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百大產業攜手響應政府淨零轉型
正在加載......
百大產業攜手響應政府淨零轉型

589

 

為響應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目標,產業攜手承諾戮力邁向碳中和,並透過產業淨零響應活動,彰顯每位參與者對減碳淨零的堅定信念,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與全國工業總會特於今年10月7日假台北福華大飯店,共同辦理「超前淨零2050-產業攜手邁向淨零大會」,邀請103家產業公協會,共同宣示邁向2050淨零排放政策目標,以凝聚全國製造部門力量,展現業界淨零碳排決心。會中並安排二場專題演講,以及二場產業關注議題研討會,提供業者最新淨零碳排訊息、分享產業減碳經驗。

 

文:吳伋

 

 

 

 

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指導與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協助,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以下簡稱工總)在今 (113) 年10月7日上午,率領石化、金屬、食品、紡織、機電,以及其他產業等六大工作小組,含括加入「產業碳中和聯盟」的103家產業公協會業者齊聚台北福華大飯店,共同辦理「超前淨零2050-產業攜手邁向淨零大會」,要以實際行動宣示產業將配合政府推動淨零碳排政策,致力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 

 

響應政府淨零轉型 

 

由於全球2050淨零排放趨勢及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壓力,我國政府開始規劃達到淨零排放的可能路徑,為配合政府推動政策,響應以大帶小宣示減量目標,經濟部攜手工總結合產業公協會於111年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旨在針對碳管理事宜並為業界發聲,成為政府與業者的溝通平台;此外,也希望產業公協會帶領企業會員,大型企業帶領中小企業,於短期內進行碳盤查與減量工作,輔助企業建立調適應變能力,中期推動固碳負碳及能資源再生循環技術,長期達成因應氣候變遷協助產業永續發展,讓產業順利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111年全國工業總會帶領鋼鐵、石化、水泥、造紙、人纖等30個產業公協會理事長舉行「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大會」,以「強化產業碳管理能力」、「建立產業減碳服務平台」、「推動多元化以大帶小作法」等三項重點策略推動產業淨零轉型。112年為擴大聯盟影響力,持續號召公協會加入,成員增至61個公協會,透過辦理研商與產業鏈建置會議、碳管理電子報、講習課程及觀摩交流活動,推廣淨零減碳觀念。113年聯盟成員累積達到103個公協會,為深化成員交流溝通,才依公協會特性分類,籌組石化、食品、紡織、金屬、機電及其他等六個工作小組,藉此分享產業減碳經驗、盤點減碳困難與需求,並協助媒合政府資源。 

 

貴賓致詞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任秘書林德生致詞時表示,淨零碳排已是全國的議題與趨勢,業者也意識到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性,要全部執行確實有其困難處,他非常感謝工總與各公協會能響應籌組 「產業碳中和聯盟」,從111年度開始,僅經過短短兩年時間,碳中和聯盟已陸續辦理完成人才培訓,共計5,241家廠商參與,培訓1萬6,239名學員,媒合政府資源個案284家,以大帶小1,076家,以及減碳輔導個案3,872家,以大帶小229家,成效卓越。全國工業總會能源政策委員會副召集人林才翔表示,工總是全國159個產業公會聯合組成的平台,早在19年前工業局即已推動節能減碳、綠色技術,以及資源再利用,並協同工總帶領石化、鋼鐵、水泥等十大產業做減碳工作,達到產業對環境永續責任。而截至去年底,該案已投入827億,已執行了1萬9,800項目,達成減碳2,000萬噸。 

 

專題演講 

 

產業攜手邁向淨零大會有二場專題演講,第一場由臺北大學李堅明教授針對「產業邁向淨零轉型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提出見解。他指出淨零是產業競爭力與國力賽跑,企業要達成淨零,必須依據不同淨零成本來決定組合,成本高配比低隨動態調整。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劃 2026年開徵碳費,目前已公布相關子法並完成碳費費率制定,但要注意碳費徵收很容易淪為財政工具目的,這是我國減碳政策風險,會轉嫁成為企業的氣候風險。李堅明建議碳費費基包括直接與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但依據國際經驗,碳稅稅基僅是範疇一,費率不可能訂高;碳費制度實施之初,由於缺乏政策補償考量,產業對政策的接受度低。高碳洩漏是客觀事實,應給予寬減,不應與自主減量掛勾,而且環境部並未定義碳洩漏產業;此外,我國是製造大國,也是國際重要供應鏈,國內減碳空間有限,應提高國外高品質碳權抵換比例到20-30%。 

 

另一場專題演講由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花蓮廠首席副廠長陳志賢談「企業減碳實務案例分享-低碳轉型 永續與泥同行」,他除了分享水泥產業碳排與5C淨零路徑,以及亞泥減碳努力之現況及未來,也特別指出產業淨零路徑所面臨環境及挑戰,包括循環經濟之替代原料與替代燃料未來恐將缺乏;業者未來是否能擁有足量、質優、價格合理的電力,以及產業是否願意並能夠獲得高額投資所需融資;上下游產業價值鏈是否能協同合作邁向一致的淨零終極目標。政府是否能為淨零各項措施引入簡化、有效率的許可制度;是否能實施無懈可擊的碳邊界調整機制,以及是否能為低碳與循環產品創造領先市場等都是重要的課題。陳副廠長並提到,在全球化及都市化的進展若一切照舊,2050年水泥產量將高達50 億噸以上 ,而多達30 億的人口可能生活在條件不佳環境。水泥及混凝土對於SDGs具有貢獻,能提供迫切需要居住空間、清潔水源、衛生及能源服務之設施構造物,讓與會者對減碳高難度的水泥業有所改觀。 

 

產業關注議題研討會 

 

本次大會在下午同時展開了「產業關注議題研討會」與「成果交流工作坊」。「產業關注議題研討會」由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主持,邀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胡憲倫教授、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陳建強經理、長春集團總管理處環安衛本部李銘松部長,以及協易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李丞偉總經理,針對主題「中小企業淨零減碳實務」進行推動經驗分享,另外,邀請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張致瑋組長、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5G AIoT推動辦公室王淑麗副主任,以及阿特拉斯科普柯股份有限公司田玉龍經理,針對主題二「製程改善及智慧節能管理」進行分享。研討會總結出二項建議,包括:一、中小企業減碳要量力而為,不要獨自減碳,可結合上游及下游廠商一同來推動,另外政府近年不斷推出相關補助,可藉由政府相關資源來進行減碳。二、以企業角度來思考,將設備運用智慧管理提升效能並藉由製程改善達到產品穩定成長,以達到未來減碳目標。 

 

成果交流工作坊 

 

「成果交流工作坊」由工總副秘書陳鴻文帶領,產業碳中和聯盟六個工作小組成員代表參與,針對「公協會建立永續推動模式」,以及「產業碳中和聯盟運作檢討與未來發展規劃」兩個主題進行討論,並歸納出具體建議,包括:一、成立永續組織:與會公協會多數表示透過永續委員會等組織,能有效傳遞碳管理資訊,意即多數認同成立永續組織重要性,能帶動會員廠商規劃減碳路徑,建議公協會成員可視組織架構新增委員會業務項目,或是參採糖菓餅乾公會,透過理監事會另提案成立永續組織。執行團隊亦會針對規劃成立永續組織的公協會協助爭取輔助資源,明年持續依公協會需求輔導公協會成立永續組織。二、辦理工作坊、論壇及研討會:聯盟將針對「減碳路徑規劃」納入議題討論,除針對公協會成員,協助引導推動碳中和流程,同時擴大至企業端,邀請公協會會員廠商共同參與,讓企業端能認識碳中和相關碳管理知能,增加企業推動淨零減碳意願。聯盟擬針對各工作小組,提升對關注議題的碳管理能力,如討論議題較為深入、實務面及跨產業領域,擬規劃以工作坊或研討會型式辦理。三、規劃減碳路徑:因應國際減碳,環境部針對碳費徵收,確定徵收對象為:「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為因應未來法規可能逐步增加列管對象,但部分企業碳管理實務仍在起步階段,建議可透過持續辦理工作坊、論壇及研討會,先行著重在碳管理知能的擴散,引導公協會逐步規劃減碳路徑,接著,再依循ISO 14068-1 碳中和精神,循序達成碳減量、抵換及移除等項目。 

 

產業碳中和聯盟於今年度工作小組交流會議中,發現除了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碳費列管的碳排大戶外,國內中小型業者對淨零轉型的認知,大多停留在基礎觀念階段。為因應公協會及會員廠商需求,聯盟未來將持續完善運作機制,明(114)年度希望能邀請企業會員加入討論,以更貼近產業需求,並規劃辦理大型論壇、實務工作坊、專題研討會,以宣達國內淨零政策及因應措施、推廣跨產業創新協作、分享國際前瞻技術等。產業碳中和聯盟旨在針對碳管理推動進程為業界發聲,並成為政府與業者間的溝通平台;本次大會之辦理,說明2024年聯盟成員產業公協會已帶領企業會員,大型企業帶領中小企業,協助業界從碳的減量、移除到碳抵換,進行低碳轉型 ,降低產業整體衝擊。未來期能持續協助政府成為淨零轉型最強而有力的後盾,讓產業順利邁向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作者為工總綜合企劃處資深經理)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