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根據IEK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最新估計,2023年台灣整體製造業成長率為-10.68%,四大工業產值表現皆呈負向成長。展望2024年,在低基期因素下,四大工業產值皆恢復正向成長,成長率依序為資訊電子7.57%、化學工業4.07%、民生工業3.97%、金屬機械3.93%。另IEK也觀察到,淨零永續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低碳、節能已為各國政府及各行各業需面對的產業變革。此外國際間尚有三大趨勢需審慎留意,包含供應鏈重塑、新創加速發展、半導體技術進展。此三大趨勢,將影響台灣製造業發展,建議我政府及企業宜提早因應準備。
文:林昭憲、陳佳楹
回顧疫後3年,疫情對全球經濟與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仍如影隨形。自2021年疫情逐漸趨緩,隨著全球經濟重啟,強勢的庫存回補需求致使市場供需失衡、供應鏈面臨瓶頸,致使主要經濟體通膨率大幅走升。與此同時,俄烏戰爭爆發,歐美國家相繼對俄實施制裁措施,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飆漲,進一步推升全球通膨壓力。為抑制日益高漲的通膨,歐美央行自2022年起一改原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無限QE)及擴張性財政政策,改採收緊金融和信貸條件。爾後,在通膨與升息循環的影響下,疲弱的國際需求也為全球2023年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程度壓力。如今通膨雖然趨緩,但仍具黏性,預料短期內仍將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水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預估,全球通膨在2022年為8.7%,2023年已降至6.9%,但預估2024年仍將維持在5.8%,預計到2025年後才會恢復到目標區間。國際主要機構亦預估,2024年全球的經濟表現將會不如2023年,成長率將會由2023年的3.0%降為2.8%,低於2000~2019年間3.8%的平均值。
此外,區域戰爭、經濟分化、中國景氣、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等的不確定因素,也將會對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其中,地緣經濟的分化加劇,正加大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整合、直接投資和技術移轉。根據IMF研究指出,俄烏戰爭和美中科技競合,使全球貿易呈碎片化發展,若在未來全球貿易進一步分裂為兩個集團,將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減少7%,減少幅度約等同於德國或日本一整年的經濟規模,對全球的衝擊影響甚巨。
在國際製造業方面,目前主要國家製造業PMI雖仍處萎縮區間,但除歐盟之外,多國趨勢已呈現築底並有緩步上升趨勢,顯示產業景氣正在逐漸回暖。而隨著各國通膨趨緩、商品需求復甦,產業庫存逐漸回歸正常水準,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預估,2024年全球的貿易量將會回升,成長率將由2023年的0.8%反彈至3.3%。而在國內製造業方面,隨著庫存效應逐漸淡化,加以在AI商機、電子品牌大廠新品推出等利多因素之下,帶動資通訊產品的拉貨,我國2023年出口衰退幅度已逐月收斂。在通膨趨緩、製造業存貨改善、AI結構需求帶動,外需有望緩步改善。隨著出口動能逐漸回升,也有利於帶動業者的投資意願,再加上淨零趨勢下,節能設備的投資需求,預估2024年民間投資可望回復正向成長。伴隨著外需改善、投資轉正,輔以消費持續保持今年的穩健成長的趨勢,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多預估我2024年經濟成長表現將會優於今年。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