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隨著人工智慧(AI)、5G、物聯網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各國推動產業「數位轉型」的步伐勢必加快,資訊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也將更為深化。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雖然嚴重衝擊大陸經濟,但因應疫情過程中的「數位(字)抗疫」,無形中加快了大陸數位經濟的發展進程。本文作者從全球數位轉型趨勢,解析大陸產業數位轉型的未來,他認為,雖然大陸產業數位轉型仍有許多的困難要克服,但可以想見,在大陸政府的全力推動下,未來的大陸產業,將呈現更為全面的數位化。
文:黃健群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雖然嚴重衝擊大陸經濟,但因應疫情過程中的「數位(字)抗疫」,無形中加快了大陸數位經濟的發展進程。
廣義的數位經濟包括兩部分:一是數位產業化;二是產業數位化。數位產業化,就是以「數據」為加工對象,所推動的資訊技術的市場化運用;包括即時通訊、搜尋引擎、網路支付、網路購物、網路音樂、網路文學、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等,都屬於數位產業化的範疇。而產業數位化(即所謂產業「數位轉型」),基本上是指實體產業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全產業鏈的數位化過程。
根據中國信通院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簡稱《白皮書(2020)》),2019年大陸數位經濟規模達35.8兆人民幣,GDP占比為36.2%。其中,數位產業化增加值達7.1兆人民幣,同比增長11.1%;主要增長的是軟體業和互聯網行業。而產業數位化增加值約為28.8兆人民幣,占GDP比重29.0%;產業「數位轉型」仍是大陸數位經濟的主要部分。(註1)
「數位轉型」已是全球產業發展趨勢
中國電子學會去(2019)年底出版的《全球產業數位化轉型趨勢及方向研判》(簡稱《研判》),分析了全球產業「數位轉型」的趨勢及方向:其指出,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全球科技與產業革命,將引發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增長動力變革;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資料計算、處理及存儲的新體系逐步建立。網路化、智慧化已是全球產業「數位轉型」的方向,亦是產業提質增效及重塑競爭力的必備基礎和必經之路。《研判》也比較了各國的產業「數位轉型」趨勢:
一、美國:全球「數位轉型」浪潮的帶領者
在歐美先進國家部分:美國主要聚焦在大數據、人工智慧(AI)、智能機器人等先進技術和高端製造業,同時藉此帶動了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提出「再工業化」;2018年美中貿易戰,美國逐步擴展國內製造業的供應能力。
二、英國:強化多種數位戰略,以吸引數位企業創立
至於英國,則是強化包括數位經濟、數位轉型、網路空間、數位政府等多項戰略,並強調以AI提升生產力,讓英國成為全球創立數位企業的最佳地方。
三、歐盟:打造「統一數位市場」
至於歐盟,2015年啟動《數位化單一市場戰略》後,通過一系列措施消除法律和監管障礙,加快建立5G、雲計算、物聯網和網路安全等領域的共同標準,致力將28個成員國打造「統一數位市場」。
四、德國:以「工業4.0」為核心 ,強化中小企業的數位改造
歐盟中主要的成員國德國,以「工業4.0」為核心,強化中小企業的數位改造,並推動包括數位技能、資訊基礎設施、創新和數位轉型、數位變革中的社會和現代國家等五大數位轉型領域,目的是讓數位化變革惠及每個公民,並針對數位革命帶來的挑戰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五、法國:以數位轉型推動「再工業化」戰略
歐盟另一個主要成員國法國,其「再工業化」戰略,即是推動工業數位轉型和數位人才的培養,帶動經濟增長模式變革,實現重返歐洲經濟中心的目標。
六、俄羅斯:強調自主研發的數位轉型道路
介於歐亞之間的俄羅斯,將產業「數位轉型」視為經濟復甦和發展的關鍵。而其強調的產業數位轉型,重點在技術的自主研發;目標是在2024年前,在智慧製造、機器人、智慧物流等領域進入全球五強。
七、日本:以「技術創新」跟「工業互聯」建設「超智能社會」
位於亞洲的日本,其推動的產業數位轉型,重點在於「技術創新」跟「工業互聯」,目標是建設一個「超智能社會」。在「技術創新」方面,2016年日本發布《第五期(2016-2020年度)科學技術基本計畫》,提出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使網路空間和物理世界高度融合,通過資料跨領域應用,催生新價值和新服務,並提出「社會5.0」願景;而其重要組成部分即是「工業互聯」。2018年6月《日本製造業白皮書》正式明確將互聯工業作為製造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並強調「通過連接人、設備、系統、技術等創造新的附加值」。
八、韓國:從智慧技術、智慧工廠到製造業復興
韓國的產業數位轉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強化智慧技術。2018 年 2 月,韓國政府發布《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2018—2022)》,提出將無人駕駛、智慧城市、VR/AR、客製化醫療、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半導體等領域作為創新增長引擎。其次,建設智慧工廠。2018年12月,韓國提出到2022年建設3萬個智慧工廠及10個智慧產業園,成立3千億韓元規模的智慧工廠設計建設企業基金。最後,達到「製造業復興」。2019年6月,韓國公布了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投資計畫,提出到2030年建設2,000家「人工智慧工廠」,並建立資料中心促進關鍵軟體、機器人、感測器等智慧製造設施的發展。
九、泰國:以「泰國 4.0」戰略加速產業「數位轉型」
在東南亞部分: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拓展國際合作交流,並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泰國2016年提出「泰國 4.0」戰略,除推出作為國際合作平台的「東部經濟走廊」,以及在曼谷打造東南亞最大、適合跨國公司、新創企業駐足的「數位公園」。「泰國 4.0」戰略目的是為了將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升級為智慧化農業、將傳統的中小企業升級為智慧型中小企業,以及將傳統的服務業升級為具有高附加值服務業;其戰略目標是為了推動泰國從傳統經濟模式轉變為以創新為驅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
十、新加坡:以服務業為主的「數位轉型」
至於本地缺乏製造業的新加坡,其數位轉型主要聚焦在服務業。2014年,新加坡公布「智慧國2025」發展藍圖。2016年,新加坡公布產業轉型藍圖,提出涵蓋能源化工、航空業、醫療保健、金融、教育等23個行業的轉型措施及發展目標;2018年,再推出「服務與數位經濟藍圖」,重點在提升新加坡服務業的數位創新能力。 綜觀各國的產業數位轉型,主要分為以美國為主的「由軟體打通硬體」及以德國為主的「由硬體打通軟體」的兩條路徑,前者重點在於大數據和雲計算;後者關注生產過程的智慧化和虛擬化。而無論其路徑為何,產業的數位轉型,象徵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大陸推動產業「數位轉型」的原因
中國大陸之所以要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有其結構性因素。主要是為了推動「供給側」改革、促成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支撐數位經濟發展。
在推動「供給側」改革方面: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大陸政府推出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方案。但由於資金氾濫及政策鼓勵,無視需求盲目投資以「鐵公基」為主的鐵路、公路、基礎建設與機場;且企業不斷擴充產能,導致產能過剩。為解決產能過剩及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自2015年大陸政府開始推動「供給側」的改革。透過數位轉型,產業的智慧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減少無效供給;另一方面,可更精準了解市場需求,產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在促成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過去40年來,對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過度依賴,使得大陸經濟呈現以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這樣的增長模式,不但造成對勞動價值的剝削及環境的破壞,更使得中國大陸產業長期處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且產品附加價值低。大陸政府認為這樣的增長方法已無以為繼,因此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發展方式,希望促使生產效率、能源利用率、運營成本、產品研製周期、產品不良率等方面的改進。與此同時,藉由智慧化生產,提高大陸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支撐數位經濟發展方面:數位產業化是將數位技術產業化的過程;產業數位化(數位轉型)則是強調「用數位技術經營企業」,把數位技術運用到產品和服務中。事實上,許多傳統產業已是數位技術應用、創新的重要場景,數位科技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可支撐數位經濟的發展。
歸納來看,近年來,大陸推動的產業「數位轉型」,主要以「互聯網+」為核心概念,涵蓋「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及「消費互聯網」等三級產業。《白皮書(2020)》指出,中國大陸服務業仍是產業「數位轉型」發展最快的領域。2019年,大陸服務業數位經濟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37.8%,同比增加1.9 %;製造業數位經濟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為19.5%,同比增加1.2 %,增長幅度逼近服務業;農業數位經濟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為8.2%,同比增加0.8 %。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產業重心仍在工業製造業;因此大陸所推動的產業數位轉型,較接近德國的「工業4.0」,其核心目標即是「智慧製造」。
大陸產業「數位轉型」特點與趨勢
大陸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AI)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大陸產業「數位轉型」指出了方向。《白皮書(2020)》指出,大陸產業「數位轉型」將呈現以下特點:
一、大陸產業「數位轉型」四大特點
首先,數位轉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快速興起。由於各行業對數位轉型的需求,以致提供企業數位轉型的供應商應運而生,例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網路公司,依託自身互聯網技術、龐大用戶市場等優勢,向企業端提供數位化解決方案。而「工業互聯網」是值得注意的領域。
其次,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中國大陸在數位產業化升級,並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後,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範圍不斷拓展、程度不斷深化。在服務業方面,主要表現在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在製造業方面,主要是設備數位化率和聯網率持續提高。
第三,製造業轉型呈現多種模式創新。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應用,大陸製造業透過跨領域、協同化、網路化平台,加快生產方式變革,且組織管理模式加快扁平化;商業模式則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線上線下結合的製造業模式。
第四,中小微企業數位轉型需求潛力巨大。相較於大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要構成的中小微企業,更需要進行數位轉型。因此,今(2020)年5月,大陸政府聯合網路平台、行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145家單位,啟動「數位化轉型夥伴行動」(2020),以此推動「上雲用數賦智」協助大陸中小微企業進行數位轉型後,又發布〈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中小微企業的數位轉型。
二、大陸產業「數位轉型」未來趨勢:「工業互聯網」與「中小微企業數位轉型」
大陸產業數位轉型的未來,有兩個部分值得注意:一是「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推展,二是中小微企業的數位轉型。
所謂的「工業互聯網」,是指通過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形成智慧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換言之,工業互聯網並非只是讓工業「上網」,而是工業技術革命與資訊技術革命結合後,讓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都能透過工業互聯網共享生產環節過程中的各種要素資源,從而通過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產方式,並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幫助製造業延長產業鏈,推動製造業轉型。
大陸國務院2017年發布的〈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是大陸「工業互聯網」的政策基礎。爾後,大陸發布諸多相關政策:2018年,「工業互聯網」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6月和7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畫(2018-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及推廣指南〉和〈工業互聯網平台評價方法〉,今(2020)年3月,大陸再公布〈關於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在諸多政策的扶持下,「工業互聯網」將成為未來大陸製造業轉型的下一步。
此外,無論是「六穩」或「六保」,「就業」都是大陸政府目前的重中之中。因此,如何讓為數眾多的中小微企業能夠透過數位轉型創造契機,成為大陸政府未來政策的重點。目前大陸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數位轉型,主要分三部分政策:一是搭建平台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對接機制,解決「不會轉」問題;二是鼓勵平台企業開發更多轉型產品、服務、工具,形成數位轉型的市場能動性,解決「不能轉」問題;三是透過資金的提供,解決「不敢轉」問題。此外,大陸政府也企圖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群聚」,讓企業間的協同效益放大。
結論:未來大陸產業將呈現更為全面的數位化
隨著人工智慧(AI)、5G、物聯網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世界各國推動產業「數位轉型」的步伐勢必加快;資訊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也將更為深化。與此同時,「十三五」後強調「創新驅動」的中國大陸,勢必投注更多資源,透過「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產業「數位轉型」,以因應數位革命下的產業競爭。
雖然,中國大陸的產業「數位轉型」仍有許多的困難要克服,但可以想見,在大陸政府的全力推動下,未來的大陸產業,將呈現更為全面的數位化。(作者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本文相關資料,主要參考中國電子學會《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及方向研判》(北京:中國電子學會,2019年12月);以及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