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角色
正在加載......
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角色

589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台灣企業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重要時刻。過去台灣中小企業以靈活的供應鏈優勢嵌入全球化趨勢,但現今必須面對去中心化與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企業若能抓住轉型契機,將能在產業新格局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將分析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優勢與全球供應鏈戰略角色,並提出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與對策,最後呼籲政府持續支持中小企業,積極培育人才;企業加強研發實力,拓展全球布局;同時各界宜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提升供應鏈的韌性。

 

文:蔡錦銘

 

 

 

 

宇智顧問吳志揚執行長於「中德文化經濟協會九十周年國際座談會」上指出,張忠謀先生提出「Globalization is almost dead」的言論,引發各界熱烈討論,但吳執行長認為,全球化其實並未死亡,它仍在持續演化(Evolving),只是演變方向朝向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及區域化(Regionalized)。 

 

台灣過去奉行出口導向經濟策略,以發展電子、資訊等高科技製造業。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提供了產業調整的靈活性與專業技術。1970年代開始,台灣傳統產業逐步轉型至電子代工與資通訊產業。在政府支持下,台灣建立完整的電子供應鏈體系。台積電等世界級半導體公司使台灣成為全球IC設計與製造重鎮。 

 

面對21世紀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影響,台灣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強化技術實力並拓展新興市場。疫情期間,台灣企業展現供應鏈的敏捷性與韌性。後疫情時代,台灣中小企業可深耕新興市場或與先進品牌緊密合作。本文將分析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優勢與全球供應鏈戰略角色,並提出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與對策,以維持台灣競爭力,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 

 

台灣長期奉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占全國就業人口的八成以上。就業及受僱於中小企業的勞動人口,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領域。台灣中小企業的年出口總額達到3.6兆新台幣,且大多數出口產品屬於電子、資訊、機械等高科技製造業。1970年代開始,台灣開始發展電子零組件產業,主要為美日等知名品牌提供OEM代工服務。在政府扶持下,台灣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電子零組件供應鏈體系。1980年代,隨著全球產業代工外包的興起,台灣的電子代工產業也取得長足發展。憑藉良好的品質控制和交貨準時率,台灣成為國際科技大廠值得信賴的代工夥伴,1990年代全球電腦科技產業中的各國際大廠採用「預估生產(Build-to-Forecast ,BTF)」的出貨方式。這些企業會根據過去的銷量數據和對未來市場景氣的預測,來估計下一年度電腦產品的銷售量。而下游的製造商則會根據這些大企業提出的預估訂單量來準備原材料和進行成本計算,以安排生產,近年出貨模式更由BTF漸漸演變成接單生產(Build to Order ,BTO)、客製化生產(Configure to order ,CTO)的產銷分工模式甚至是專業契約代工(Con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EM)模式。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12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