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全球化變革下的因應之道
正在加載......
全球化變革下的因應之道

589

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舉行新廠機台進場典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致詞時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再回復。這席話隨即引發外界關注。本文作者從全球化變遷因素與主要國家政策因應方向分析,認為當前的全球化趨勢同樣是在追求效率的架構之中,不同的是成本所占的決策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安全、誠信關係與環境友善。對企業而言,全球化並未逆轉,只是型態與過去多數人習慣的樣子不同。

 

 

文:李長泰、花佳正

 

 

 

 

因應美國政府積極強化在美國本土建立高階半導體製造能量,被奉為台灣「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設廠,並於2022年12月6日舉行新廠機台進場典禮,受邀參加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致詞時表示,地緣政治已大幅改變半導體製造商面臨的局勢,同時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再回復。這一席話隨即引發外界關注,不僅報章社論、評論節目等平面與視聽媒體紛紛以此為題提出各種評論看法,就連在立法院內也有委員就張忠謀創辦人此一說法,於財政委員會對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進行質詢,希望能夠了解台灣在經濟上須借重貿易帶來經濟成長動能的情況下,這樣的情形對於台灣未來在經濟成長、國家發展等面向上,會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定義,全球化意旨思想、人員、商品、服務和資本的日益自由流動導致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的過程。全球化傳播的主要因素是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註1)顯然,在這樣的定義之下,張忠謀創辦人的擔憂,可能主要是針對所謂貿易全球化,或供應鏈全球化的角度,來對近年國際情勢進行觀察後得出的結論。畢竟,在當前資通訊、媒體等相關新興科技持續發展下,思想、人員與資金等面向的全球化,早已是不可逆現象,自然無需多做擔憂。而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國家,天然資源相對匱乏,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質,使得對外貿易成為經濟動能的重要來源,因此,對於當前全球化情勢的發展與轉變,更有必要加以深入了解,並做出應對。 

 

歷經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時代,國際供應鏈分工基本上依據各國相對比較利益、專業分工原則、企業成本效率導向的跨國布局,呈現一相對穩定運作的經貿體系。一般來說,除非受到突發性國際事件影響,供應鏈體系雖在短期不會有大幅度的結構性改變,但仍會受到廠商設廠或移廠的動態,進而影響供應鏈分工的變動。從傳統產業經濟的學理上來看,廠商設廠移廠的行為會依不同產業特性受到投入資源、地理區位、政經環境、產業群聚效應的因素等不同程度影響。 

 

全球化的樣態持續轉變 

 

一、不公平競爭改變全球化趨勢 

 

過去在貿易全球化發展下,企業主要依據需求進行各種生產投入資源通盤考量,選擇生產成本降至最低,獲利最高的地點進行生產,因此影響國際供應鏈分工主要因素為生產要素取得成本。近年來生產投入要素相對成本有所變化,使得供應鏈出現移動。其中,中國生產成本上漲,弱化其生產優勢,使得國際企業調整布局,將部分生產移至東南亞或接近消費市場的墨西哥、東歐等地區。另外,新興產業所需要關鍵原物料受到出口限制,使得業者需到當地設廠生產,例如印尼擁有生產電池的關鍵原料錫、銅、鎳、鈷,吸引國際電動車業者赴印尼投資。而多元且完整的產業聚落,將吸引上游材料、設備業者到當地投資,爭取更多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例如台灣半導體、日本汽車、越南紡織成衣產業群聚。另外,新興科技創新應用,讓企業不需要不斷的移至低工資國家,可選擇在國內或是就近市場生產。此外,為了掌握消費市場商機,業者選擇直接在當地或區域內投資生產製造,以利即時收集正確消費資訊,再根據消費者需求變化快速調整生產製造,提供符合市場需求商品,同時縮短運輸時間與成本。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3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