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大陸「一帶一路」十年回顧與展望
正在加載......
大陸「一帶一路」十年回顧與展望

589

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經十年。因此,大陸於10月10日發表了《共建一帶一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並在10月17-18日於北京舉辦第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近年來「一帶一路」面臨不少質疑。主要為是否為共建國家帶來債務陷阱?是否為強權擴張?以及陸路是否有效益?「一帶一路」十年,達成了什麼目標?更重要的是,未來所謂的「一帶一路2.0」,又將呈現怎樣的面貌?這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

 

 

文:黃健群

 

 

 

 

自2013年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經十年。因此,大陸不但於10月10日發表了《共建一帶一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白皮書),還在10月17-18日於北京舉辦第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由於10月初加薩走廊戰火引發全球震驚;且另一場地緣衝突的要角俄羅斯總統普丁亦會赴北京;因而此次的「一帶一路」高峰會,特別引發關注。

 

根據大陸官方資料,2017年5月14日第1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有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參會;2019年4月25日舉辦的第2屆論壇,則有38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40位元首領導人出席圓桌峰會,超過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的6000餘名代表參會;此次的「一帶一路」高峰會、大陸強調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則有151個國家和41個組織代表前往北京赴會,註冊參與者超過萬人。

 

「一帶一路」十年,達成了什麼目標?又遭遇了那些挑戰?更重要的是,未來所謂的「一帶一路2.0」,又將呈現怎樣的面貌?這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

 

十年成就?檢視「五通」成效

 

大陸官方強調,「一帶一路」秉持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用。合作重點,則聚焦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

 

大陸的傳統經濟發展思維是「要致富、先開路」;因此,「五通」最重點、也最具體的計畫就是以基礎建設為主的「設施聯通」。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設施普遍不發達,並且高山、沙漠、河流阻隔,貨物、人員往來都相當不便,因而「一帶一路」第1階段以「設施聯通」為主,基礎建設通了之後,才有所謂的「貿易暢通」。「一帶一路」白皮書盤點了十年來「五通」的成果:

 

一、政策溝通:與超過八成建交國建立溝通管道

 

大陸當局指出,十年來,大陸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中國83%的建交國,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國際組織。大陸強調,其透過元首外交、政府溝通、地方和部門政策協調,以及企業、社會組織專案合作等為載體,建立了多層次、多平台、多主體的常規性溝通管道。

 

二、設施聯通:中歐班列最為顯著

 

大陸當局強調,十年來和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和周邊基礎設施(即所謂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成功建設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標誌性專案,發揮了重要輻射帶動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中歐班列,迄今運行線路已達84條,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1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交通設施,還包括油氣管道、輸電網、跨境光纜建設等。

 

三、貿易暢通:依託自貿協定,擴大貿易量能

 

根據大陸方面統計,2013-2022年,其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兆美元,年均增長6.4%;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在共建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達到2兆美元、完成營業額為1.3兆美元。2022年,大陸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近2.9兆美元,占同期大陸外貿總值的45.4%,較2013年提高了6.2%;大陸民營企業對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超過1.5兆美元,占同期大陸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的53.7%。

 

此外,為消除「一帶一路」沿線國之投資、貿易障礙,加速投資便捷化之進展,大陸迄今已和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1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和135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與35個共建國家實現「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與14個國家簽署協力廠商市場合作文件。

 

四、資金融通: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基礎

 

大陸當局指出,自2014年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簡稱「亞投行」)成立到2022年,會員國從57個增長到106個,累計批准項目202個,融資額超過388億美元。同樣於2014年成立的絲路基金,截至2022年底,承諾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專案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截至2022年底,大陸已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

 

五、民心相通:改善共建國的生產及生活條件

 

大陸當局指出,「一帶一路」將以軟實力的基建為主,例如人文、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相通,進而改善該地區生產及生活條件。依大陸數據,十年來大陸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崗位;培訓相關人才1萬多人。大陸指稱: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十年反思?聚焦三大質疑

 

大陸歸納上述「五通」,強調「一帶一路」是包含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以及與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然而,近年來「一帶一路」也面臨不少質疑。主要為是否為共建國家帶來債務陷阱?是否為強權擴張?以及陸路是否有效益(請見表1)?

 

一、是否為債務陷阱?

 

對「一帶一路」首要的質疑,即是這個所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畫」造成多國債台高築;論者指控:大陸利用不透明的貸款條件,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礎設施融資,在後者無力償還債務時,獲取其軍事或戰略資源。

 

由於大陸邊境的許多亞洲國家缺乏基礎建設;因此,對這些國家而言,大陸願意投資建設基礎設施,自然樂觀其成。但由於這些基礎建設的投資,多未考量市場需求,因此容易會落入低效投資。再者,這些周邊國家政局動盪,政權輪替頻繁,每次換新政府,各種投資承諾都要重談。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負債累累的開發中國家,因積欠大陸的外債以利率更高的商業援助居多,再加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大幅升息,導致融資成本驟增,以及背債國財政管理欠佳等因素,相繼陷入債務危機;包括寮國、斯里蘭卡、吉布地、衣索比亞、希臘等都呈現這樣的狀況。因此,歐美國家一再批評「一帶一路」是大陸設置的「債務陷阱」。事實上,面對這些壞帳,大陸去年8月曾免除總額約莫逾1,400億美元,包括非洲等17國23筆債務。(註1)有論者認為,這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大陸來說,將是雪上加霜。

 

然而,大陸學者卻認為,「一帶一路」項目會為沿線國家帶來債務陷阱的言論,多是一些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學者、官員、媒體,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結果。大陸學者強調,其在對「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外交論」進行研究後,除得出「一帶一路」是「餡餅」而非「陷阱」的結論外,還發現了四個現象,包括:一、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的沿線國家政界人物最終選擇加強與大陸合作。例如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二、大陸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注重長期經濟收益。其認為,基礎建設投資本來回報周期就較長,因此不能只看短期利益;三、債務國家向大陸貸款修建基礎設施,長遠是為了向西方還債;換言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債務,主要是來自西方國家、多邊金融機構此前的借款;四、美國大幅升息、新冠肺炎疫情,才是造成這些沿線國家的債務問題的主因。(註2)

 

無論是否為債務陷阱,對大陸來說,「一帶一路」確實為大陸帶來了財政上的負擔。因此,大陸去年已開始強調,要加強對「一帶一路」的風險控制。

 

二、是否為勢力的擴張?

 

有論者指稱,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只是想擴張大陸的國際勢力。

 

「一帶一路」的戰略想定,主要是希望透過「面向海洋」轉往「面向陸地」,強化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聯繫,以突破美國的包圍網。由於美國自歐巴馬以來,推動了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限縮了大陸往太平洋發展的空間,(註3)基於此,有評論認為,大陸當局是希望透過「一帶一路」實現對美的「戰略突圍」。舉例來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希望拉攏東南亞與南亞地區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為了反制2011 年美國在中東和中亞推動的「新絲綢之路」(NewSilk Road),除了預防該區域政治權力的更迭和動亂風險,並抵禦所謂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等三股勢力東侵。與此同時,大陸當局也可因應阿拉伯世界動盪局勢,轉移中歐貿易路線。(註4)然而,這樣的戰略轉向,對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來說,卻視為一種勢力的擴張;因此,透過「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延伸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重建更好世界計畫」(B3W)、「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PGII)等策略,圍堵並抗衡大陸。

 

此外,雖然大陸一再強調「一帶一路」要「民心相通」;但「一帶一路」是大陸由上而下的大戰略,許多共建國都施行民主制度,政府決策必須顧及社會反應,且媒體監督下資訊相對透明,以致「一帶一路」的成效被再三檢視。且由於一些共建國家的民眾並未感受「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果實,且因為國內重要的基礎設施落入大陸企業手中,因此質疑「一帶一路」是經過包裝的新殖民主義。例如近來表示要退出「一帶一路」的義大利,且不論大陸控制義大利基礎建設所造成的國安疑慮;就經濟來看,雖然義大利參加「一帶一路」後對大陸的出口增長;但相較大陸出口義大利,仍有相當大差距。因此義大利外交部長才說沒從「一帶一路」得到多少好處。

 

三、陸運是否能取代海運?

 

「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以陸運取代海運。然而,陸運雖然運輸單價較低,但若加上鐵路的鋪設、維護等成本,以及陸運每次集裝箱的量遠少於貨運等等因素,陸運目前要完全取代海運,仍有困難。因此,亦有論者質疑陸運的效益,其指出問題包括: 1、線路相互競爭。中歐班列都由地方政府營運,缺少總體布局與系統設計,以致造成班列運行線路重合或相近、班次過多等問題,造成資金、資源和運力的浪費。部分中歐班列更形成惡性競爭。再加上運價未能統一,各班列各自為政,很難獲得國際段運費和通關的優惠和便利;

 

2、貨源分散、國際返程貨源少,無法形成規模經濟。2014 年「中歐班列」運營才開始實現國際返程,2017 年返程班列數仍僅為去程的一半;雖然2023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開往歐洲的為4620列、載貨49.9萬標箱,回程為4021列、43.7萬標箱,列車數和貨箱差距已經縮小;但由於貨物價值因素,歐洲透過中歐班列對大陸仍呈現貿易逆差,目前仍然難以達到雙向運輸平衡;

 

3、物流通道聯通不暢、運行成本高。由於各國之間鐵路軌距不同,因此中歐班列都需要換軌。(註5)此外,中歐班列到中國境外速度不高、通關便利性仍然不夠、收費標準不統一,種種原因,致使其運營成本仍遠高於海運;

 

4、仍依賴政府補貼。目前開行的中歐班列仍依賴政府的補貼。在此前提下,許多班列的運輸成本才勉強等於海運,或略高於海運但節約時間。如果取消補貼,所有中歐班列都很難維持運營。

 

結論:下一個十年?「一帶一路2.0」的想望

 

大陸並不是沒有意識到上述問題的存在;隨著大陸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大陸開始強調「高質量」來共建「一帶一路」。事實上,「一帶一路」白皮書就指出,未來要著重在以網路為主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藉此強化大陸與共建國家在資訊基礎設施、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遠端醫療、「互聯網+」等領域深度合作;除此之外,要加速推動跨境電商,並新簽或續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及推動人民幣直接交易市場。

 

有評論在今年「一帶一路」峰會召開前,就透過分析「一帶一路」白皮書,歸納出大陸「一帶一路2.0」的策略方向:(註6)

 

首先,加速標準輸出,以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大陸將加大「數位絲綢之路」、「科技絲綢之路」等策略力度,向外推廣大陸的技術標準或系統,藉此抗衡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的「去中化」脫鉤斷鏈,以維繫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過於聚焦硬體的基礎建設,逐步轉到其他領域的開展。

 

其次,擴大跨境電商,促成人民幣國際化。由於「一帶一路」國家對大陸過多的債務積累,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隨著大陸未來對帶路國家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的降低,並擴大跨境電商在「一帶一路」的比重時,將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增加新的動能。

 

最後,強化文化交流,塑造大陸正面形象。為化解國際輿論對大陸新殖民主義的批評,大陸將強化文化層面的交流,透過文化交流、體育活動、旅遊往來等軟實力的浸潤,提高「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對大陸的認同感。

 

事實上,由習近平在此次峰會公布的「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來看(請見表2),這樣的預測基本上相當準確。大陸當局強調,「一帶一路」的下個階段將從「大寫意」到「工筆劃」,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轉向後,未來雖然還是會推進以基礎設施為主的「硬聯通」,但更強調以共建標準為主的「軟聯通」,甚至是民間社會文化交流的「心聯通」。

 

然而,雖然大陸當局已指出「一帶一路2.0」的戰略方向,但大陸學者認為,迄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案。可以預見的是,「一帶一路」的下個階段,勢必要有更務實的規劃、更細膩的操作,以及更實質的互惠。否則,對大陸來說,「一帶一路」不但將成為「錢坑」,更可能成為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擴大圍堵的目標。

 

「一帶一路」歷經十年,對大陸來說,是一次確認方向、盤點資源、調整策略的時機。值此全球政治、經濟動盪紛亂之際,大陸希望透過「一帶一路」實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如果能夠真正落實,對大陸乃至對全球來說,仍不失為一次共榮的契機;後續如何?或許下一個十年可見分曉(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註1 中央社,「中國一帶一路滿十年 專家稱失敗又造成債務陷阱」(2023年9月12日),經濟日報。

 

註2 詳見梁海明、馮達旋,「一帶一路債務陷阱論是虛構而非事實」(2023年9月21日),點新聞,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309/21/AP650c2166e4b0449c0b5d7e1b.html。梁海明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馮達旋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名譽院長。

 

註3 例如推行「巧實力」外交,強化「美日安保」,拉攏日、韓、菲、澳等國構築「三條島鏈」,介入東海、南海主權爭議問題,駐軍澳大利亞,重返菲律賓等。請見鲍志成,「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背後的深意」(2016年3月31 日),人民論壇網,http://study.ccln.gov.cn/fenke/zhengzhixue/zzzgwj/291733.shtml。

 

註4 梅新育,「新絲綢之路的深意」(2013 年12 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http://www.hprc.org.cn/leidaxinxi/zz/201312/t20131220_259011.html。

 

註5 說是換軌其實就是換車。由於大陸是國際標準寬度1435毫米,俄羅斯是1524毫米,中歐班列行經俄羅斯時,必須將國際標準的窄軌列車換成俄羅斯標準的寬軌列車。這樣一來,就需要工作人員把窄軌列車上的貨櫃貨櫃,全部吊裝到寬軌列車。64個標準貨櫃,大概耗時一個半小時。

 

註6 社論,「從『一帶一路』戰略轉向 評議全球政經發展」(2023年10月12日),工商時報,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012700046-439901。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