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解讀2024年大陸全國「兩會」
正在加載......
解讀2024年大陸全國「兩會」

589

 

今年大陸的全國政協、人大「兩會」是國務院總理李強上任以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布,因此特別引發關注。再者,此次「兩會」還修訂了國務院組織法,各界解讀,意味著大陸權力的更為集中。另這次兩會也定調,大陸仍處於疫後經濟恢復期、產業結構調整期、發展戰略轉變期;因此,今年追求的將是不起波瀾的一年。然而,從結構來看,大陸在國際層面仍將受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制約;國內層面,則受制房地產暴雷下的產業轉型等問題。大陸今年經濟要能爬坡過坎,必定是相當艱困的挑戰。

 

文:黃健群

 

 

 

 

大陸3月4日、5日,依照慣例召開了全國政協、人大「兩會」。由於這是國務院總理李強上任以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布,因此特別引發關注。然而,這次大陸全國「兩會」不但開會時間縮短,人大會議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也宣布自此之後,若沒必要將不再舉辦,種種訊息引發各界討論。對台灣來說,更關心的,應是大陸施政方向。本文即針對2024年大陸全國「兩會」相關內容進行解析,重點著重於其「政府工作報告」。 

 

大陸當局對現今經濟情勢的評析 

 

2023年1月8日,大陸宣布新冠疫情告一段落、全面解封後,四季GDP年增率分別為4.5%、6.3%、4.9%、5.2%,年度GDP增速為5.2%,成功「保5」,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相較,這個數據不算太差。但從一些數據來看,大陸經濟顯然隱患仍多。 

 

根據大陸官方統計,2023年大陸房地產開發同比衰退9.6%,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衰退8.5%、銷售金額同比衰退6.5%;資金到位同比衰退13.6%。與此同時, 2023年大陸住戶新增定期存款16兆(人民幣,下同),增量同比成長17%。截至2023年底,大陸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40.74兆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約15.87兆、專項債務餘額約24.87兆。(註1)從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來看,2023年大陸最終消費支出同比增長7.2%,拉動經濟增長4.3%,對經濟貢獻率為82.5%;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雖然同比增長3%,但受到房地產拖累,相比2022年的5.1%回落了2.1個百分點,且拉動經濟增長1.5%,對經濟貢獻率為28.9%;至於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方面,拉動經濟增長-0.6%,對經濟貢獻率為-11.4%。⋯這些數據,反映著大陸經濟前景面臨了許多挑戰。 

 

基於此,西方許多媒體近來不斷「唱衰」大陸經濟;舉例來說,華爾街日報(WSJ)在大陸全國「兩會」開幕的3月4日,即發表評論指出,大陸經濟面臨包括房市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債務高漲、勞動人口下降、外資撤離、貿易壁壘、經濟趨緩等八大「痛點」,且舊經濟模式正在崩潰。其指出:房地產曾占大陸經濟年產值的約四分之一,但2020年8月大陸為遏止房地產炒作祭出「三道紅線」,限制建商的資金貸款後,加上疫情影響,導致建案銷售、施工和投資急劇下滑,房地產這一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遂告熄火。而房市的低迷,加劇大陸消費者的悲觀情緒,以致大陸民眾消費更為緊縮、企業投資意願也相對低迷,進而影響就業。種種問題環環相扣,有西方學者甚至認為大陸經濟將陷入日本平成時期的「失落的三十年」。 

 

經濟下行壓力大,自然就會產生就業問題。2023年6月大陸發布的16-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為21.3%;採用新算法剔除約6200萬在校學生後,12月份的16到24歲調查失業率為14.9%。但2024年仍有同比增幅2%、再創新高的1179萬大學生將要畢業,因此就業問題更為嚴峻。此外,大陸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FDI)同比下降8%,西方媒體認為,意味著外國公司不是清空離場,就是停止在大陸利潤的再投資,而股債投資人也撤出大陸金融市場。 

 

大陸官方認為,西方媒體宣稱的「中國崩潰論」,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武器,因而多次批判。例如新華社為回應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去年8月底的封面報導為「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9月即提出所謂的「中國經濟『放眼量』系列三連評」反駁,其主要論點包括:(註2) 

 

一、2002年6月,「經濟學人」就已經預言大陸10年內將大幅放緩;但接下來10年(指2002-2012),大陸經濟年均增長約10.5%,遠超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同期平均水準。同一時期(2001)美國華人學者章家敦提出「中國崩潰論」,指出2008年、北京奧運前中國必將崩潰;在2012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中,這個預測被列為當年最糟糕的十個預測之一。 

 

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23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22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額增加5%,刷新歷史紀錄。 

 

三、全球經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疫後「疤痕效應」,進入平穩恢復階段前出現波動是普遍特徵;大陸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難免會有發展中的困難和前進中的問題,但中國從不避諱問題,而是採取措施積極加以解決。西方媒體拿經濟短期波動資料做文章,以點概面、言過其實。 

 

事實上,大陸官方並非不了解大陸面臨的經濟問題。無論是之前的諸多政府文件,或此次「兩會」中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指出,大陸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在外部方面,包括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此外,大陸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部分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地方基層財政緊張、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大陸當局甚至直言:「政府工作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一些改革發展舉措落實不到位」;且「有的幹部缺乏擔當實幹精神,消極避責、做表面文章;一些領域腐敗問題仍然多發」。 

 

因此,可以這麼說,大陸當局對當前大陸經濟情勢的看法,並非和西方批評者完全不同。差異之處,在於大陸當局認為,大陸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完備的供給優勢、高素質勞動者眾多的人才優勢等「制度、需求、供給、人才」四大優勢,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因而機遇大於風險。 

 

對大陸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 

 

在強調機遇大於挑戰前提下,大陸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赤字率擬按3%安排,赤字規模4.06兆,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兆、比上年增加1.1兆。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兆、比上年增加1,000億。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兆。 

 

基本上,由於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延任,因而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揭櫫的諸多政策,不但延續2021年「十四五」規劃的內容,更體現了去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然而,此次堪稱四平八穩、甚至平淡的政府工作報告,蘊含了幾大訊息: 

 

一、經濟增速,反映大陸回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維 

 

今年GDP增速設定在「5%左右」;國務院總理李強指出,5%的經濟增速,是「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但「實現今年預期目標並非易事」。事實上,2023年大陸GDP總量為126兆,5%的增量則為6.3兆,相較2023年的6兆增量微幅增長;也就是說,在大陸內部房地產、地方債等結構問題短時間落底仍相對困難,再加上生產要素成本增加、產能過剩,大陸提出的5%左右增速,基本上確實是一個較高的目標。因此,多個國際機構對大陸今年GDP增速的預測,都在4-5%區間。然而,基於中央經濟工作會「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指導方針,大陸當局透過設定較高經濟增速目標,施政將更多聚焦於經濟建設,包括房地產等經濟沉苛的調整,以及新經濟增長體系的建立。 

 

此外,大陸當局估算,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大約可增加兩百萬就業人口;如前所述,今年大陸大學畢業生將再創新高,再加上農民工就業、往年未就職、今年轉職等,就業問題如不再有效解決,可能影響大陸當局的治理穩定性;因而今年設定的城鎮新增就業規模,由去年的「1,200萬人左右」調整為今年的「1200萬人以上」,這個積極的設定,代表「穩就業」為今年大陸兜底民生的重中之重。 

 

可以解讀:即使相對困難,但今年大陸GDP增速設定目標仍較高,主要是希望藉此穩住大陸就業問題。由於大陸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4.6%,勞動密集的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因而今年服務業的恢復和發展,將是大陸「穩就業」政策是否能落實的重要關鍵。 

 

二、經濟政策內容,突顯大陸今年經濟增長仍多仰賴政府帶動 

 

檢視去年數據發現,大陸去年投資主要仍依賴政府拉動,民間投資、消費雖然是大陸經濟增長主要動能,但仍存在需求不足問題;外貿方面,明顯動能不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幾項重點工作,例如公共預算支出比去年增加1.1兆,地方專項債由去年的3.8兆調高到今年的3.9兆,未來將持續發行長期特別國債、今年先發行1兆等等,都突顯大陸當局希望透過政府投資帶動全社會投資的思維。此外,根據大陸官方數據,雖然大陸去年外國直接投資,按人民幣計僅下降8%,仍優於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衰退18%,但如何消除外商對投資大陸的疑慮,特別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所強調,今年開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賦予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更多自主權等舉措,都考驗大陸對外開放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三、產業政策方向,展現大陸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決心 

 

大陸自2006年啟動的「十一五」規劃,就已強調要透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動產業的升級轉型。具體來說,就是揚棄低附加價值、低廉勞動成本、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方式,向全球產業鏈的高附加價值端延伸。但由於產業的升級轉型不僅涉及國內體制的改革,更受到國際供應鏈的影響;因此產業升級轉型的成效一直不如預期。然而,2018年美國啟動的貿易戰乃至科技戰,雖然對大陸產業發展造成莫大衝擊,但卻讓大陸當局下定決心,透過科技的自主創新,推動產業的升級轉型。 

 

因此,大陸此次特別強調的「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指未來將著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製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位化為代表的新業態,所形成的聚合體。 

 

根據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的歸納,所謂的新製造,必須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至少要滿足以下其中一個標準:(一)新科學發現,例如量子力學、腦科學;(二)新製造技術,例如人造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三)新生產工具,例如新能源汽車製造中的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四)新生產要素,例如數據;(五)新產品和用途,例如頭戴式VR/AR設備、3D列印設備、智慧汽車等。新服務,指的是依託在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大陸的生產性服務業只占 GDP比重約為17-18%,跟歐洲的40%、美國的50%相比差距較大,是目前大陸產業的「短板」。因此,隨著新製造的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新服務也將隨之成長。新業態,即是全球化下的全球潮流連動體制,以及數位化下的產業互聯網。關鍵在透過產業互聯網全球的平台,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 

 

如此產業政策的調整,象徵大陸當局不再只追求經濟「量」的增長,而是「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著力發展新技術,創造出新興和未來產業,透過新賽道的開啟,在全球科技產業領域,實現從跟跑、併跑,向領跑的飛躍。 

 

結論:大陸今年經濟要能爬坡過坎,必是艱困的挑戰 

 

大陸此次「兩會」還修訂了國務院組織法的修訂,各界解讀,意味著大陸權力的更為集中。事實上,從十八大以來,中共一再強調,為因應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國內情勢,以及為實踐國家發展目標,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領導;因而由過去的集體領導,逐漸轉向定於一尊的核心體制。這次「兩會」總理角色的確認,只不過是大陸政治現實的法制化。在這樣的政治體制新常態下,大陸經濟發展方向多繫於領導人的一念之間,其優點是政策延續性高,缺點是較缺乏自我糾錯的能力。 

 

這次兩會不但揭示大陸當局定調,大陸仍處於疫後經濟恢復期、產業結構調整期、發展戰略轉變期;因此,照理說今年追求的將是不起波瀾的一年,因而不至於會提出違反經濟規律的過激政策。事實上,從去年以來,大陸已不斷調整其過左的經濟政策,包括定調2023年為「投資中國年」;今年以來,又加大各種刺激經濟的財政、貨幣及產業政策,例如工業農業設備更新、家電更新換代;進一步提出吸引外資24條行動方案,希望透過擴大市場准入、減少投資障礙,增加對外商的吸引力⋯。然而,從結構來看,短期、甚至中長期內,大陸在國際層面仍將受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制約;國內層面,則受制房地產暴雷下的產業轉型等問題。總的來看,大陸今年經濟要能爬坡過坎,必定是相當艱困的挑戰(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註1 高盛集團等國際金融機構估算,由於大陸地方政府將融資平台的債務列為表外負債;因此,大陸實際地方債務將高達94兆。華爾街日報指出,大陸整體債務已擴大到GDP的300%以上,遠高於美國的253%。 

 

註2 請見新華社2023年9月17-19日,「中國經濟『放眼量』系列三連評」文章,包括〈「中國經濟崩潰論」註定再度崩潰〉;〈他們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為什麼說「下一個中國」奇跡還在中國〉。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