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隨著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全球經貿秩序將迎來新一波挑戰。台灣自美中貿易戰起,為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逐年減少對陸出口,並持續深化和美國的經貿鏈結。據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統計,美國在去(2024)年已超越中國,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夥伴。然而,川普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將全面改革美國的貿易體系,並對外國徵收關稅,讓美國公民致富。此外,他也曾說過,台灣搶走了美國人的半導體工作,要求台灣向美國繳交保護費。面對川普的國族經濟主義與實利導向,台灣已不能單憑「民主價值夥伴」的角色和美國互動,而是需要透過展現自身的經濟和戰略價值,從台灣的安全與產業發展對美國政經利益的重要性強化論述,才能增加和美國談判的籌碼。
川普大舉「美國優先」的旗幟,藉由低稅率(國內)和高關稅來讓美國再度偉大,在這種思維下,川普2.0的產業政策目標,將會要求全球的製造業赴美設廠,尤其是資通訊、AI、生物科技、製藥等關鍵產業,從而掀起第二波全球供應鏈移轉的浪潮,台灣自然也需面對此一變局。為了增強經濟彈性,台灣一方面應維繫與華府的互動,在台美各項合作平台持續深化雙方在半導體、無人載具、AI機器人等領域合作;另一方面,企業也應分散出口市場,強化和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及歐洲的經濟鍵結,提升供應鏈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就職典禮中,表示將擴大國內的石油生產,並對全世界出口美國能源。這對台灣而言,或許是一個不同的機會。由燃煤轉天然氣是當下台灣推動低碳轉型的方法之一,而川普的關稅目標旨在縮短美國的貿易逆差,倘若台灣能增加對美進口天然氣,不但可加速國內能源轉型,也可降低貿易逆差,可謂是互蒙其利。
然而,全球能源格局正在轉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已於2023年生效,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隨著近年全球暖化不斷加劇,極端氣候也愈加頻繁,不僅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嚴峻的挑戰,也為各國經濟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為此,台灣應和友好夥伴強化對綠能技術的投資,政府除了應持續協助產業淨零轉型外,也應探索更多替代能源,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提升能源的自主與安全。
總體而言,川普2.0時代的經貿政策將對全球供應鏈與產業布局帶來深遠影響,台灣勢必面臨更多挑戰與轉型壓力。因此,政府應該時時抱持警備狀態,緊盯美國新的經貿行政措施或政策,適時提出對應之策。除此之外,更應緊守符合台灣利益的經貿政策,按照台灣產業發展的藍圖,奮力圖強,突破重重險阻的地緣政治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