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文: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
2024年12月11至12日,中共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簡稱中經會)。這個自1994年每年都會召開的例行性會議,不但是大陸最高級別的經濟工作會議,也為來年的經濟工作作出部署,因此一向受到高度關注。由於今年川普將回任美國總統,中美勢必進入新一輪的貿易、科技博弈;大陸當局如何規劃今年經濟工作,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根據中經會訂定的2025年九大經濟工作,「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為任務之首;因此,本文除概述2024年中經會的重點,並探討2025年大陸擴內需政策的方向及重點。
2025年大陸經濟政策將更積極
在去年中經會之前,9月26日、12月9日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為此次的中經會及2025年大陸經濟工作定了調。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強調大陸「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因此要「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基於此,會議提出三大救市原則,包括:一、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三、兜牢民生底線等。基於926會議精神,10月初大陸國務院提出包括加大加強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道、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大企幫扶力道、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穩定、提振資本市場等所謂的「一攬子增量政策」。
12月10日再召開的2024年最後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2025年經濟工作仍延續去年「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總基調。值得注意的是,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並強調來年要透過「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加強需求側的擴內需。至於宏觀政策方面,重點是以「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代2010年以來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將透過提高中央赤字率、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等方式,落實所謂的「更加積極財政政策」。
此外,包括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兩重」和設備消費品更新的「兩新」財政增量政策、供給側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對外開放等,不但延續9月會議內容,亦為接下來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訂出了方向。
大陸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首重「內循環」
中經會緊接著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召開。去年的中經會直接指出大陸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並認為2025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基於此,中經會提出2025年的九大經濟工作重點,包括:一、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五、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六、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七、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八、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九、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往年相較,中經會繼2022年後,再次將擴大內需作為2025年首要工作任務(請見表1);意味中共希望透過內需能量的進一步釋放,對沖美國課徵關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
大陸當局認為,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下,大陸2025年將遭遇的最大外部挑戰,將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去中化」下的產業鏈摩擦升級、供應鏈脫鉤風險。自改革開放以來,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大陸已形成一個產業鏈完整的世界工廠;但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浪潮中,一些國家的「去中化」力道逐漸加強、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高端製造和關鍵技術領域。根據去年路透社預算,若美國對大陸課徵關稅40%左右,將會使得大陸GDP減少約1個百分點。雖然大陸當局認為由於大陸具有成本、效率、規模等優勢,產業鏈優勢並不會輕易瓦解。但如何透過「內循環」的加速以因應變局,將是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大陸「內循環」的具體政策方向
一、2025大陸擴內需主要內容解析
如上所述,中經會提出的2025年經濟首要任務為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
2、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3、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
4、 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
5、 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
6、 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
7、 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
8、 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
9、 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10、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這十大面向,基本上多延續過去政策原則,惟稍有不同的是:過去大陸的擴內需多著重在投資,但此次則強調增加民眾消費能力的重要,例如前述的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高民眾養老金醫保補助等。中經會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視為2025年重要工作之一;大陸9月25日發布的《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即強調,要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換言之,增加民眾收入、提升民生消費意願,亦為大陸2025年經濟工作要點。
二、「兩重」建設、「兩新」工作為「擴內需」重中之重
此外,上述的「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不但都是9月「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要部分,亦將是2025年「擴內需」政策主要內容之一。
根據大陸發改委公布,2024年發行的1兆(人民幣,以下同)超長期特別國債,有7千億用於「兩重」建設,3千億用於「兩新」工作。
大陸商務部12月份數據顯示,2024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産品銷售額超過1兆元,其中包括汽車以舊換新帶動乘用車銷售量超520萬輛;家電以舊換新帶動八大類産品銷售量超4,900萬台;家裝廚衛換新帶動相關産品銷售超5,100萬件;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帶動新車銷售近90萬台;老舊設備更新200多萬台套。至於「兩重」建設部分,大陸發改委指出,2024年的7千億主要投入長江沿線鐵路、幹線公路、機場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北」工程建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高等教育提質升級等領域建設。
依照中經會精神,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將比2024年大幅增加,「兩重」建設、「兩新」工作將持續推進。惟「兩新」會鎖定哪些項目,要待2025年「兩會」之後才能進一步了解。
大陸2025年將加速推動進口替代政策
大陸2025年內循環加速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就是進口替代政策的進一步加強。
11月15日,大陸當局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鋁材、銅材等59項商品出口退稅,並將部分成品油、石料、太陽能、鋰電池等209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這是大陸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全面下調出口退稅率。一般認為,此舉雖然將衝擊上述產業的出口,但將加速落後產能的淘汰和整合。事實上,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即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出口退稅的下調即是呼應此政策。一直以來,大陸行業採取成本和利潤壓縮到極致的掠奪式定價,但這樣惡性競爭的結果,導致企業利潤偏低、員工收入不振,自然影響消費;因而大陸當局透過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一方面淘汰低端產業;同時緩解產能過剩的出口問題。
另12月5日,大陸再公布《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未來大陸的政府採購,將對三類產品有20%的價格評審優惠,包括:1、產品在大陸境內生產;2、產品在大陸境內生產的零件成本占比達到規定比例;3、符合對特定產品的關鍵零件、關鍵工序等要求等。大陸2023年的政府採購達46兆,此政策的推進將使得政府採購將優先向本國產品傾斜,不但有利外商在大陸投資,亦有利內循環的加速。
結論:「內循環」成功關鍵在市場是否起決定性作用
大陸的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的71%持續滑落到2023年的33%;換言之,從結構來看,大陸經濟早已轉向內循環。因而,從大陸幾個重要會議來看,2025年大陸經濟工作主軸將更聚焦內需;因此可以預期,為擴大投資,財政赤字率將由去年的3%上調到3.5%-4%;且如上所述,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可能由2024年的1兆人民幣提高到至少1.5兆人民幣;另反映民間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將由2024年的不到4%增速擴大到5%以上。
雖然大陸近期頒布不少刺激經濟、擴大內需政策,但內需消費仍未見起色。根據大陸最新數據,雖然11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但相較10月的4.8%呈現明顯衰退;數據顯示,11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2.2%、10.5%和6.6%,成為推動消費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顯見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仍有一定效果;預期「兩新」政策2025年將會持續推進。
然而,有媒體報導,由於外資撤出,去年11月北京、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由正轉負,增速分別大跌14.8%、24.4%,至百分之負的14.1%、負13.5%。因此,有評論認為,無論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提高養老金和醫保補助,或發揮財富效應,這些擴大內需方式都無法提高民眾消費誘因;刺激消費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發放消費券。
總的來說,「擴內需」或說「內循環」為大陸近年以來的主要政策。大陸當局一再強調,大陸在發展新階段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將以涵蓋「消費」與「投資」的內需市場為槓桿,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2025年大陸經濟工作主線將以擴內需力度的加強、內循環的加速為主;因此除了上述政策,包括擴大免簽讓更多境外旅客到大陸旅遊,以及進一步鬆綁外資投資限制,都是增加「內循環」動力的重要部分。
大陸當局多次強調,大陸的底氣就是巨大內需市場潛力。但是大陸「內循環」並非沒有隱憂:如何有效化解房地產衰退問題,讓大陸民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以有效落實所謂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提高投資效益,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投資,都將是「內循環」是否產生效果的關鍵。一句話:大陸「內循環」若無法如大陸當局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和政策性消費,不但效果有限,且「短多」將迎來「長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