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產業融合,是兩岸和平的關鍵碼--苗理事長在2023兩岸企業家峰會演講全文
正在加載......
產業融合,是兩岸和平的關鍵碼--苗理事長在2023兩岸企業家峰會演講全文

589

2023年11月14日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南京舉辦,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受邀在峰會上發表專題演說後,獲得許多迴響。因此,本期產業雜誌特別摘錄演講內容,以供企業界參考。這次兩岸企業家峰會的主題是「新格局中深化合作─轉型升級創新的契機與作為」。根據這個主題,苗理事長演講的重點是:為何產業融合,不但是兩岸和平的關鍵密碼,更是全球共榮共存的必要途徑。

 

 

文:黃健群摘錄整理

 

 

 

 

各位領導,在座企業領袖、與會貴賓,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受邀參加「2023年兩岸企業家峰會」。今年是兩岸企業家峰會成立第10年;因此,格外有意義。首先,我謹代表工業總會,對本屆峰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這次兩岸企業家峰會的主題是「新格局中深化合作─轉型升級創新的契機與作為」。根據這個主題,今天我想跟大家談的重點是:為何產業融合,不但是兩岸和平的關鍵密碼,更是全球共榮共存的必要途徑。 

 

我們面臨了一個充滿挑戰的未來 

 

我們都曉得,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來:2018年美國對大陸加徵關稅、並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後,我們熟悉的經濟全球化體系面臨很大的衝擊;2020年爆發的COVID-19,更是讓人類面臨百年來僅見的全球疫情。但就像我常說的,人與病毒的戰爭,終或有解決的一天,此刻,新冠疫情看起來是告一個段落;但人與人的不協調、不合作的對抗,不但沒有停止的跡象,反而越演越烈,為這個世界帶來無止盡的紛亂。 

 

我想從四個層面來看一下目前遭遇的大環境: 

 

政治面,美中對抗引發逆全球化現象。因為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2018年開始,美國對大陸課徵懲罰性關稅,甚至聯合西方國家限制對大陸的技術和投資限制。這不僅衝擊了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進而打亂了原來已經非常成熟的全球供應鏈。除此之外,21世紀以來最大的地緣紛爭「俄烏衝突」還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加薩走廊的戰火卻又越演越烈。各種地緣衝突,為全球經濟增添了負面因素。 

 

經濟面,美歐不斷升息衝擊全球經濟增長動能。為了因應通膨,美歐不斷升息;美國一年半以來,實質利率從負的8.5%升高至1.55%,實質利率上升了10個百分點;不但大幅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誘因;高利率環境下,更使得全球負債金額飆高。國際金融協會(IIF)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球政府、企業和家庭累計負債規模,已達307兆美元,較10年前暴增100兆美元,且占GDP比率336%。鉅額的負債在利率走升之際,也較可能引爆債務危機。如果再加上能源價格的上升,全球將邁向高通膨、高利率、高債務、高成本、低增長的「四高一低」時代,將大大的影響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動能。因此,近期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IMF)、OECD、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惠譽信評(Fitch)等國際機構,紛紛調降對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 

 

社會面,人口結構改變產業經濟面貌。隨著醫療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許多國家或地區都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甚至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根據聯合國預估,到2050年,高齡人口會達21億,這將造成全面性的影響,例如: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社會福利負擔,進而牽動整體產業變革;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弱化,產經政策也必須隨之改變;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消費習慣的改變,產業、經濟也都將面臨變革。除了高齡化社會,被稱為數位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s)、1995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Generation Z)的崛起,也是人口結構改變的重要部分。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統計,Z世代人口現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超越1980年後出生的Y世代,成為人口數量最多的一代,並已在2020年開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這群一出生就身處數位環境的Z世代,將成為未來消費市場的主人翁;估計到2030年,Z世代的直接購買力將達到33兆美元,占全球購買力四分之一以上。 

 

科技面,著重智能化、個性化的Web3.0時代來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已從被動閱讀和瀏覽的Web 1.0,進入到強調互動性和社交功能WEB 2.0,並邁向以用戶體驗為主,強調個性化、去中心化、智能化、充滿無限可能,但也更加複雜的WEB3.0。Web 3.0目前雖然還沒有標準定義,但卻有一些趨勢正在迅速發展,包括:人工智慧、區塊鏈、去中心化、NFT、3D互動網路、雲技術等等。這些趨勢不但將深刻影響企業的數位轉型,更重要的是,會加速虛實之間的整合,以及加快跨地域之間的連結,促使人類社會進行一場革命性的深刻改變。 

 

兩岸各自的優勢、挑戰和機會 

 

從上述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大環境的盤點,我們可以得知:未來的世界,不但充滿了許多的「灰犀牛」,還有不少意料之外的「黑天鵝」。可以說,我們面對的未來,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全球政經情勢;因此,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化解這些挑戰。而兩岸產業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可先檢視兩岸產業的現狀: 

 

大陸產業具有蠻多優勢,主要包括: 

 

一、超大市場規模。2022年大陸人均GDP已經超過1.3萬美元,已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再加上4億的中等收入人口,以及世界第2的商品消費市場。如果依照大陸經濟發展速度,2035年大陸人均GDP將達到2.5萬美元,不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業和消費市場,也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服務貿易國。這樣的超大市場規模,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忽視跟放棄; 

 

二、完整的供應鏈及世界級的基礎建設。大陸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1,製造業供應鏈配套完善。大陸已建立了非常強大的基礎建設,例如智慧捷運、物流等,連美國總統拜登都公開說,大陸基礎建設已是世界第2,遠遠超越美國(美國是世界第14)。舉例來說,大陸高鐵已經達到4.2萬公里,世界第1,從北京坐高鐵出發,半日內即可到達54個城市;且大陸平均每天約有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2.68萬架次飛機起降。2022年大陸物流業總收入12.7兆元,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最大規模的物流市場。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且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布局趨勢,大陸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成為大陸出口的「新三樣」,在全球能源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等等; 

 

三、不斷擴大的區域經濟整合。近年來大陸積極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擴大市場範圍。迄今已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19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RCEP;並於今年加速推動中日韓FTA,以及和歐盟、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等組織洽簽FTA;同時,持續和「一帶一路」國家加強經貿合作。這些經濟一體化的策略,都有助於企業鏈結更多市場,拓展商機。 

 

四、除了人口紅利還有人才紅利。大陸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1,500萬,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也就是說,大陸勞動者素質、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正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有利大陸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 

 

雖然近年來大陸製造業發展快速,而且有很多突出的表現;但存在一些關鍵零組件、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稍弱的問題;此外,大陸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推動的「去風險化」(de-risking);具體來說,歐美的政策著重在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友岸外包」、「亞洲替代供應鏈」,減少對大陸的供應鏈依賴;二是加大封鎖關鍵技術(例如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計算),延緩大陸的技術趕超;三是減少對大陸原物料的依賴,例如工業金屬和稀土。 

 

至於台灣方面的優勢,就是產業上下游分工細密,具備完整供應鏈體系,以及技術優良,且企業經營能力、國際行銷能力較佳;由於台灣企業的國際化腳步較早,因此在一些產業方面,都列於世界前沿,例如半導體、系統組裝、軟硬體、精密機械、節能環保、車用電子系統、工業互聯網、智慧製造,以及現代服務業⋯等。但台灣的弱項,就是地小人稠、資源有限。產業發展最大的劣勢,就是腹地不足。因此,雖然台灣企業擁有國際級的競爭水準,必須依託在一個更大生產基地及市場,才能得到發展的動能。因此,過去台灣藉由ECFA,參與了以大陸為中心的區域經濟整合,對於亞洲新興市場的開拓,將是很大的助益。此外,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主要是亞洲區域經濟的快速整合,增加了台灣出口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大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讓兩岸部分產業由「垂直分工」轉向「水平分工」,形成競爭關係。此外,近年來兩岸關係的低盪甚至對立,也是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的威脅。 

 

推進兩岸產業深化合作的三大要素 

 

綜合來看,兩岸在產業發展上各有優劣:大陸產業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而台灣許多產業已邁入國際一流水平。也就是說,即使兩岸部分產業形成競爭關係,但整體來看,兩岸產業仍存在許多合作機會。如同我之前說過,或許政治讓人們更分裂、更紛亂,但科技的發展與產業的應用,卻讓人跟人之間有更多的連結。因此,我試著從更宏觀的視野,以「如何創造更多連結」為思考,提出推進兩岸產業深化合作的三大要素: 

 

一、維繫並強化ECFA,持續推動「惠台」政策 

 

ECFA是兩岸經過重重困難所簽訂的重要協議,得來相當不易。雖然經歷很多波折,但依然是維繫兩岸經貿交流、產業合作最重要的臍帶;且ECFA為兩岸的許多產業,例如石化、紡織、機械業等,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因此,兩岸不但應該共同努力維繫ECFA,並在ECFA的基礎上,推進兩岸產業融合。 

 

此外,近年來,大陸推出許多「惠台」措施,為大陸台商提供了進一步的制度性保障;也為台商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但由於這些「惠台」措施實行時間較短,還有一些落實的空間。因此,應持續並深化這些「惠台」舉措,提高在大陸台灣企業的獲得感和政策認同感,以創造兩岸產業融合的良好氛圍。 

 

二、透過「先行先試」,進行產業試點合作 

 

兩岸產業一直有很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例如石化、智慧城市等等,這些合作不但可以避免兩岸企業不必要的競爭,更有助彼此的市場地位的提升。目前大陸已經設立廣西、四川、湖北、江西、湖南、重慶等六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以及昆山、東莞、福建、廈門等對台政策優惠四大區域,這些示範基地,都可以很好呈現兩岸產業融合成果;因此,我認為應先考慮擴大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此外,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是兩岸產業共同的發展方向,包括節能環保、資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兩岸都有很大的互補合作空間;因此,兩岸可針對特定項目進行試點合作。 

 

舉例來說,在智慧城市方面,隨著大陸城鎮化率的提高,智慧交通將是兩岸可以務實合作的方向。建議兩岸系統整合商可針對大陸二線城市進行智慧交通的試點示範工程,示範成功後,再逐步擴大到一線城市。使兩岸系統整合商不但可以交流合作,更可以共建智慧交通生態系。或者是兩岸可以共建智慧醫療生態系。台灣醫療照護產業的管理服務具有相當優勢,但一直缺乏足夠的市場「試點」,以致產業化程度仍不足。因此,兩岸可共同探討選定試點城市,並挑出一批「公辦民營」的長照機構,讓台灣高齡照護服務業進行整廠輸出,並進行兩岸高齡照護服務業的產業鏈合理對接。至於在新能源車方面,大陸新能源車產業的優勢在整車及系統,台灣的優勢則在車用晶片。建議兩岸汽車產業可加強有關汽車電子技術的在地研發生產、共通標準和技術規格的制定、產品和系統的測試驗證、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大陸車廠在研發及IC設計等前期階段,可讓台灣相關業者加入供應鏈。尤其在新興應用場域,例如車載娛樂系統、智慧座艙等新興需求,台商在大陸的汽車電子配套件生產工廠,可穩定供應大陸智慧電動車廠擴增的生產需求。 

 

此外,兩岸共建標準也是產業合作很重要的部分:兩岸產業界多年來,仍持續推動兩岸產業共同標準訂定,兩岸目前已經達成481項產業共識,公布了72項共通標準,包括LED、車輛、紡織等產業都有成果。因此,兩岸應加強共建標準與規則,特別是在新經濟領域。 

 

三、擴大資源整合,助力台商拓展更大市場 

 

兩岸產業融合關鍵,在市場的共同參與、共同開發。台灣企業雖然有語言、文化等優勢,但在參與大陸內需市場方面,仍面臨資金、通路、品牌等挑戰。例如2022年,台灣僅占大陸進口貨品的9.52%(大陸進口貨物約為2.5兆美元,其中台灣為2,380億美元),顯然台灣在參與大陸市場方面,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因此,建議大陸進一步擴大各種展會,例如「台灣名品博覽會」,讓台商能進一步融入大陸市場;同時,建立更多元的平台,例如藉由「電子商務」,讓更多台灣產品被大陸民眾認識。同時,輔導更多好的台商品牌取得「馳名商標」,以利台商經營品牌。 

 

結語:兩岸產業融合不只能夠贏天下,還是和平的關鍵密碼 

 

為了因應美國啟動的貿易戰及科技對抗,大陸未來產業策略將著重兩大方面:一是擴大內需市場。就像我常說的,過去台灣視大陸為成本中心,但隨著大陸市場的做大做強,以及區域經濟整合下更大市場的拓展,兩岸將有更多機會攜手「賺全世界的錢」,大陸將逐漸成為台商的利潤中心;另一個方向,是高質量發展。兩岸產業可以透過深化合作、共同研發,一起突破關鍵零組件製造等被「卡脖子」的瓶頸。 

 

我一直強調:人跟人只有合作才能停止紛亂,創造更好的未來。兩岸不但可以合作,而且必須合作。兩岸和平的策略在哪裡?合作的方向在哪裡?產業界其實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兩岸產業融合不只能夠贏天下,而且還能累積善意,讓兩岸走上共榮發展的和平道路,進一步為世界帶來正面的力量。因此,我才說為何「產業融合,是兩岸和平的關鍵密碼」,更是全球共榮共存的必要途徑。

 

今年正值兩岸峰會成立第10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第10年。「一帶一路」傳承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不但展現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必須相互扶持的新價值取向,更為兩岸的合作與和平,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習總書記今年5月在中亞峰會說過「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因此,最後我要借用習總書記的話,希望兩岸能夠「南京復攜手,再顧重千金」,攜手並進、共創新的榮景! 

 

最後,我代表工業總會,再次感謝大陸各級領導對台灣企業的一貫照顧,祝福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摘錄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