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美中日韓貿易戰的機會與挑戰
正在加載......
美中日韓貿易戰的機會與挑戰

589

為協助我業者掌握瞬息萬變的美中日韓貿易戰走勢,及我國產業的機會與挑戰,工總於今年9月24日特舉辦「台灣產業在美中日韓貿易戰中的機會與挑戰」研討會,會中邀請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以及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組長陳雅琴進行深入座談。李淳首先點明,日韓貿易戰80%政治考量,20%為經濟而戰;陳雅琴站在第一線調查買主動向表示,受美中貿易戰衝擊,當美中兩強在5G、AI的爭霸中,台灣廠商可藉此機會加強拓銷電子資通產品。

 

文:紀麗君整理

 

為協助我業者掌握瞬息萬變的美中日韓貿易戰走勢,及我國產業的機會與挑戰,工總於9月24日特舉辦「台灣產業在美中日韓貿易戰中的機會與挑戰」研討會,會中邀請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以及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組長陳雅琴進行深入座談。李淳首先點明,日韓貿易戰80%政治考量,20%為經濟而戰;陳雅琴站在第一線調查買主動向顯示,受美中貿易戰衝擊,當美中兩強在5G、AI的爭霸中,台灣廠商可藉此機會加強拓銷電子資通產品。

 

李淳:若DRAM不穩,台灣一樣受害 

 

李淳首先點明,日韓貿易戰八成是基於政治考量,兩成才是為經濟而戰,但值得注意的是,韓方因此將庫存壓到極限(半導體、記憶體庫存1個月),若DRAM不穩,台灣一樣受害。

 

李淳提醒,針對此,韓國將提高多元供應商來源,台灣也要注意日方行動。

 

一、日韓貿易戰 

 

所謂日韓戰爭起源於三個化工原料。日本自今年7月4日起,對出口到韓國的含氟聚醯亞胺、EUV光阻劑及氟化氫等三項關鍵電子原料,加強出口管制,日方臆測有流向北韓的跡象,於是於8月底發出「出口執照」,日商須按合約向日本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載明使用目的、方法,並簽署相關原料絕不用在武器等方面承諾書才能出口,前後流程最多不超過90天;並於8月28日正式將韓國移出白名單,退回與台灣一樣的待遇。

 

韓國方面,在9月將日本從貿易優惠白名單剔除,產業通商資源部8月中旬決定,將貿易夥伴分類從現行甲、乙兩類,改為甲一、甲二及乙三類,享受出口手續簡化待遇的甲類國家,被細分為待遇不變的甲一和待遇下降的甲二類,日本將被列入甲二類。

 

南韓企業若要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申報和審批流程大約需要15天,多於現行的5天,此外,南韓企業必須單項逐一申請審批,每項申請文件也從原先的三份增至五份。

 

針對日韓貿易戰,李淳評估實質影響有限,目前日韓雙邊觀光暫停,日本被稱為亞洲的川普。

 

韓國顯然是政治報復,已提出WTO爭端解決案件,後續影響仍待觀察,可預見的是,韓國(日本)退回跟台灣一樣的資格;短期不確定性在於韓商採TPS,庫存壓到極限(半導體、記憶體庫存1個月);中期發展,在於日方已發出許可,韓國即將啟動報復,若DRAM不穩,台灣一樣受害;針對此,韓國將提高多元供應商來源,台灣也要注意日方行動。

 

二、美中貿易戰影響與機會 

 

針對美中貿易戰,OECD歸納世界經濟三大變數,包括美中經貿對抗衝擊、中國經濟趨緩、歐美成長趨緩。

 

雖然貿易戰帶來轉單效應,但李淳評估認為,轉單有贏有輸未必是好事,以第一波清單500億美元來看,比較今年第1季與去年第1季台灣出口變化,雖然台灣接受轉單效應,對美出口成長17.14億元,但對大陸出口卻衰退28.52億美元,兩相抵減,台灣對外出口衰減11.38億美元。

 

由於前景不明與不安,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已明顯衰退,由7%多降至2%多,顯示業者存觀望心態;另外,消費亦趨於保守,尤其是中國汽車零售年增率,過去10年未曾衰退過,即使2009金融海嘯期間也未曾消減,但自去年暑假至今年5~6月以來,汽車零售每月衰退中。

 

所以,目前中國經濟要「維穩」,除關稅本身相對容易抵銷(減稅、退稅、匯率),對中國影響有六不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中國為追求六穩下,必須穩外資、穩投資,面對此變局,台商該如何自處?

 

而事實上,美國經濟趨緩壓力也浮現,農業州申請破產案件升高中,美國出口動態也在衰減中。

 

三、科技戰開打 

 

李淳分析,表面上看來,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但實質上,這是一場科技戰,觀察美國提出的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FIRMMA),於2018年11月實施先導措施,2018年8月美國透過FIRMMA改革重點,擴大對外資「國安審查」,內容涵蓋:敏感性不動產交易;外國人可接觸取得重要的非公開技術性、個人敏感性資訊;外國人在企業中可獲致權利變更之投資交易(如董事席次、檢查權、董事提名權);外國內取得有別於投票權之權力者(亦即不具控制權),而該等交易可獲取關鍵技術資訊。

 

接著2018年底先公布27大限制行業為先導措施,包括先進製造(含飛機及發動機研發與製造);機器人及零部件研發及製造;半導體及晶片研發及製造;輕量化武器、新材料及提取方法、增材製造等;人工智慧(含電腦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生物醫藥技術(含基因技術等)。

 

而且沾邊就管,只要與規定的27個行業中任何一個環節相關,則需在交易完成日期前45日,向監管機構履行通報義務。

 

李淳分析,科技戰的衝擊更勝於貿易戰(扭曲供應鏈),而且範圍不明(腦力?授權?)、目的不明、沒有談判議題,對台灣挑戰更大。

 

李淳評估美中長期對抗下的趨勢展望,在短期上,以避險為宜,採China+1來避險(包括台、美、墨、東協),關鍵在爭取美商認同;另外在ABC(Anywhere But China)考量下,宜開拓美國供應鏈,選對新據點。中期方面,可朝世界分流,採TeamUSA,可搭上美國(日本)供應鏈,以台灣為基地+赴美投資+東協印度作腹地(確保信任感);採TeamChina模式,則不能放棄中國大陸市場,但以內需為主,關鍵點在於避免兩面逢源變成兩面夾擊的風險;長期發展方面,究竟由美國(中國)稱霸,或是再度匯流,仍有待觀察。

 

陳雅琴:掌握資通訊優勢 

 

陳雅琴分析,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資通訊、電機產品對美出口大幅成長,累計今年1~8月台灣對美資通訊產品較去年全年大幅成長60.1%(占比也提高到31.1%),成長率幅度創歷史新高紀錄。

 

一、美中貿易萎縮──台灣、越南 取代 

 

陳雅琴比較2018下半年與2019年1~7月,美國自貿易夥伴進口商品金額增減率變化顯示,變化最大的三地,分別是中國大陸、台灣與越南,顯然歷經一連串貿易對抗後,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金額衰退12.31%,主要由台灣及越南取代。 

 

二、資通訊對美出口成長六成 創新高 

 

陳雅琴分析,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比較2018年與2019年1~8月(亦即美中貿易戰前後)台灣主要產品對美國出口表現,成長最大的兩大類產品,以資通與視聽產品及電機產品最明顯,今年1~8月台灣對美資通與視聽產品較去年全年大幅成長60.1%(占比也提高到31.1%),成長幅度創歷史新高紀錄,主要是因為美國實施華為禁令所致;另外,今年1~8月電機產品出口額也較去年全年成長19.6%,成長表現驚人。

 

不過機械產品對美出口卻呈現衰退現象,今年1~8月對美出口較去年全年僅成長6.5%,這與上個年度18.2%的年成長率,大幅衰退近3倍。

 

三、買主動向 

 

面對美中貿易戰的情勢變化,貿協針對買主與廠商進行第一手動向調查:

 

貿協於2018年10月至11月以面訪及電訪的方式調查美國買主及廠商IPO共71家、台灣廠商472家、大陸台商113家、東協與印度台商144家、日韓廠商49家,合計共849家。

 

另於2019年3月至6月,貿協利用國內外拓銷活動的書面問卷,調查海外買主879家,台灣廠商1,727家,合計共2,606家。

 

實務調查顯示,美中貿易戰造成價格不確定,以及對貿易戰的恐慌心理,對北美買主衝擊大,在879家受訪買主之中,22%認為受到貿易戰的衝擊;88家北美地區買主之中,58%認為受到貿易戰的衝擊。

 

因應貿易戰衝擊,買主改變採購策略,將採購來源多樣化並尋找替代來源,在2018年10~11月調查,84%~85%買主採購來源為中國大陸;到了2019年3~6月調查,採購自中國大陸的比重降為64%~69%。

 

買主在亞洲其他地區亦建立新的供貨基地來因應變局,採購模式轉為智慧採購、短鏈轉型與少量多次,買主希望直接向製造商採購,而非透過貿易商,另依據產品周轉率充分規劃下單(轉單為主),並且積極尋找品質好、價格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四、因應之道 

 

陳雅琴分析美中貿易戰因應之道有四,一是掌握買主採購動向,她建議業者趁此機會積極開發新客戶,調整出貨地點、方式與時程;還要配合買主採取智慧採購的趨勢,提供更多智慧解決方案;同時配合「短鏈轉型」趨勢,以產業「垂直轉型」取代以往的「水平轉型」。

 

二是掌握電子資通訊優勢,目前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在北美市場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可趁此優勢加強拓展與鞏固北美市場;而未來AIoT(人工智慧加物聯網)發展趨勢,當美中兩強在5G、AI的爭霸中,台灣廠商可藉此機會加強拓銷電子資通產品。

 

三是布局機械產業設備採購,由於機械製造的版圖移轉分散至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市場,新工廠需要新的設備,而且是朝自動化、智慧化等方向採購設備。

 

四是拓展北美汽車零配件,把握全美最大汽配展AAEPX展,籌組美墨汽配扣件拓銷團;另外如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可鎖定調查新創車廠品牌,如蔚來與小鵬汽車。(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