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中國大陸經濟弱化的影響與因應
正在加載......
中國大陸經濟弱化的影響與因應

589

 

近幾年來,在美中貿易戰、房地產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下,中國大陸經濟開始弱化。目前中國大陸內需的萎縮,必須尋求新的成長模式,因此,部分生產過剩的產品,由政府補貼廠商低價出口,也對全球經濟帶來了「中國衝擊2.0」的壓力,尤其在鋼材、水泥、石化原料、電動車、太陽能、電子商務等領域。另外,中國大陸的供應鏈也在美國貿易戰的壓力下,尋求海外布局,到東南亞、印度、墨西哥設廠,勢必對台灣廠商在海外的供應鏈帶來衝擊,如何因應?將是下一階段台灣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文:王健全

 

 

 

 

隨著美國貿易戰、科技戰的衝擊,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課徵高關稅,並進行技術管制,使得中國大陸產業外移、外人投資減少、金融投資也跟著下滑,導致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消費低迷。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房地產泡沫、加上地方政府債務大幅攀升,整體經濟弱化。在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不明、產業外移之際,消費也跟著下滑。 

 

在內需低迷、產能過剩、市場萎縮之際,中國大陸只好透過對外擴張模式,以廉價的出口模式來填滿房地產不振的成長真空狀態。尤其在太陽能、電動車、鋼鐵、水泥、半導體的成熟製程等領域,衝擊全球及台灣廠商。中國大陸經濟情況弱化,導致低價出口對全球及台灣產業的衝擊,以及如何因應,為本文的主要動機與目的。 

 

本文共分五節,除前言外,第二節剖析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中國大陸經濟弱化,導致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對外擴張、低價出口的可能衝擊。第三節探討中國大陸對外擴張、低價傾銷對亞洲國家及台灣的影響。第四節提出廠商可能的因應策略。最後一節則為結論與建議。 

 

美國貿易戰、中國大陸經濟弱化對中國出口擴張的影響及全球、台灣的衝擊 

 

一、美國貿易戰/科技戰 

 

2018年爆發了美中貿易戰,雖然貿易戰不斷升級,而且越打越熱,不過,效果並不大。因為課徵關稅的結果,美國進口商進口成本高漲,並部分轉嫁給消費者,引發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的壓力,進而引爆消費者的不滿。 

 

故貿易戰開始轉向科技戰,而且由對個別廠商的制裁,轉為技術的管制、科技輸出、購併的限制,以及對持有美國綠卡的人在中國大陸任職半導體高階主管的限制,由點到線、面的全面制約。 

 

另一方面,美中科技戰的過程中,美國去中化的策略也從未停止,美國推動ABC(Anywhere but China)、China+1、China+N(除了中國大陸以外要有至少1個到N個替代生產基地)、Friend shoring(友好同盟)等,將帶動全球供應鏈的重整。 

 

在上述的趨勢下,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壓力也相當沉重。尤其是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對高階IC製程的衝擊,以及若干關鍵原物料、先進電池等,在美中大國博弈下,未來10年恐不容易化解。另外,中國大陸在動態清零、共同富裕等環境惡化的趨勢下,降低中國大陸生產的比重應該是大廠的共識,因此,前往東協國家、印度投資的比重也開始大幅增加。 

 

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而言,半導體產業、先進材料、關鍵的電子資訊產品,尤其是半導體的高階製程及其供應鏈,未來10年恐怕呈現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趨勢。在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視主要客戶區分紅色、非紅色供應鏈可能勢在必行。因此,採行離開大陸「ABC」的策略是必要的。至於其他產業,掌握趨勢、分散布局,逐步降低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生產比重,透過China+1,增加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才是因應地緣政治、中國大陸生產環境惡化的最好策略。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7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