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台印泰循環經濟商機分享
正在加載......
台印泰循環經濟商機分享

589

疫情反覆與經濟減速,是近來企業經營的兩大難題,而極端氣候更使企業的生產環境增添諸多不確定性。如今「韌性」與「安全」已成政府政策與企業管理的基調,業者無不積極進行供應鏈革新,以透過優化製程、增進效率、減少廢棄物,來強化企業韌性,且達到永續經營目標。鑒此,工業總會於本(112)年7月11日舉辦「印尼、泰國循環經濟商機分享會」,邀請印尼及泰國專家及台商,分享投資經驗與轉型策略,作為我業者海外布局之重要參考。

 

 

文:陳以珊

 

 

 

 

在經濟部支持下,全國工業總會於本年7月11日舉辦「印尼、泰國循環經濟商機分享會」,由「亞太產業合作推動委員會」印尼分組副召集人謝孟璋與泰國分組副召集人高庚鑽連袂主持,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濟參事蕭振寰、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大成長城企業公司副總裁韓家寅、中國砂輪公司副董事長白文亮均出席分享,與國內食品、紡織、鋼鐵、生技、醫療等領域業者,就如何透過循環領域合作,打造永續供應鏈,進行實務探討。 

 

以泰國、印尼為例 看東協淨零趨勢 

 

綠色供應鏈趨勢風起雲湧,美國2024年首先實施CCA碳關稅,歐盟則於2026年開徵,未來歐、美客戶的訂單將取決於企業的環保程度。不過,泰國政府早於2021年便開始推動「生物、循環及綠色」(bio-, circular and green, BCG)經濟發展模式,期善用在農業、食品、醫療、能源的產業優勢,問鼎東協BCG經濟之領導地位。儘管如此,泰國豐富的農業資源,也使其每年製造4,300萬噸的廢棄物,泰國必須更積極地透過BCG模式,延長農產品如榴槤、鳳梨的使用價值。例如,泰方發現回收5~10%的榴槤殼,5年後可實現約30~40億泰銖的商機,惟目前要回收完整大量的榴槤殼仍具有難度。而泰方也發現,農業垃圾比起只作肥料、飼料、木炭使用,轉換為生物資材可產生高達60倍的價值,生物產業也有助於提升製藥、家具設計或其他?業的發展,藉此串聯整體綠色供應鏈。陳麗婷資深研究員表示,泰國BCG的運作邏輯,即以綠色經濟為中心,進而驅動前瞻產業,將為生物多樣性、食品農業升級、醫藥或綠色能源的開發帶來正面影響; 而泰國善加運用亞洲中心的地緣優勢,迎接自中國遷出之電子供應鏈移轉潮,將使泰國製造高值化,並透過智慧技術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協助工廠進行碳排監控,強化減碳效率。事實上,我國推動5+2政策,其中的綠能科技與循環經濟與泰國BCG政策不謀而合,透過台泰持續深化合作,可逐步實踐永續發展願景。 

 

而印尼,儘管2025年將分階段擴大碳費課徵規模,國內配套措施及建設仍面臨重重挑戰。具體言之,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燃料煤出口國,比起綠色能源,燒煤成本低廉,仍仰賴90%的燃煤電廠;即便在美國支持下,已建置2座風力發電廠,整體發電廠數量仍未達最初設定的目標;另一方面,印尼貫穿萬隆及雅加達的西魯大河,是當地居民沐浴及飲水場所,許多產業因萬隆高原地形而聚集,農、工業廢水亦是排放至西魯大河,長期汙染加上當地環保局、警察局、業者對於防治規定的未澈底落實,該河整治成效相當有限。對於後端的循環經濟而言,更難以一蹴可幾。蕭振寰經濟參事補充,隨著近年軍隊接管整治工作,當地興起一波服務外商建造工廠、處理廢棄的行業,協助業者遵守排汙規定,也帶動印尼環保意識提升。此外,印尼幅員廣大,擁有20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台商仍有機會規劃作為碳權交易場所。 

 

印尼本身有豐富的鎳礦,是重要的電動車電池的生產原料,近年來,我國Gogoro已與知名的摩托計程車Go-jek合作,在雅加達南部進行智慧電動機車和電池交換站的先期試點計畫;光陽與Grab亦在巴淡島合作試行電動車計畫;在有原料、有市場的基礎上,印尼政府今年3月起加強對電動汽車及電動摩托車補助,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 

 

轉型趨勢下 中砂永續智造之路 

 

面對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中砂致力研發負碳排及碳捕捉封存技術,且擴大使用再生能源,包含泰國子公司在內的三個工廠皆設有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實現電力的自發自用。白文亮副董事長表示,中砂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上,除了汰換耗能老舊的設備,也導入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以年節2%為目標,朝著2030至2040年能減少高達70%的方向努力。白副董事長強調,企業必須透過盤查,知曉碳排及能耗最多的製造環節,進行精實管理。此外,中砂公司特別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今年起並將智慧製造納入委員會,運用自動化技術落實ESG。 

 

數據顯示,若無進行減碳工作,碳將隨著時間繼續上升,中砂經過2021、2022年的努力,已有效透過製程改善減少碳排量,2021年排放密集度下降20.38%;2022年則降低13.95%,該公司減碳量已達6,216噸CO2e。 

 

因地制宜 大成打造永續水產供應鏈 

 

作為食品業代表,韓家寅副總裁表示,不論是將黃豆、小麥、玉米轉換成肉、蛋、奶,或將植物蛋白轉為動物蛋白,食品都能做到無廢棄物,達成循環效果。而大成也在印尼從事水產粗放養殖迄今約30餘年,與當地居民合力維護環境,降低汙染源,持續落實永續養殖。儘管與南越養殖業者相比,產量僅有其生產的1/10,卻擁有更純淨、低汙染的養殖環境。韓副總裁坦言,雖然養蝦初期須作必要的人為破壞,將蝦塘裡的紅樹林全部挖除,始能進行養殖。但大成多年來堅持透過自然養殖、不餵飼料、不使用電力捕蝦,與當地漁民配合潮汐捕撈,養殖成本雖然較高,病變也相對較少。值得一提的是,大成復育當地紅樹林已有二十載,累計種植27萬株紅樹林,相信透過實際行動達成內循環經濟,使養殖水產得以與環境共存,打造永續供應鏈。 

 

實務上,聖嬰現象為各產業帶來連鎖效應,如氣候影響甘蔗收成,加上市場需求攀升,可能使得糖價飆漲;又如謝孟璋副召集人分享,所屬企業種植的鳳梨在印尼面臨罕見7月降雨,在泰國方面則因肥料成本高漲,影響鳳梨產量,由此可見,應對綠天鵝現象,已成為企業迫在眉梢的議題。歐盟2021年底提出的「雙軸轉型」,正是主張透過數位科技協助企業數位轉型,同時結合永續發展議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加速綠色轉型進程;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也曾表示,企業在邁向零碳或低碳時,如果沒有進行數位轉型,則會較為辛苦。因此,在企業制定減碳方針同時,倘能結合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掌握質量俱足的數據,分析並預測能耗,方可透過最有效率的方式減少環境負荷,實現淨零碳排。 工總「2023印尼、泰國循環經濟商機分享會」由謝孟璋理事、高庚鑽理事共同主持,韓家寅副總裁、白文亮副董事長、翁聰賢理事長等代表共襄盛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