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吳明機:價值不提升 產業沒活路
正在加載......
吳明機:價值不提升 產業沒活路

530

文:譚宗仙

面對全球經濟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當前國內經濟的現實是必須要轉型,不只是產業需要轉型升級,工業局長吳明機坦言,政府也需要轉型。特別是,政府的各項租稅獎勵措施,包括獎投與促產條例逐步落日、退場下,吳局長不諱言的指出,政府手中可運用的籌碼是愈來愈少,因此,政府也需要轉型、需要創造新的工具。

自今年2月17日接掌工業局長以來,吳局長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已體認到,面對台灣要入TPP、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的趨勢,只有面對挑戰、只有產業轉型成央A才能有強的動力,才能為產業在全球版圖取得更大的市場。

翻開吳局長的學經歷,發現從民國78年考上高等特考後,就在工業局任職,從技士、電子資訊組科長、組長到經濟部技術處長,一路都在工業局與經濟部任職,除了短暫高升到經建會擔任副主委,以及擔任行政院顧問兼任科技會報執行秘書外,可以說是典型的「工業局人」。如今再回到工業局擔任局長。

如何調整產業輔導工具是工業局未來挑戰

吳局長坦言,對工業局來講,未來的挑戰是如何調整產業輔導的工具。他說,未來,恐怕得運用法規來彌補租稅獎勵落日、退場的部分,而要進行法規的調整,就需要進行跨部會的會商。
過去的租稅獎勵不是平白的付出,而是廠商「do something」換得的,而當時廠商在繳納25%的營業稅下,需進行包括人才的培訓、進行自動化設備的更新,或是到資源貧瘠地區投資,才能獲得租稅的獎勵。

但是,在輕稅簡政的政策下,他指出,企業營業稅由25%降為17%的同時,租稅優惠措施也逐步退場,之後,企業也不做什麼了,而政府手中也沒有工具,可誘使企業「do something」,所以,要有新的機制;只是新機制的建立,需要花多年的時間才能建構得起來。

所以,吳局長認為,眼前要務是,把國際市場打開來;特別是自2000年開始的自由貿易協議(FTA)趨勢中,台灣在全球的384個FTA裡,只簽署了7個,那還是包含了兩岸ECFA的數字,相較韓國,台灣是落後太多了。

然而,要打開國際市場,他說,相對的國內市場也要開放,要開放國內市場,產業體質與結構就要進行調整、轉型與升級,在產業轉型與升級過程中,如果不能把價值提升,或是只靠COST DOWN,他直言:「沒有活路」。

吳局長說,產業轉型,聽來很「虛幻」,卻是一定要走的路,產業要創造出價值,就要高質化,特別是傳統產業的高質化是一定要走的路,這是因為策略性的產業需要一定且相當長時間的「COOKING」, 所以,在發展策略性產業的同時,必須要兼顧傳統產業的發展,畢竟目前國內的就業,還是得靠傳統產業維護。

以「提升產品品級及價值」作為傳統產業轉型策略

在傳統產業的高質化,他說,工業局是以「提升產品品級及價值」作為傳統產業轉型策略,透過高值化研發、促成研發聯盟、整合測試認證及建立產業群聚優勢等重點措施,切入高端產品應用市場,掌握關鍵技術,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吳局長以螺絲螺帽為例,目前國內約有600家廠商進行一般五金螺栓的生產,平均單價每公斤20元;但是,經過工業局的輔導,他說,希望未來有更多廠商投入技術升級與高值產品開發,如航空用螺栓單價即高達每公斤900元,較一般五金螺栓提升四十五倍。另以金屬材料為例,目前國內約有100家廠商進行一般銅條的生產,單價每公斤250元;經過本部輔導,未來可進一步生產高效馬達/變壓器異型銅材,單價每公斤750元,較一般銅條提升三倍。

還有,他說,像牙根的製造,若只是製造一般牙根沒有太多價值,但是,若能導入系統,就能產生更高的價值,過去,台灣的產業,比較缺少系統性的整合,工業局未來的工作,就是導引傳統產業走向「建立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而在導引傳統產業方面,吳局長認為,可由領頭廠商帶頭,例如,中鋼。他說,中鋼每年的研發費,只佔到營業額的0.6%,如果能夠提升到2%,應可順便帶動下游產業的發展,例如,可促使汽車業使用製造較省能的鋼板。

他說,汽機車等金屬機電業,可由中鋼帶頭,至於民生、石化產業可由中油領頭,來創造整體製造業更高的價值。

在有領頭廠商帶頭下,再輔以工研院等研究機構的參與,吳局長指出,期望到2020年時,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可由2012年的20.31%提升至28%。而目前國內4大產業的附加價值分別是:電子資訊業 26.56%、金屬機電業 19.10%、民生工業?23.57%、化學工業?13.39%。

鞏固主力產業 補足關鍵零組件的缺口

不過,吳局長也說,在推動傳統產業高質化的同時,一要鞏固主力產業,二要補足關鍵零組件的缺口。

他指出,對於平面顯示器、工具機、石化等已發展成熟的產業命脈要護住,所以,工業局將從「建構完整產業供應鏈體系」及「建立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著手,一方面提升關鍵材料、設備及零組件的自製能力,補足產業鏈缺口;一方面則擴大整廠整案工程系統解決方案的能量與海外輸出實績,來帶動出口成長。

他還說,太陽能產業,若只是賣太陽能的板子,就只是做苦工,如果是賣整個系統解決方案,例如投資電廠,就是整個太陽能技術與系統的輸出,其價值就不是賣太陽能板所能比了。同樣的石化產業,在台灣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再擴展下,若是能夠在海外進行系統整合的輸出,就能創造出價值。

對石化產業,吳局長指出,工業局將協助業者整合,擴展海外整廠整案輸出業務,包括可行性規劃、工程設計、設備採購及製造、工程監控、試車維運等,並協助業者爭取國際標案,掌握海外市場商機。

此外,吳局長指出,雲端,也是系統整合的機會,工業局也積極輔導IT業者轉型發展軟硬整合的雲端產品及服務,以及開發「國產化雲端資料中心解決方案(Cloud IDC Solution」,並和台灣雲協、工研院共同推動「開放運算計畫(OCP)」,輔導我國雲端伺服器業者取得國際認證,搶攻千億美元的全球雲端資料中心市場商機。

還有,物聯網,他說,當所有東西都上網的趨勢中,製造業、服務業及其他業別界線日益模糊化,必須開發跨領域新應用市場,因此,工業局依據國際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產業之比較優勢,提出我國將強化新興產業領域的發展,像是:智慧校園、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市、B4G/5G通訊等產業,都是目前規劃要努力發展的新興產業。

加強部會間整合 解決土地、人力與環保問題

不過,當前國內產業在轉型升級的同時,也面對土地、人力與環保三大現實問題,面對產業界迫在眼前的三大問題,吳局長坦言,由於人力、土地與環保問題涉及的部會相當廣泛,並非經濟部單獨能處理,未來將加強部會間之整合,如有涉及跨部會本部無法處理時將建請行政院協助。

事實上,在土地問題上,他直言,主要在於地點,是否為廠商所想要的地點。而且目前外界批評最力的土地閒置問題,他說,其實,由工業局開發的工業區閒置的很少,不到5%,而過去幾年,工業局幾乎沒有再進行工業區的開發,會有閒置的工業區,主要都是各地方政府開發的、同時也都是地區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區。

目前就土地方面,吳局長指出,主要從活化與增加用地兩方面著手,在活化土地上,工業局已全面清查完成所轄54處老舊工業區,目前作法:一是,提高未強化利用(閒置)土地持有成本,如:加強查核未強化利用之工業用地,取消其地價稅及房屋稅之優惠;研議調高未強化利用工業用地主之地價稅率及房屋稅率。二是,增加未強化利用土地交易成本,如:非都市土地之工業區土地納入?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奢侈稅)課稅範圍。

在增加用地提供方面,則透過,一、政府單位開發新園區,吳局長指出,工業局將與科技部、地方政府規劃在民國103年至107年增加約2,335公頃的產業用地。二是,民間自行申請設置園區,他說,為鼓勵廠商依需求自行申請設置園區,已授權地方政府核定設置30公頃以下園區,有效縮短申設案審查時程,由過去2-3年降為1年左右,且由工業局加強環評、用地變更及徵收個案之協處。三是,建立產業用地儲備制度:優先使用公有、國營事業土地。

在人力方面,吳局長坦承,以目前年輕人不願意到製造業工作的社會型態,勞動部又不太希望增加外勞人力,但製造業就是找不到人的情勢中,勞動力的問題有點無解。

即使是如此,他說,政府還是為了能留住企業所需人才,透過運用租稅優惠等獎勵措施,例如員工分紅緩課等,設法留住企業優秀人才;另外,也透過提升人才素質,引導人才朝產業升級轉型所需之項目發展。

還有,吳局長說,就是強化產學合作與技術扎根,針對工業基礎產業(精密機械、模具、表面處理及紡織)的技術人才需求,媒合產業與大學校院建立產學合作案;並配合教育部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協力推展契合式專班與企業實習等工作,共同解決技術人才缺口。

至於環保問題,他直言,有關現行環評制度環保署應予以檢討,只是,環評主管機關是否改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還得要考量國情現況,並經由透明公開程序審慎研議,才能取得社會共識,否則,以目前的環境,像石化產業,很難再在國內擴張。

「跨部會」研商是任內最大的挑戰

面對產業需要轉型升級、國內產業亟需解決的三大問題,即使是老工業局人、被經濟部長張家祝視為是「點子王」的吳局長,也免不了的皺起眉頭點出政府的困境,也就是很多事都得「跨部會」研商。而被外界戲稱為是「跨不會」的跨部會研商,他坦言,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政府也需要轉型」,這是他任內最大的挑戰,也是必須要克服的產業改革的重點。(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