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過去全球化與跨國供應鏈布局基礎,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及大規模生產,這樣的生產狀況卻逐漸發生改變。隨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的衝擊,一連串不可預期的環境變化,造成全球供應鏈的斷鏈,引發各國對經濟不安全的重視。
事實上,經濟不安全風險來源涵蓋四大因素: (1) 關鍵產業所有權,是否由國家本身掌握;(2)相關機密資訊是否容易被取得或破壞;(3)對特定國家天然資源的依賴性,以及(4)對他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這些因素讓各國意識到「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兩者再平衡的重要性。為確保經濟安全,各國在策略上或有不同,但總結來說,可歸納為3P(Promote, Protect, Partner),透過強化國家本身關鍵產業政策與能力、利用出口管制措施防範機密與高科技資訊不法流失,以及拉攏盟友,以強化自身競爭力。
為減緩供應鏈過度仰賴特定國家的風險,各國開始重組規劃「去風險化」手段。就美國而言,近期不斷在產業政策上進行改革,包含推動製造業「回流」重振國內經濟;通過「友岸外包」將產業轉移到可主導的供應鏈體系;針對國內半導體研究、開發等投入資金刺激國內創新和製造;海外科技政策方面採取「小院高牆」的限制措施。歐盟為了降低對戰略及關鍵性貨物依賴,則以開放性戰略自主的策略進行布局,提高區域內部重要關鍵零組件的自主供應鏈建立與韌性發展,強調多邊貿易體制規範與遵守,落實製造業回流或在地緣鄰近設廠。拉丁美洲國家則再次受到跨國企業的矚目,成為企業移轉與分散的選項之一,尤其其鄰近全球最大終端市場美國,使其成為企業布局重點地區。此外,隨著亞洲新鏈崛起,東南亞及印度遂成全球供應鏈布局首選,例如,印尼善用國家豐沛的鎳礦資源生產電池;越南藉由與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吸引國際手機與電腦大廠投資;泰國則是全球硬碟製造中心,也是東協最大的汽車生產中心;印度更成為美中兩強爭霸焦點,吸引國際半導體廠商前往投資設廠。總體而言,東南亞不僅具備充沛勞動力、薪資成本低、鄰近中國大陸市場,加上不斷成長的區域性經濟增長,這些都是可貴的優勢。
在全球供應鏈變革中,各國勢必要在「自由貿易」與「經濟安全」中找到平衡點。經濟部日前對外闡釋「臺灣+1」的概念,認為我們應該以台灣為核心,向外增加安全備援基地,建立自己的製造量能,這樣才能壯大自己、保持韌性。這樣的說法與工總所提出的「台灣應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與重構台灣成為「亞太供應鏈的樞紐」不謀而合,我們欣見政府朝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