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文:張遠博(工總智慧財產權處資深專員)
近期,兩岸在生成式人工智慧(AI)領域競爭激烈,各有突破與挑戰。
中國大陸方面,生成式AI技術發展迅速,近期由DeepSeek推出的聊天機器人DeepSeek-R1,不僅在中國大陸廣受歡迎,也成功登上美國App Store免費應用榜首,展現其AI產品的全球競爭力。此外,根據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新增生成式AI專利達2.7萬件,占全球61.5%,顯示其在技術研發上的主導地位。中國政府也持續支持AI技術發展,並強調安全監管,以確保技術應用合規。台灣方面,由國科會主導的「可信任AI對話引擎」(TAIDE)計畫正積極推進,目標是打造本土化的大型語言模型,確保台灣在AI時代的競爭力。此外,台灣企業與學術機構也積極投入生成式AI應用開發,特別是在半導體、醫療、金融等高技術領域,尋求與全球市場接軌。然而,相較於中國與美國,台灣在AI基礎建設與算力資源上較為受限,因此應聚焦於高附加價值與專業領域的AI應用,以發揮自身優勢。
AI專利趨勢
AI技術在專利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專利檢索、說明書撰寫及侵權分析等方面,大幅提升效率。在檢索方面,AI能快速分析全球專利文件,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精確匹配內容,降低重複申請風險,提高檢索準確性(如Google Patents、IBM Watson for IP)。在專利撰寫上,AI可自動化格式編排、標準化術語,甚至提供申請建議,減少人工負擔,而生成式AI(如ChatGPT)則正被嘗試應用於專利說明書的撰寫,但仍有待成熟。AI在侵權分析方面可協助企業辨識潛在風險,優化產品開發策略,並透過數據分析判斷是否涉及分工侵權。然而,AI應用也帶來法律與倫理挑戰,例如訓練數據的合法性、避免侵犯著作權,以及AI是否能被視為專利發明人的爭議,這些問題仍待各國進一步討論與規範。尤以近期,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名律師因在法庭文件中提交了由人工智慧生成的錯誤引用而受到制裁。該律師Brandon Monk被罰款2,000美元,並被要求參加有關生成式AI的課程。這是美國法院中因使用AI生成錯誤資訊而對律師進行紀律處分的最新案件之一。法官指出,Monk未能驗證研究結果並在發現問題後進行糾正,導致處罰結果,美國各地法院正在努力應對生成式AI的興起,並發布了有關律師和法官如何使用AI工具的指導方針(註1)。
新創企業AI專利發展
兩岸新創企業在生成式AI的發展模式各有側重,中國大陸以規模與技術創新為主,台灣則強調應用與專業技術結合,新創企業可以利用生成式AI來協助專利文件撰寫。以下列出幾項AI應用供參考:
* AI專利翻譯:AI專利翻譯可以為企業節省99%的成本和99倍的時間,而且準確度比以往的Google翻譯更高。
* AI專利檢索:透過AI做語義分析可涵蓋欲檢索標的之技術全貌,提升準確度,並大幅縮短檢索時間,降低使用者門檻,發明人也可協助IP人員先行檢索。此外,還可以加速初步判斷專利無效的可能性。
* AI專利挖掘:透過企業內建的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可將AI專利檢索功能普及至發明人、決策者、業務等部門,隨時透過與AI對話,協同發現市場商機、專利申請與專利迴避設計。
* AI專利說明書撰寫與答辯:透過生成式AI的輔助,不僅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而且省下來的時間可專注在專利品質的提升。
* AI專利價值預測:基於客觀且多面向的大數據與AI的輔助,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企業可快速反應產品或服務的調整,甚至可在最佳時機做專利交易或授權,極大化專利運營之產值。專利價值如同證券一樣,隨市場波動而即時發生變化。
* AI專利組合建置:基於市場的運作邏輯與AI輔助,企業可快速調整布局策略,也可在最佳時機做專利交易或授權,極大化專利運營之價值。
* AI技術演化預測:借助AI最擅長的巨量閱讀與分析、歸納統整能力,協助領域專家與分析師迅速掌握快速變遷的產業方向,協助企業用最低成本取得投資布局的先機,並輔助國家或民間企業做產業決策或資本支出時的參考數據。
* 生成式AI協助智權布局:律果科技的法樂多(Freego)專利 Word 插件,基於 Llama-3-Taiwan-8B-Instruct 模型進行預訓練開發,可以落地部署(不需連接外部網路),協助專利翻譯,以及協助撰寫專利說明書(註2)。
* AI預判商標獲准機率:法律圈LawChain商標智慧檢索可以利用AI協助預判商標獲准機率。
兩岸專利趨勢應對策略(註3)
在新創企業發展初期,資金通常較為有限,因此營業秘密往往成為優先考量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方式,因為它可能在企業正式運作前甚至尚未成立時就已經存在。此外,兩岸新創企業在擬定智慧財產權策略時,面臨不同的趨勢與考量,需根據自身環境與市場需求做出適當布局。大陸新創企業視知識產權為重要資產,不僅能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還能透過授權、轉讓、專利池或作為貸款擔保來提升企業價值。此外,知識產權與政策支持密切相關,如資金補助、稅收減免及人才引進等優惠措施,使企業更具發展優勢。因此,新創企業需儘早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以避免專利申請時效及商標檢索期限等法律風險。同時,AI技術的發展帶來新挑戰,例如數據的合法性、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與專利爭議,這些都需納入智權策略的考量範圍。
相較之下,台灣新創企業則以靈活性與決策效率為優勢,能迅速調整智慧財產權策略應對市場變化。另外,政府提供多項優惠措施,如《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下的「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緩課」(註4)、專利申請減免及研發補助計畫,有助於企業減輕負擔。在商標布局方面,企業應同步申請中英文商標與圖樣標誌,並考量諧音、簡體字及同音異字的保護。此外,可運用AI智慧檢索技術提升商標查詢的效率與準確性,並與專業專利師合作,確保專利申請的完整性與成功率。整體而言,儘管兩岸新創企業在智慧財產權策略上側重點不同,但皆應善用法規資源,及早布局,以確保市場競爭優勢。
註1 德克薩斯州律師因在虛假引文的最新制裁中使用人工智慧而被罰款 |路透社,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texas-lawyer-fined-ai-use-latest-sanction-over-fake-citations-2024-11-26/
註2 練成第一款超懂臺灣法律的LLM,律果實現法務GAI應用新可能 | iThome,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66593
註3 2024兩岸專利實務論壇《線上活動》,工業總會,2024年12月20日。
註4 (Q8:「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5條之1之租稅優惠規定為何?-財政部稅務入口網,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innotative-tax-e-reference/tax-relief/technology-circulation/VoWkM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