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台灣產業破繭之道
正在加載......
台灣產業破繭之道


三、跨領域整合

製造業新發展強調「跨領域與資源整合」,美國主要推動設備和基礎設施共享,發展攸關國家安全關鍵產品的本土製造能力、開發下世代機器人、創新節能製造技術等,確保美國在先進製程的主導地位,提升美國本土製造能耐;優先跨領域之R&D技術包括解決國防、能源自主和效率、糧食安全、國土安全和健康照護之相關技術。

日本因應環境能源、高齡少子化問題,產業發展以解決課題為主要目標,轉向以系統銷售型、文化加值來提高附加價值,強調五大戰略產業,包括水、園子能、鐵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系統輸出;智慧社區、綠色節能社區、新時代汽車等解決環境及能源問題型產業;時尚、創意、飲食文化、旅遊等文化創意產業;醫療、健康、護理、育兒等服務業;機器人、宇宙等尖端技術產業,以帶領日本經濟成長。

   過去涇渭分明的產業分野逐漸模糊,跨領域融合成為產業創新及新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未來將透過1,2,3級產業的延伸與整合,創新4,5,6級產業的發展,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未來產業典範轉移,硬體退位,服務及系統整合方案蔚為主流,並成為供應鏈的主宰。

   換言之,先進國家對於製造業的?新?發展,以尊重人類與環境為核心思維,透過「跨領域與資源整合」方式,因應未來人類與環境未來需求以發展解決型產業,新發展策略是消費者需求或問題出發,提供促進投資或研發創新等支援,勾勒未來的產業願景與圖像。

我國產業現況與產業結構轉型的挑戰

目前我國服務業占約69%、工業29%,比例結構接近已開發國家。但我國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卻出現製造業發展停滯,服務業成長弱化,造成我國經濟成長動能相對不足。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而變遷,是必然之趨勢。特別是我國在全球產業環境日益變遷下,面對全球化的經貿競爭浪潮、區域經濟的整合及強化,以及國際產業發展之趨勢,若無法以國際化的思維適時調整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則我國產業在全球上的發展必定備受壓抑。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現況,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

一、資訊電子主導製造業、但集中在中間財的代工上:

1990年代末期起,資訊電子產業成為主導並帶動製造業發展工業,每一階段均有重要產品出線。然而,資訊電子工業主要集中於零組件(中間財)及代工,缺乏關鍵材料、零組件、設備,以及系統整合解決方案與出海口。

二、經濟動能易受景氣影響: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受到景氣及PC成長下滑雙重影響,使我國經濟動能受到打擊。

事實上,智榮文教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的微笑曲線早就指出台灣產業結構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左端的研究發展與右端品牌發展來說明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低落的原因。基本上,我國整體國家研發密度持續增加,但成長幅度仍低於韓國。我國研發經費占名目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2.51%持續提高,2011年為3.02%。與製造業大國相比,雖超越美國的2.77%、德國2.84%,仍低於日本的3.26%(2010)及韓國的3.74%(2010);且韓國2006-2010年研發密度成長幅度為24%,亦超過我國的16%。如此,韓國自2008年起在美國專利核准數超越我國,顯見韓國在專利國際布局已超越我國。

除了研發經費資源不足外,我國研發結構問題亦是造成我國研發產出落後的原因。我國研發結構中,基礎研究的占比過低。依據國際研究經驗顯示,一國基礎研究對該國附加價值有正面顯著的影響,惟我國研發(R&D)經費多為追求短期成效,著重在產品或製程改善(D),而非先進國家著重的基礎研究上(R)。此外,我國產學研發互動程度相較於德國、韓國等以製造業為主之國家較為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經費由企業出資比率明顯偏低,而產學互動不足亦將使國家對基礎研究投入之成果,無法有效擴散應用,進而影響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動能。

在品牌的構面上,首先由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來分析我國品牌問題,目前我國製造業自有品牌占總營收比例不足三成,自有品牌出口之比重僅一成多,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差異化提高產品價值。台灣製造業過去以代工為主,品牌概念薄弱,即使跨入發展自有品牌,但大都以OEM與ODM的思惟來進行,往往忽略發展品牌除了品牌管理外,智財管理、專利布局、設計管理與通路管理亦須面面俱到,成市~牌必須具有相當的人力及資金做為後盾。在B2C品牌方面,較之於當前國際品牌實力,除非是國際化程度高之主力產業,否則不易與大國競爭。全球前十大B2C品牌企業品牌行銷費占營收比重高達21.5%;而台灣只達6.5%,因此成左慷2C品牌必須有相當的資源做為後盾。B2B品牌方面,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具不可替代之地位,以台灣企業之特質,應朝培育更多在特定領域的隱形冠軍努力,以培育更多類似在全球金融海嘯期間,亦能成為支撐台灣經濟的雄兵。

由於研發與品牌發展面臨困境,因此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逐年下滑,2012年達到20.3%的歷史次低。基本上,各國附加價值率主要受景氣波動影響,然而美日德之製造業,仍以十個百分點以上差距領先台灣及韓國;而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領先韓國越來越小。我國附加價值下滑之原因除景氣波動外,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大漲、加上大陸低價產品競爭,使我國附加價值率更因核心技術仰賴國外輸入,產品差異化程度不高又缺乏自有品牌等問題,加速下滑。故藉由掌握關鍵技術,開展新的差異化產品或服務,以及樹立品牌價值拓展通路,做為調整產業結構,以提升整體附加價值率,已是台灣必須努力的方向。


1 2 3 4 5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