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解析大陸「新質生產力」及其對台商可能影響
正在加載......
解析大陸「新質生產力」及其對台商可能影響

589

 

「新質生產力」最近成為大陸顯學,依大陸官方論述,「新質生產力」就是指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就是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此刻大陸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主要仍是為因應美國科技封鎖與打壓;但和過去不同的是,大陸當局將透過「集中資源辦大事」思維,在符合市場規律下,加速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產業升級。可以預期,新質生產力下的大陸產業環境,必將發生鉅變。其對大陸、台灣,乃至全球產業的影響為何?相信仍有許多探討的空間。

 

文:黃健群

 

 

 

 

2023年9月7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哈爾濱主持「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2023年9月8日,習近平在聽取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再次提及「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11-12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第3次提到這個概念。 

 

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再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3月5日大陸人大、政協等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自此之後,「新質生產力」成為大陸顯學,不但官產學研紛紛撰文闡述「新質生產力」,有學校甚至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雖然有評論認為,新質生產力只是舊瓶裝新酒,並沒有新意;但要了解,作為頂層設計的新質生產力,必將對大陸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有了解及討論的必要。(註1) 

 

對「新質生產力」的解析 

 

依大陸官方論述,「新質生產力」所謂的「新」,就是指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包括「物質」、「本質」、「質量」、「品質」,就是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和傳統生產力相較,新質生產力有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多以「新技術」為主體;其次,新質生產力著重在「成長性」、增速較快產業;第三,新質生產力不但勞動生產率較高,還提供了新產品、新服務,或其產品和服務有更好新性能;第四,新質生產力進入技術門檻比較高、競爭相對小、利潤率相對高,屬於新賽道;第五,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更高。 

 

綜合來看,「新質生產力」有幾個部分的概念必須釐清: 首先,大陸提出新質生產力目的?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藉由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高度鑲嵌在經濟全球化的生產體系。然而,歷經40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的低成本生產優勢已逐漸不如東協、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區;粗放的發展模式亦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美國啟動的貿易保護主義與科技封鎖、歐盟推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甚或是地緣政治衝突的黑天鵝,都讓中國大陸必須加速推動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大陸產業發展到此階段,必然走上的道路。 

 

其次,新質生產力著力那些產業?大陸官方指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包括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低空經濟、量子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與未來產業;但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任何運用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增加效率、提高質量,都可視為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就是說,無論是數位科技的產業化,或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都是新質生產力涵蓋範圍。 

 

最後,新質生產力強調的生產要素為何?如前所述,過去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過度倚賴土地、自然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包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特別是扮演推動第4次工業革命核心的技術和數據兩大要素。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就是除了強化以人工智慧、互聯網、物聯網為主的新技術應用,同時透過海量數據能量的釋放,讓「數據」能成為有效的生產要素,並擴大應用、流通。可以說,新質生產力就是利用「智力」、「腦力」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著重新製造、新服務、新業態 

 

從產業層面解讀新質生產力,相對較為清楚的,是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他指出,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製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位化為代表的新業態,所形成的聚合體。(註2) 

 

新製造,必須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黃奇帆認為至少要滿足以下其中一個標準:  

 

‧ 新科學發現。

 

指的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對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發現,例如量子科學、腦科學研究。新製造技術。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完全不同於現有的技術路線,卻能夠對原有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的製造技術,比如未來的生物製造,通過生物反應器的方式製造人類需要的各種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新生產工具。例如EUV光刻機的出現,讓7奈米、5奈米晶片製造成為可能;新能源汽車製造中的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讓新車的製造成本大幅下降等。 

 

‧ 新生產要素。

 

過去製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還會有數據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讓生產函數發生新的變化,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產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 

 

‧ 新產品和用途。

 

近幾十年進入家庭的產品是家電、手機、汽車,未來可能是家用機器人、頭戴式VR/AR設備、3D列印設備和智慧汽車等。 

 

新服務,指的是依託在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黃奇帆指出,大陸的生產性服務業只占 GDP比重約為17-18%,跟歐洲的40%、美國的50%相比差距較大,是目前中國大陸產業的「短板」。因此,隨著新製造的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新服務也將隨之成長。 

 

新業態,指的是全球化下的全球潮流連動體制,以及數位化下的產業互聯網。關鍵在透過產業互聯網全球的平台,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 

 

除了黃奇帆,大陸央視記者對新質生產力的解釋,亦可說是簡單易懂。其指出要理解新質生產力,必須讀懂三個「不」,包括:一、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式來看,新質生產力不是一個個單點。要基於大陸龐大的產業生態優勢,在不斷的連接、碰撞中,加速釋放創新能力;二、新質生產力不是追新棄舊、不是專指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或者僅僅針對某幾項技術的攻關,更是一種應用和賦能的理念;三、新質生產力不是閉門造車,是在開放中發展;只有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才能支撐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註3) 

 

新質生產力著重的未來產業 

 

大陸當局指出,除了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因此,大陸當局2024年1月31日公布了《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希望透過全面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標誌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以及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等六大重點任務,達成以下目標: 

 

• 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誌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 

 

• 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檢視「意見」指出將前瞻部署的,包括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六大產業新賽道;以及將打造的,包括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接口、6G網路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高端文旅裝備、先進高效航空裝備、深部資源探勘開發裝備等創新標誌十大產品(請見表1),每一個產業新賽道或所謂創新標誌產品,都面臨技術突破、市場應用等方方面面的艱難課題;短時間要能看到成果,具有一定挑戰。亦即,大陸基於新質生產力思維下推動的未來產業,消極面可說反映了大陸被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科技封鎖的焦慮;但積極面則是展現大陸產業躍進、走自己路的企圖心。換言之,「意見」的提出,可說是中國大陸「以我為主」的產業標準、系統、產品、應用等的進一步建構與推動。 

 

新質生產力對台商的影響 

 

大抵來看,新質生產力就是新型人才(能掌握現代技術),運用新勞動對象(例如數據要素),打造新勞動工具(例如生成式AI),建立新型基礎設施(例如大數據中心)。然而,新質生產力對台商究竟有何影響? 

 

• 從機遇層面來看:大陸當局表示,台商在先進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方面基礎扎實,在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經驗豐富。因此,台商台企必然是新質生產力的參與者、貢獻者,也必將是受益者。(註4) 

 

• 從挑戰層面來看:有台灣學者表示,以「創新主導」為主軸的新質生產力,主要為因應美中科技戰,企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未來將可能成為對台經濟統戰的「拉力」。(註5)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之後,隨即走訪百度等企業,並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人工智慧(AI)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要大力開展「AI+」行動。也就是說,用新技術、新生產要素,提升產品品質及效能,並「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因此,擁有高科技前沿技術、前沿產品(所謂新興產業),或參與、生產上述大陸擬定的六大新賽道、十大創新標誌產品的台商台企,在大陸加大對台商台企磁吸力道的此刻,勢必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但另一方面,不可諱言,隨著美國科技封鎖力度的加大,「小院高牆」下,大型台商(特別是資通訊業者),將由過去的在美中兩大系統、標準的左右逢源,變成左右為難。因此其可能的策略,是透過分拆、合資等方式,建構能夠分別供應美中兩大系統的供應鏈。然而,中小型台商,受限資源,的確勢必在美中兩大系統中被迫選邊站。 

 

大陸推動新質生產力可能的挑戰 

 

綜合過去經驗,大陸推動新質生產力,必須因應以下挑戰,包括: 

 

首先,如何調動市場的積極性。綜觀西方新技術的開發,基本上多是基於高度自由化的市場環境;也就是說,如何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創新的關鍵。因此,如何建構一個讓企業願意發展的法治環境,例如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或是避免對企業進行不必要的干涉,例如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下的過度監管,是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首要面對問題。 

 

其次,如何避免一窩蜂「騙補」。雖然大陸當局強調,只要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培育新業態,創造的「三新」經濟,都屬於新質生產力。但「戰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仍是重點。大陸當局強調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要避免「一哄而上」,而這正是大陸過去「由上而下」產業發展模式遭遇的問題(例如許多地方政府仍以融資相對容易的半導體,作為地方發展的產業)。 

 

最後,如何因應西方的打壓。新質生產力強調的創新,有所謂0到1的換道超車(未來產業);也有從1到N的彎道超車(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陸近年來在新能源車、數位科技等領域,雖已展現彎道超車氣勢;在例如第三類半導體方面,甚至呈現換道超車可能。但無論是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現階段都很難完全規避西方國家的技術或產品。因此,如何因應西方國家的抵制,將是中國大陸此刻最艱難的考驗。 

 

結論:新質生產力對兩岸乃至全球產業影響為何?有許多探討空間 

 

新質生產力基本上延續並繼承了過去以來的產業發展論述,包括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可以說,大陸產業發展的核心思維基本上仍有一貫性,只是推動方式及路徑因時制宜。 

 

此刻大陸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主要仍是為因應美國科技封鎖與打壓;但和過去不同的是,大陸當局將透過「集中資源辦大事」思維,在符合市場規律下,加速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產業升級。可以預期,新質生產力下的大陸產業環境,必將發生鉅變。此外,新質生產力在「理論」層面容易論述,但無論是「彎道超車」甚或「換道超車」的實踐方面,都不是一蹴可幾。因此,目前大陸產業面仍在探索何謂新質生產力的此刻,會產生一些過度詮釋的現象(例如大陸知名的白酒品牌五糧液黨委書記暨董事長曾從欽就表示,白酒釀造涉及分子遺傳學、微生物學、風味化學等多個學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但總的來看,雖然西方媒體普遍對大陸推動新質生產力不表樂觀,甚至質疑其造成忽略消費者令人民不滿,部分產能出口惹怒世界,以及外資流走浪費創新產業(經濟學人,2024年4月)。但無論是從大陸產業發展、國際環境等內外層次來看,大陸已確定將基於新質生產力,加大推動以產業自主創新、高質量發展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其對大陸、台灣,乃至全球產業的影響為何?相信仍有許多探討的空間。(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註1 本文部分內容及觀點,以作者在工商時報發表過的「釐清大陸新質生產力概念及其影響」(2024年3月4日)、 「機遇或挑戰? 再論大陸新質生產力」(2024年4月10日)兩篇短文為基礎,進行擴充並補充。 

 

註2 請見黃奇帆,「新質生產力的三個『新』」(2024年3月7日),新浪財經,https://finance.sina.cn/2024-03-07/detail-inamnsyh7691588.d.html?oid=5_sycb&vt=4&cid=76729&node_id=76729。 

 

註3 玉淵譚天,「了解新質生產力,要讀懂三個『不』」(2024年3月16日),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24/0316/c1001-40197089.html。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