而,大陸擴內需也面臨不少制約,包括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趨緊制約投資增長,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財政金融等領域存在風險。也就是說,制約大陸內需潛力釋放的體制機制堵點仍然較多。
在目標方面,「綱要」指出,錨定2035年「擴內需」的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包括:一、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二、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三、提升供給質量,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四、完善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取得明顯成效;五、暢通經濟循環,內需發展效率持續提升等。在重點任務方面,包括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以及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等三個部分。
擴內需規劃綱要的重點概述
要如何擴內需?「綱要」提出八項重點任務,包括:一、促消費及消費提質升級;二、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四、提高供給質量;五、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六、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發展動力;七、推動共同富裕;八、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茲就相關重點概述如下:
一、促消費及消費提質升級
重點在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等四大內容。
傳統消費的重點,包括增加高品質基本消費品供給,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推進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強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值得注意的是,「綱要」特別強調要推進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服務消費的重點,包括擴大文化和旅遊消費;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提升教育服務質量;促進群眾體育消費;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因應老齡化,「綱要」強調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同時發展銀髮經濟,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此外,「綱要」也指出要增加托育供給,以釋放生育政策潛力。
新型消費的重點,包括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以及發展新個體經濟。較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2020年以來對平台經濟、科技產業的監管與調控,「綱要」提出要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並支持社交電商、網絡直播,以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台、微應用、微產品、微電影等發展與創新。
綠色低碳消費的重點,包括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提倡綠色生活等。值得關注的重點,是綠建築、綠色採購、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體系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機制;同時要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規範發展汽車、動力電池、家電、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
二、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
重點在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等。
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的重點,在加大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投資力度,擴大先進製造領域投資,提高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力度,支持企業應用創新技術和產品實施技術改造等。
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的重點,則包括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大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完善社會民生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綱要」特別強調要補齊醫療領域建設短板,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顯然這是針對例如新冠疫情這類疫情的防治。
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的重點,包括加快建設資訊基礎設施、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布局創新基礎設施等。值得注意的是,「綱要」強調要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助力相關行業治理能力提升。支持利用5G技術對有線電視網絡進行改造升級。同時發展車聯網。
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
重點在新型城鎮化、農村現代化、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等。
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城市設施規劃建設和城市更新等。值得注意的,「綱要」指出要透過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
推動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在實施鄉村建設、完善鄉村市場體系、豐富鄉村經濟形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較值得注意的重點,是要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並推動農村居民汽車、家電、家具、家裝消費升級。引導縣域引入城市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至於優化區域經濟布局,重點包括持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發展;與此同時,支援欠發達地區。
四、提高供給質量
重點在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等。
發展新產業新產品的重點,包括科技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創新產品應用、加快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以及人才創新。值得注意的重點,「綱要」除了重申透過新型舉國體制攻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科學、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等產業的「軟肋」;也強調要加快發展先進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先進計算,以及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基因技術應用服務等產業化發展,和新能源產業等等。除此之外,「綱要」強調要加快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將「數據」視為生產要素,並加大中小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力度。重點是,要參與數位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
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重點,包括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優化區域產業產能布局;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其中較需要注意的,是發展服務型製造,鼓勵製造業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製造業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提升價值鏈。
至於有關標準質量品牌建設,重點包括健全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以及實施商標品牌戰略。要注意的是未來將建立各種產業標準,並建置各種質量認證機制;與此同時,打造知名的中國品牌。
五、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
重點在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等。
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的重點,包括推進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以及完善知識、技術、數據要素配置機制。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的重點,包括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綱要」強調要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
至於建設現代流通體系,較值得注意的,是「綱要」強調要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優化現代商貿體系,以及發展更為便利高效的現代物流,例如公鐵水聯運、江海聯運和鐵路快運。
其他的重點,包括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對外開放、透過共同富裕厚植內需潛力,以及保障糧食、能源的供應安全等等。
擴內需綱要初探:涵蓋層面廣泛,政策落實需進一步觀察
綜觀來看,「綱要」雖然強調的是「擴內需」,但內容涵蓋消費、投資、產業、外貿等各個層面的戰略與政策。也就是說,「擴內需」並不侷限在「內循環」,而是要透過內外循環的聯動,讓經濟活絡,才能真正的激發市場活力。因此,與其說這是「擴內需」規劃綱要,不如說這是大陸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體產業經濟戰略。
然而,由於「綱要」提到的層面太過廣泛,且多為過去政策的彙整,因而只能說是大陸「擴內需」戰略的綜整和重述。至於具體政策會如何落實,還有許多細部的工作要推動。此外,如本文作者一再強調,內需消費的重點在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在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貿困難的此刻,要如何恢復民眾消費信心,甚至是企業投資信心,相信是今年三月兩會後,大陸新政府就定位後,施政的重中之重。(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