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越來越多的傳產企業領導者察覺到創新數位技術帶來的機會與威脅。筆者根據這幾年對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觀察,提出傳統產業在數位轉型上常會遇到的四個困境與挑戰,以及傳統產業如果要進行數位轉型,應該要注意的六個關鍵。筆者最後總結指出,傳產企業在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時不應只聚焦在數位技術的導入成功與否,更應該專注培育組織的適應能力,讓組織成為可以彈性適應新環境與新技術的適應型組織,才是傳產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
文:沈柏延、成力庚
創新資訊技術引發市場環境、產業競爭者與消費者需求等的改變,進而促發企業數位轉型的需求。企業導入資訊技術進行對於新產品及服務的價值提供,甚至對於商業模式改變,這都對產業造成顛覆性的影響。然而,許多企業在面臨數位轉型浪潮時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數位轉型浪潮時的新挑戰
第一項挑戰是數位轉型破壞市場競爭的平衡,數位轉型促成新型態的破壞式商業模式,對於傳統商業模式的競爭者帶來嚴重壓力,因此,既有企業會透過進行數位轉型來加以因應。但這通常會引發第二波的競爭--接近「熊彼德式模仿」(Schumpeterian imitation) 的概念,也就是傳統商業模式的業者也會開始創新,以積極行動對抗新進業者所帶來的威脅。這些現象可以從一些全球平台式經營者的快速崛起(Amazon、Alibaba、Google、FB、Netflix等),或傳統零售加上App及線上支付工具的快速發展等方面來觀察到此趨勢,然而若傳統商業模式的企業未能回應數位趨勢,將會因為數位競爭手段落後,而逐步失去其營收及盈餘成長的競爭力。
第二項挑戰是即使企業確實啟動轉型以因應競爭,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Bughin與Zeebroeck兩位學者於2017年調查全球2000家進行數位轉型的企業,發現這些企業的數位轉型計畫平均報酬率僅勉強高於資金成本。此外,他們也發現在各產業中,各家企業透過數位投資產生效益的表現相當懸殊。表現最佳10%企業,營收成長比產業平均水準高了8%,且數位轉型投資報酬率是表現最差10%企業的10倍。Bughin與Zeebroeck指出,造成這樣差異的關鍵因素在於企業是否有因應數位轉型而調整其策略與價值活動。Bughin與Zeebroeck的研究已明確指出數位轉型並不僅是導入數位資訊系統,而是包含策略與組織的調整。
此外,資策會2020年發布的「數位轉型化育者」一書中亦有提到,企業運用數位科技轉型可分數位化、數位優化及數位創新等三個階段。第1階段是「數位化」,也就是過去企業為了提升效率,開始導入資訊系統,將表單及作業程序進行數位紀錄,也就是數位化,目前台灣大部分傳統產業內的中小企業大都還停留在這個層次。
第2階段稱之為「數位優化」,也就是在既有數位化的基礎上,提升企業數位化的水準,更進一步改善組織的營運效率,提升供應鏈體系的緊密性,甚至建構生態系統;或者是透過數位技術強化流程整合以提高客戶的體驗,掌握客戶的偏好,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及忠誠度,這部分的轉型都稱為「數位優化」。台灣當前中大型的企業,都投入較多資源在此階段,希望能讓組織的營運更有效率,或讓客戶的體驗更加完善。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