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正視美國反傾銷的殺傷力
正在加載......
正視美國反傾銷的殺傷力

589

美國商務部在去年12月30日發布對台灣、韓國、泰國、越南的「乘用車和輕卡車輪胎」反傾銷初判結果,裁定我國產品反傾銷稅率為52.42%至98.44%,稅率之高超乎業界預期。雖然本案調查程序尚未完成,後續仍有最終傾銷裁定及產業損害調查認定,但在高額的反傾銷稅初裁後,緊隨而來的臨時反傾銷稅讓所有訂單戛然而止,而在海運上的貨,也成了燙手山芋。由於初裁的稅率實在太高,讓各界對於未來發展也不敢樂觀,最令業界氣餒的是,台灣的稅率遠高於其他三國,這也象徵著全球輪胎產業即將面臨重新洗牌的新局勢。 

 

眾所皆知,台灣一直是全球反傾銷的重災區,以全球貿易排名第18之姿,卻在反傾銷調查中始終名列前茅,排名第3或第4,便知反傾銷措施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是如何具有殺傷力。在各國反傾銷調查中,美國的調查向來嚴謹,並以嚴格與複雜著稱,其調查程序與法規繁複,充分展現在其手段技巧與實務操作當中,再加上承辦官員個人的主觀意念,凡經過美國反傾銷蹂躪的產業,很少能全身而退。我國目前遭課反傾銷的案件共有101件,其中美國便占27件,高達26%。其中碳鋼管配件自1986年課徵以來,已超過35年,而其他超過15年以上之案件,比比皆是。 

 

本次案件的輪胎業者,多屬國際化產業,全球布局甚早亦深,在海外亦有遭控之經驗,承辦律師亦非新手,因此這次獲判高額的反傾銷稅,讓大家深感錯愕,面對這無可迴避的惡勢,廠商很有可能借鑑中國輪胎廠2015年遭課反傾銷稅後的作法,加深對東南亞的投資,甚至收購美國當地廠房或直接到當地設廠,但這些投資或布局做法,對於台灣產業來說,都不是件好事,因為輪胎屬於消費性產業,首先受影響的便是輪胎的上游業者,包括碳黑、聚丁二烯橡膠及鋁圈等相關上游產業,都將連帶受累。如果因為失去美國市場的重要支撐而選擇減產或關廠,那更是難以承受之重,因為這必然影響到國內的就業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如同各界所知,即便反傾銷稅有5年落日條款,但以我國遭美國課稅的案例來看,要在5年內爭取落日並非易事,設若在終裁1年後,主動申請年度複查,一來要看美方調查官員是否願意,二來是在高額的反傾銷稅下,如何找到進口商願意買單,這些在在考驗著產業的應變與調整能力。不過,誠如廠商所言︰「即使只有1年時間,失去的市占率要再重新挽回,也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美國的年度行政複查之複雜度與律師費用並不亞於初始調查,主管機關的調查認事也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在種種險境之下要脫困,實非易事。退萬步言,即便未來案件能夠平反,以1989年的人造纖維質毛衣案而言,在纏訟5年後的1994年獲得終裁勝訴的判決,但是毛衣業的榮景已經不再,這便是反傾銷悲歌的最佳寫照。



gotop